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1200米海拔落差换群众幸福生活

青海尖扎县委组织部 苗养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5月,海拔3100米的青海省尖扎县尖扎滩乡来玉村村民迎来了青海黄化供电公司选派的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李玉栋。初次见他的人,会被他靠后的发际线吸引,再深入交谈,则明显能感受到他清晰的扶贫思路,看到他为村民规划的未来蓝图。

吃水难问题必须解决

  2017年6月21日,李玉栋的驻村日记清楚地记着:“村里环境贫瘠,地质灾害频发,唯一的养殖业也趋于饱和,每天看着村民跑到半山腰去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暗下决心定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让村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

  来玉村村民长期严重缺水,唯一的取水途径是从半山腰不定期利用电机抽水蓄水,不但成本高,而且因村里海拔较高,一到冬季就基本无法取水了。

  2017年年底,在联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李玉栋从县水利部门争取到47万元专项资金,把原容量20立方米的取水点增容至100立方米,并更换通网水窖的近千米老旧水管,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而且为今后扩充水源点蓄水量、发展后续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你来了之后就帮大家解决了吃水问题,你是真心带领大伙脱贫。”村民多杰感慨地对李玉栋说道。

搬出穷窝,才能拔出穷根

  2018年5月3日,李玉栋在驻村日记写道:“今天,我们村启动了‘统规自建’模式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现场村民们搅拌着水泥,工人们利索地砌着墙,一片热火朝天建家园的景象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单靠村里贫瘠的地理环境,根本实现不了全村人的致富梦,只有走出大山,搬到更适合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才能有效破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搬迁困难重重,但不搬迁村里就没有出路。起初大多数村民不愿搬迁,甚至有村民因拿不出自筹款而主动提出放弃搬迁。为做通村民工作,打消担忧及焦虑,减轻负担,他带领工作队员每家每户做工作,耐心细致地解答疑虑。同时,积极争取到天津援建单位华能集团提供的近90万元帮扶资金,使非贫困户需要每户自筹4.5万元建房款降至2.5万元。

  2017年12月,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下23户村民首批搬迁至黄河岸边海拔1900米的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作为首批搬迁的贫困户,才项多杰在政府帮助下开起了“藏家乐”,吸引了游客来黄河岸边体验藏族风情。多杰感叹自己不仅脱贫了还做了“藏家乐”老板,有了稳定收入的他也越来越有信心。

  2019年1月,52户村民在首批搬迁群众的示范带动下整体搬迁至德吉村旁海拔1900米的达拉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体村民陆续入住新家。

有了致富产业,就有了奔头

  想致富,就要靠产业。经过多次考察发现,虽然村里资源贫瘠、不宜居住,但当地3100米的海拔加上土壤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合藜麦的生长。2018年,李玉栋就带领部分村民尝试搞起了近4亩的“试验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当年亩产达到350斤,纯收入达每亩2000元。

  藜麦种植试验仅仅是李玉栋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脱贫举措中的一项。

  村里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到全县规模化建设的光伏产业之中,每年有20多万的分红,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纳入尖扎滩乡整体产业规划,由乡党委牵头统一整体推进。同时,依托来玉村搬迁点紧靠黄河、气候适宜的特点,发展樱桃种植栽培项目,并借鉴同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吉村“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大力打造旅游观光产业,村级产业基本成型。

  2020年3月20日,李玉栋的扶贫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去看望卓玛加老人,走进新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映入眼帘,一排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一幅幅和谐秀美的锦绣图画展现在黄河岸边。我不禁想起4年前第一次到位于海拔3100多米的来玉村时的情景,那时的村子离县城63公里,路坑坑洼洼、弯多路陡,驱车行驶在路上尘土飞扬。村民的房屋大多是很有年头的老土房,全村贫困户就占到一半,严重缺水、公共设施欠缺,村民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正如李玉栋日记中写的一样,曾经的来玉村山高路远、严重缺水、群众致富渠道狭窄,现如今过了3个年头,来玉村换了地方,有了致富产业,到了傍晚一排排整齐的藏式庭院炊烟袅袅,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来玉村老百姓奔小康前景一片光明。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9日 08:3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