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怒江峡谷里的千年跨越——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图为泸水市大兴地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维拉坝珠海社区全貌。王艳茹 摄

  云南泸水市排把村的柒波华怎么也没想到,短短几年光景,全村人告别了篱笆房、木板房,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娃娃们走几步路就到了读书的地方,打工一个月挣的是过去一年的两倍多。

  集“边疆、民族、直过、山区、贫困”于一体,怒江州被称作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州府所在地泸水市也位列52个挂牌督战县。随着脱贫攻坚步伐加快,泸水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选派精锐力量深入易地搬迁安置点,探索党员融入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用活外来帮扶人才有生力量。怒江之畔,一个“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直过民族”群众的贫穷被彻底改变。

  干部“沉下去”,群众“稳得住”

  高山峻岭、峡谷深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易地搬迁是怒江州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然而,随着搬迁群众从原始生活一步跨入现代文明,思想观念、生产生活、社区治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纷至沓来。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为了把易地搬迁后续治理工作做细做实,泸水市精选近千名能打硬仗的干部、人才向搬迁社区集结,举办脱贫攻坚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峡谷讲坛·局长大讲坛”等,提升干部能力素质。

  上江镇和谐社区是泸水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安置了来自5个乡镇30个村的万名贫困群众。为做好后续治理,泸水市下派11名经验丰富的科级以上干部成立和谐社区管委会,实施“管委会+社区‘两委’班子”共建,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招考符合岗位条件的大学生,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

  干部“沉下去”,一个个问题逐渐被破解。电梯不会用、门锁不会开、家用电器不会使……社区干部队伍逐户逐人引导教育搬迁群众适应城镇生活。

  搬下来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216名干部组成了“新增就业小分队”,进驻千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逐户摸排就业情况,因户因人施策,帮助搬迁群众找到增收致富门路。

  为让搬迁群众安心外出务工,各易地扶贫安置点开办了“爱心食堂、幸福餐桌”“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管委会工作人员+教师+儿童(老人)”志愿服务机制,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外找务工渠道,内拓岗位资源。在管委会引领下,各易地扶贫安置点纷纷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建设数据线加工厂等扶贫车间,设置保洁员、护路员等公益岗,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实现一人稳定就业。

  从低矮破旧的木板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卯照村村民杨文忠一家欢声笑语不断。杨文忠包揽了社区水管员、护林员和怒江美丽公路路段清洁员等多个职务,妻子在小学食堂做饭,夫妻俩两年就存了8万多元。“有了安居的房,还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甜。”杨文忠高兴地说。

  支部“强”起来,党员“动”起来

  班子不团结,村“两委”带头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望不高,党员队伍老龄化,学历低、工作能力弱……2018年以前,古登乡加夺玛村党支部集软弱涣散于一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充分发挥支部“领头羊”作用,2018年以来,泸水市委组织部开展“一村一策”专项整顿行动,实行“四个一”帮扶机制,即1名处级领导联系、1名乡(镇)领导包保、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市直单位结对,做到人员下沉、指导下沉。各级领导干部组成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进行一对一精准把脉,通过摸底排查、日常调研、专项调研、分析研判等,及时调整撤换村“两委”班子中不称职、不作为、“双带”能力不强等问题干部。

  如今,“乡村能人”担任加夺玛村党支部书记,传帮带了一批村干部,全村党员干部一心一意干事创业,村民们欢欣鼓舞,“我们加夺玛有希望了。”

  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同时,泸水市率先探索党员任职村小组组长,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的双向培养模式,让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党员成长融入乡村治理肌理。

  走进称杆乡自把村,青山掩映、黄楼青瓦,竹篱笆、水泥路,处处干净、秀美。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村民们还住着篾笆房,人畜混居、垃圾遍地。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宜居等项目实施,村民们住进新房子之后,环境整治提升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摘掉思想上的穷帽子,关键看党员怎么做、怎么带。”自把村第一书记张丽权感慨,“越到农村越到基层,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越关键。”

  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党员带着干、领着干、教着干,群众的内生动力逐渐被激发出来。如今,村民们自觉每周一升国旗、一起打扫环境卫生,自把村成了泸水市“乡风文明”示范村。

  “小的时候睡地上,现在睡楼房里的软床,这样的好日子,爹妈给不了。”阿纳漫老人难掩激动之情,“年轻的时候什么苦都吃了,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后悔自己老的太快!”

  用好帮扶人才,汇智基层沃土

  脱贫攻坚的路上,人才是支撑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重要智慧力量。对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平台技术等资源匮乏的泸水市来说,外来帮扶人才如同窗口和纽带,吸引源源不断的智慧、资源汇聚,灌溉出一片片“脱贫花”“致富花”。

  截至目前,泸水市以东西部扶贫协作、央企对口帮扶、省委下派工作组等帮扶为契机,引入了184名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紧缺人才,精准匹配岗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种地妇女不仅能成为股东,还当上了致富带头人,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的贫困户传南珍的命运轨迹改变了。身为3个孩子的妈妈,过去她只能依靠老公打零工和7分水田有点收入。如今,在带孩子之余,她在入股的火龙果基地务工,每年有2万6千多元收入。

  这背后,多亏了中交集团派驻自扁王基村的第一书记王永刚和他引入的专家队伍。今年4月,利用自身人脉和平台资源,王永刚把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罗为群博士团队引入到自扁王基村,一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火龙果溃腐病问题。在技术扶持下,合作社还建设了8亩示范园,培育、引入新品种和嫁接技术,延伸产业链进行火龙果花、火龙果干深加工,打造火龙果产业2.0版。

  从不被看好到村民争相入股,火龙果种植基地面积迅速从81.6亩扩大到了230多亩,自扁王基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也成了泸水市的“明星村”。“过去,村民们光想着拔一天草能挣100元,现在争着学技术,技术学好了,就跟合作社租苗自己种,当致富带头人。”作为在外来人才帮扶下第一批成长起来的致富带头人、村支部书记祝荣新说道。

  峡谷深处,“直过民族”脱贫的奇迹千村千面、千人千象,然而,不变的是基层党组织苦干、实干这条主线。鲜艳的党旗下,一场党员干部的大动员、一场基层党组织体系的大洗礼、一场各类人才资源的大集结,共同促成了怒江峡谷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奇迹,成就了峡谷深处贫困群众的出山梦、安居梦、脱贫致富梦……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7日 14:1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