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再大的抗疫也绕不开“衣食住行”的人间烟火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2020年春节伊始,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疫……”,武汉封城,各地相继吹响重大公共事件响应号角,截至3月1日,全国累计派出344支医疗队,超过42000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全国共有4128万余名党员捐款。庞大数据的前面是战疫的不易,庞大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是一个个抗疫的我与你……

  疫情下,普通的你我是否因突如其来的病毒而打乱了计划?你和我因什么感动流泪?又因什么而彻夜未眠?“困城”的这段日子里,让我们通过一个项目,一群基层干部,看看远在千里外的基层“疫线事”—无论抗疫多大,也绕不开基层“衣食住行”的人间烟火。

  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从没想过口罩有一天会和衣服一样,成为外出必备,而且还是轻奢时尚单品那种……”,说起防疫物资,上海市崇明区庙镇猛西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邢磊在电话里这样“调侃”到,电话的另一头是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的教师林天若,而这已经是他今天拨打的第19个跨省电话。

  为了解“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学员在疫情期间的情况,成都村政学院的教师志愿者团队二月复工后,挨个给分散在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学员们打电话询问情况。“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是学院两年前启动的,旨在通过延长培训链条和异地党建结对,探索脱贫攻坚和培训问效路径。“口罩的紧缺是意料之中,学员们的质朴和豁达有点让人意外……”团队的另一位老师这样谈到自己的电话回访收获。学员们多是贫困村的干部,疫情防控有困难,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乐观和感恩,“困难肯定是有的,缺口罩,有的村民不重视也不配合工作,但想想一线的医务人员那么辛苦,又很感动,觉得我们没什么是克服不了的”,电话那头来自天津宝坻区的张海松这样讲到自己防疫心路历程。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学院通过多方协调,先后筹集了3240个一次性口罩快递给缺口较大的学员。捐赠口罩时,很多学员明明一个口罩要带一周,还是三次“婉拒”好意,怎样也不肯留下邮寄地址,说要把口罩留给湖北这些更需要的地区。“我们在一公里”团队也发起了给湖北恩施学员所在村的定向捐款,通过当地慈善总会前后共计捐款25万余元,用于一线疫情防控。当大家得知这笔钱是定向捐赠时,更多表示的是支持,“这种方式更能让我清楚地知道钱去了哪里,用在了何处”。从5.12大地震到新冠肺炎蔓延,因为亲历,所以懂得,中华民族在灾难下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在这样的小事上可见一斑。

  食:停摆的城市,不打烊的“三餐”

  自制双皮奶、家庭版麻辣烫、无添加油条……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于吃的需求不曾因为疫情的到来而打折扣。疫情再大,普通人的“一日三餐”也或不可缺。为保障居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央多次强调要在关键时期保障好“菜篮子”工程。落到村上,没有综合性农贸市场、大超市,疫情下“封村”的菜篮子又如何保障?

  得知县上有一例确诊病例,黑龙江进步村的学员李雷赶紧在广播里用东北腔“硬核”呼吁村民“关键时期,就别到处乱串了,也别讲究吃喝了”。关掉广播,“口硬心软”的他还是细心将今天记录下来的村民物资需求统计下来,报到镇上,由镇上统一采买,配送到各个村,再由志愿者分发到各家各户。湖北恩施村上“尖刀班”的成员则成了“代购员”,这家要点豆腐,那家要点豆芽,葱、姜、蒜,都是他们用私家车为其代买,送货上门,从未收取过村民任何运费。

  一边是生活物资的“精准配送”,另一边村干部的三餐则被方便面承包。“今晚又是方便面”“别说了,现在闻到方便面的味就难受”“可不是嘛,我年夜饭都吃的是方便面”点滴话语,都是学员们在交流时谈到三餐时的常态与无奈。速食,易储存是许多基层干部选择方便面的首要原因,走访排查,卡口执勤,疫情期间的工作条件确实说不上好,高效简便的方便面自然成了三餐的权宜之计。

  好在,乐观积极的中国人总能学会“苦中作乐”。“今天晚上执勤,烤了个红薯,终于不用吃方便面,耶!”湖北学员朱宇在群里上传了红薯照,引来一众羡慕,江西赣州的刘六平江则感叹道“今天村民看到我们这么辛苦,自发给我们送水送饭,也算打牙祭了”,“看到一线的大家这么辛苦,我今天也给我们村的工作人员送去了蔬菜和肉制品”湖南省万坪镇之仁种养合作理事长李之仁也回应道。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琚,一来一往,虽食物不同,但三餐里包含的都是暖暖的人情。

  住:隔离的是病毒,隔开的我和“家”

  几块篷布用几根竹竿撑起,中间围着一堆燃烧的炭火,这就是杨仕武学员夜晚执勤时住的地方,“我的家其实就离这儿一两里路,但没办法,要执勤,晚上只能在这里将就”。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许多基层干部卡口执勤,只能在这样的“简易帐篷”里对付一夜,“我以为隔离的是病毒,没想到隔开的是我和家,每天在家待的时间还不足6小时”杨仕武学员这样调侃到披星戴月的自己。

  “晚上其实没什么人经过,有一晚还差点把我吓着”,提起村口守夜,杨仕武饶有兴致的和学院老师讲到那晚的“惊魂记”。“那夜晚上吹大风,终于空下来的我打开手机,看到咱们微信群里在公示大家疫情定向捐款的名单,因病去世的同学“赵晓红”的名字居然在捐款名单末尾出现了三次,吓得我一个激灵。后来我才得知,原来是班级里另外三个同学想为她再做一点什么事,以她的名义捐的钱。”原以为是个恐怖的见闻,背后却是温情脉脉的同窗情。

  “我以为大家提到这些艰苦的工作条件,更多的字眼是埋怨和无奈,结果聊起来更多的是工作趣闻和创造欢乐”,也许,在苦难中学会的坚强与乐观,才是我们每每遇到灾难却能浴火重生的秘诀。

  行:日行万步vs寸步难行

  “疫情期间,你要远离微信步数超过1千的人,因为他们不响应号召,还在到处乱跑”,每次看到网上这样的段子时,甘肃舟曲的学员房常胜都会苦笑着摇摇头。因为他所在的舟曲县石家山村面积较大,而且又在山区,疫情排查入户,从村头走到村尾就得花费一天,“别说步数过千,我每天的步数轻松破万”。

  与步数相应的是基层干部防疫期间的超长工作时间和繁重的工作量。甘肃省陇南市学员冯永刚所在的的木皮岭村,为了严防感染,村里三个卡口24小时都有人在值守;志愿者都江堰市柳河社区主任袁雪因为要主持社区疫情防控,每晚10点才能回家,无暇顾及因生病住院的女儿;湖北朱宇学员疫情防控期间,睡眠时间不到5小时。

  “村子虽然还封着,可村里那些外出务工的人却坐不住了”,湖南省永顺县的符辰其这样讲到目前的困难。同样“出不了村”的还有隔壁龙山县比耳村的橙子,“因为疫情,作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橙子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家里”。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那些本应外出务工的村民和滞销的农产品因疫情被“困”得寸步难行,与每日少得可怜的运动步数让人同样焦虑的,还有因无法复工而逐渐消耗的存款。

  “我们这里富士康正在招人,18-45岁,男女不限”,志愿者蒋朝辉在“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微信群里,率先抛出了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橄榄枝”,一时间,关于招工政策的交流“火热朝天”,一扫之前话题的沉闷。“如果外地学员来成都务工,我社区安排专车来接务工人员,让居民真正增收”,社区志愿者彩虹社区书记欧显龙则愿意提供交通帮助,“从省外来务工的要隔离14天”,“没关系,我们社区志愿者负责安排”,“也算上我们壹街社区一份”,一场场志愿者的爱心接力,足以让我们有信心共同驱散阴霾。

  3月春回,我们已经看到了疫情结束的曙光,疫情快结束了,生活仍在继续。贵州台江的姚祖恩在“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班”的微信群里“晒”出了他和村民在田间春耕的照片,湖北恩施的学员刘先松则在群里上传了盛家坝镇的就业行动专程车,志愿者都江堰市永寿社区的党总支书记蒋朝辉在电话里忙着为学员对接安岳乐至的工作岗位,成都村政学院则拉开了今年“乡村振兴+可持续脱贫”等四大板块的新专题试讲的序幕……不同的地点,相同的情怀,望向窗外,柳树已然冒出了嫩芽,2020年的春天,到了。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2日 10:07 来源:成都村政学院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