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多地成立产业党建联盟提升带富能力 让“盆景”变“风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者按

  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党组织引导产业从粗放分散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增强村集体的带富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河南舞阳县组建6个产业党建联盟,实现村集体、贫困户、群众三方共赢,贵州黄平县通过村际联动“五带”抱团发展模式,使全县142个行政村发展优势产业,将单个村的产业“盆景”连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风景线。

河南舞阳

三方共赢 同奔小康

  “在我们的百菌园产业党建联盟里,有产业带贫对象105户,每年每户收益1000元;有金融带贫9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收益3000元。”8月12日,河南舞阳县文峰乡党委书记王旭东介绍,“目前全乡组建香菇、百菌园两个产业党建联盟,仅百菌园产业党建联盟就辐射带动全乡8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39户贫困户、180名周边务工群众增加收入。”

  这是舞阳县通过产业党建联盟实现村集体、贫困户、群众“三方共赢、同奔富路”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该县围绕“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以“产业党委+支部+党员+贫困户”的形式,在辛安、文峰、马村、太尉等乡镇建成产业党建联盟6个,探索推行整乡推进、光伏扶贫、产业带动等六种模式,实现398个村级集体经济全部“清零”,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达339个,涌现出舞泉镇东街村等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强村。

  早晨8点,走进辛安镇刘庄村士兴种植专业合作社,30名贫困户分别在蔬菜大棚、红薯和苗圃基地忙碌着。“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与外出务工的相比,不仅不出村增加了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贫困户张宝国高兴地说,“这都得益于村支部兴办的这些产业,把村里的群众召集起来,有活干、有收入,我们的生活也越过越有盼头。”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刘庄村利用全县在乡镇组建产业党建联盟的机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士兴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土地1600亩,发展大棚蔬菜100亩、红薯基地300亩、苗圃基地500亩、优质粮基地700亩,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和群众稳定脱贫、稳定增收。

  “以前的刘庄村是有名的落后村,如今村里有了钱,我们先后投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幼儿园、幸福院建设,最大受益者是我们的村民。”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士兴说。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组建产业党建联盟的形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探索社户联动、村社联动等利益共享机制,先后在文峰、马村等乡镇建成产业党委6个、临时党组织38个、党员先锋岗567个,流转土地37万亩,建成种养基地30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1400多家,辐射带动全县建成乡镇产业园区38个、村级产业基地210个,32个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300名农村党员带富先锋应运而生,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

贵州黄平

“五带”抱团 产业联建

  要让乡村产业真正兴旺起来,必须引导传统产业规模扩大、效能升级,把乡村拧成一股绳,才能发挥出强大动能。近些年来,贵州黄平县142个村正是这样干的。

  旧州镇寨碧村百香果园一片绿葱葱的景象,700余亩的百香果苗茁壮生长。而在距离不远的岑花村,百香果苗碧绿青翠,伸展腰肢爬上了藤架,长势良好。

  之前,寨碧与岑花虽然地域相邻,但发展差异较大,岑花村产业粗放分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在与寨碧村结成帮扶对子后,通过百香果产业示范带动,岑花村相继成立百香果、商品兔、蓝莓、肉牛等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技术开发公司,“两种两养”产业模式初步形成。2019年,岑花村100户贫困户依托百香果基地获得分红17.6万元,65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收入达到21万元,基地带动62户贫困户就业务工,人均增收3464元。

  “通过寨碧村支部共享技术和市场,今年全村300亩百香果基地预计出果30万斤,按照‘334’分红方式,合作社预计为贫困户分红45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岑花村驻村干部廖卿杰自信地说。

  抱团发展,能有力推动共同富裕。野洞河镇采取双先进村带贫困村机制,由产业发展好、支部班子强的万丰村和老王屯村党组织结对帮扶支部班子产业发展办法不多的下坝村,以“小虫”经济为基础,共同建立蝗虫协会,注册“飞蝗腾达”蝗虫产业商标,建立养殖大棚310余个,覆盖21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2019年三个村蝗虫产业年销售额达50余万元,成了野洞河镇产业发展亮点。

  “我们通过组建帮扶先锋队,在夜间多次到下坝村讲解蝗虫养殖、养猪、养蜜蜂等技术,并多次邀请下坝村产业能人到万丰村各产业点实地学习,从而实现与下坝村共同发展致富的目标。”万丰村党总支书记袁金华说道。

  黄平县通过实施以“支部带支部、党员带党员、村干带村干、能人带能人、产业带产业”为内容的村际联动“五带”抱团发展模式,使全县142个行政村通过联动抱团发展,建立做强以太子参、白芨为主的中药材,以蓝莓为主的精品水果以及蔬菜、烟草、生猪养殖等优势扶贫产业,全县精品蔬菜种植16万亩、太子参种植11万亩、白芨种植3万亩、食用菌2500万棒,百香果3000亩,规模化养牛场77家、林下养蜂1.16万箱、精品水果5.4万亩、烤烟种植2万亩等,全县农户实现产业全覆盖。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10万元有88个村,10万元以上有54个村,其中还有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双超村”。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0日 10:4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