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看江看河又看湖,习近平安徽之行的一个特殊视角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行程与“水”紧密相关——

  18日下午,来到淮河边,在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看淮河水情;

  19日上午,来到长江边,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看长江水势水情;

  19日下午,来到巢湖边,在合肥市肥东县巢湖大堤看巢湖水势水情。

  看江看河又看湖,以“水”为线索,我们可以读出总书记安徽之行的一些深远考虑。

  防汛的忧患意识

  这一次来安徽,总书记首站到“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王家坝闸是淮河汛情的“风向标”,而淮河则是全国防汛的“风向标”。

  今年,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又遭遇了十分严峻的汛情。

  以江淮流域为例,今年该流域梅雨季持续时间创1961年来历史纪录,巢湖遭遇了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就在一个月前,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蓄洪……

  特殊之年,汛情更加牵动人心。

  6月份以来,总书记先后就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于7月17日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部署。

  在那次会上,他特别指出:“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5个“安全”,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

  此行在安徽,总书记一路从淮河到长江到巢湖,始终高度关心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在阜阳,他考察了一家扶贫箱包工厂和蒙洼蓄洪区的一个村庄,也是为了调研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正如总书记所着重强调:“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扶贫,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统筹好防疫、脱贫、防汛救灾,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治水的辩证思维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此次安徽考察,以“治水”为切入点,我们可以读出总书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深刻逻辑——

  在蒙洼蓄洪区,谈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巢湖大堤,谈人与水的共存共生:“洪水退后,要防止蓄洪区内出现水退人进的现象。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能同自然争夺发展空间。”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在薛家洼生态园,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总书记还要求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在这种辩证思维中,人和自然的关系,绝非一味索取的占有关系,而是一种天人合一、互利共赢的共同体关系,正所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也是新发展理念的一个核心要义。

  抗洪的精神力量

  此次考察,有一幕场景令人动容。

  在巢湖大堤,总书记看望慰问了三位在防汛抗洪中不幸牺牲的同志的亲属。他动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都会崇敬他们。”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抗疫精神、抗洪精神,都是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

  越是艰难越向前。

  特殊之年,不管是向束缚千年的贫困发起总攻,还是与百年不遇的病毒较量,不管是与严峻的汛情抗争,抑或是克服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风险挑战,这种刚毅坚强的精神更显弥足珍贵。

  此次考察,这一幕场景,寓意深刻——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巢湖北岸,总书记参观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纪念馆的主体建筑,犹如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向着万里长江,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前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2日 10:15 来源:新华社 编辑: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