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齐民要术(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8fb29a82afc247929482d616b414b74c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学名著,它就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先进生产技术知识。历代有识之士将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近四百种专门的农书,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

  贾思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但关于他一生的事迹,史书中却少有记载。目前关于贾思勰的确凿“信史”只有十个字,那就是原书原刻本的卷首作者的署名,题为“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后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朝代,现一般称为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政权。后世学者通过对其他史书和相关碑文的研究,逐渐对贾思勰的生平有了清晰的认识。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主要生活在北魏的后期,官至高阳太守。贾思勰生活的北魏后期政局混乱,战事频发,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统治阶层奢侈成风。当时的文人为了避祸,大多逃避现实,潜心佛学、玄学,不触及民间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贾思勰能够搜集历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亲自参加农牧业生产实践,并著书立说向大家传授,希望以此帮助平民百姓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让他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这种爱民之心是很值得称道的。 

  关于《齐民要术》的成书年代,学者在书中找到了两条线索:其一,书中提到“杜葛乱后”,连年饥荒,河北人民只靠吃干桑椹生活。杜指杜洛周,葛指葛荣,二人起事,攻占河北,百姓生活陷于水深火热当中。三年后,即公元528年,杜葛二人兵败身死。这次事变是贾思勰亲眼见到的,他的书应该是在事变之后写成的。其二,书提到西兖州刺史刘仁之曾在洛阳试种区田,并告诉贾思勰说此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刘仁之于北魏出帝时出任西兖州刺史,东魏武定二年去世。根据这两个线索综合推断,《齐民要术》应写成于公元六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地域广大,气候、土壤、水源、农作物等问题,东西差异、南北差异都十分明显。因此,一部农书,还要弄清它反映的是哪个地区或区域的农业情况,否则就会产生误导。《齐民要术》中常常出现青州、齐郡、齐人、齐俗、济州等地域性名词,特别是作者常说“齐人”怎样怎样,这反映了他对家乡齐地的农业情况相当熟悉,也说明今山东是这部书涉及的重点地区。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并州、壶关、上党、井陉、朝歌、“河以北”等地区,就是现今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地区,加上山东在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说,《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记载了六世纪及以前我国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的生产状况及农业技术。 

  至于这部书的材料来源,正如贾思勰在《自序》中所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采捃经传”,即征引古书和当时著作中的文字记录。据近人胡立初考证,《齐民要术》引书有书名可考的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无书名可考的不下数十种。 而且,对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态度极为严肃、认真。特别是贾思勰征引的百余种书,有许多目前已经完全散佚,幸亏有《齐民要术》,才保存了它们的若干片段。“爰及歌谣”,即现存的口头传说。书中记有三十多条当时流传的谚语和歌谣。“询之老成”,即同时代富有农业生产实践的人所积累的经验。“验之行事”,即贾思勰自己亲自观察和动手得来的经验。有文献资料,有口述传说,有他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这大大提高了《齐民要术》的实用价值,也让这部书成为当时最全面、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

  《齐民要术》共十卷,九十二篇,十一万五千余字。记载了当时已掌握的关于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特种作物的耕作、选育、栽培、保护的方法,以及畜牧、渔业、酿造以至烹调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对广义的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已概括无遗。从这个意义上说,可称它为“农家知识大全”。 

  那么,面对这样一部专业性强、篇幅又大的书,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呢?著名农史学家缪启愉先生为我们提供的方法是:应该掌握重点阅读的原则:一、书的纲领性文章—作者的《序》,二、前六卷的农、林、牧、渔是主要内容,三、每篇又以作者本文为主要内容。 

  具体言之: 

  首先,《自序》是《齐民要术》一书的总纲和入门向导,它包括了写作的缘起、目的、思想体系、写作范围和方法等等,反映了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对全书的规划。认真阅读《自序》,对学习和理解全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齐民要术》十卷中,前六卷是农、林、牧、渔四业,是主要的;后三卷是副业,是次要的;最后一卷是南方植物,是附录性的参考资料。这样的主次安排,反映了作者对整个农业的一种看法。当然,这不是说后四卷不重要,只是初学者阅读要有一个先后缓急的安排。就酿造工艺和食品加工来说,后三卷有很重要的技术内容和史料价值;就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来说,卷十堪称我国最早的 “南方植物志”。 

  第三,《齐民要术》的每一篇结构大致相同,由题解、正文和引用文献组成。题解在每篇的最前面,内容是解释篇中作为主题的动植物,介绍在古代及当时著作中,有些什么“异名”、良好品种、物种来源及其性状特征,乃至美丽的“辞藻”或“故事”,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对篇题对象有个一般性的了解。题解之后是正文,正文是《齐民要术》的精华。作者根据自己访问所得以及亲身的经验,详细记述了农、林、牧、副、渔各类产品的特点、生产过程,以及所涉及的技术知识。这些叙述,绝大多数都是首次见于文字的第一手资料。正文后便是引用文献,即从文献中摘录相关的资料,对正文中的技术知识加以补充,并常常结合自己的体会经验,做一些批判性的鉴定。 

  题解、正文和引用文献,成为每篇组成的“三要素”。先把名物辨别清楚,然后再作针对性的论述,这之后,再援引二手资料作补充说明。这样的编写体例是贾思勰的首创,也为后世农书提供了范例。而三要素中,正文部分是核心,其他则是为核心服务的,初读此书者应以正文部分为重点。

  作为一部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农业科学成就,包括华北旱作农业以保墒防旱为中心的精细技术措施,种子处理和选种育种,播种技术、轮作和间混套种,动植物的保护和饲养,对生物的鉴别和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对微生物所产生的酶的广泛利用等多个方面。 

  除此之外,书中还包含着很多进步思想,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齐民要术》中体现着“农本”思想。“齐民要术”这个书 名本身就是“农本”思想的体现,“齐民”就是平民百姓,“要术”就是谋生的主要方法,贾思勰写这部书就是为平民百姓规划和提供谋生的技能,从而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能够丰衣足食。《齐民要术·自序》开篇就指出: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要使民众安定守法,首先要使他们生活富裕起来,而提高生产技能则是富民的重要手段。他还列举了很多历史人物教导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事迹,作为治国必须以农为本的实例。 

  其次,《齐民要术》中体现着革新进取的思想。书的《自序》中说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始为牛耕”,使耕作技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西汉耿寿昌建议设置“常平仓”,起到调节和平抑粮价的作用,贾思勰认为这些都是对百姓有利的革新方法。他还指出,神农是“圣人”,但神农不能造出犁,可是,用犁耕地比用原始的耒耜翻土,效率要高得多。言外之意就是圣贤即使功绩再大,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只停留在圣贤时代,而不思进取,社会就没有进步和发展。

  第三,《齐民要术》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比如在耕作方面,书中说秋耕要深,春夏要浅,初耕要深,再耕要浅。又如在播种方面,谷子、大豆、大小麦等,早种的播种量可以少些,晚种的播种量要多些。可以说,农业生产无时无刻不在与土、水、光、热打交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不好,好的可以变坏,处理得好,坏的则可以转化为好。这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和科学经验,就是要因时、因地、因物制宜,依据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第四,《齐民要术》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农业生产不能违背客观条件,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便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最后,《齐民要术》还强调节俭。勤劳后有了收获,但不能忘记节俭,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果实。这也是“勤”“俭”二字常常合用的原因。贾思勰在书中指出,粮食生产是艰难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知道爱惜,任情放纵,为所欲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中国历史上因为奢靡亡国的不在少数,历史的教训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7日 17:5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