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薪火传承】追寻南昌起义参加者——1063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代英豪”群雕。

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内周恩来工作过的房间。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全景。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这么一面特殊的墙。

  大理石墙面上除了一个个名字外,没有任何修饰,却让无数观众静穆无声、驻足沉思。墙上一行大字镌刻着:“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1042人按照姓氏笔画依次排列。

  “当年参加起义者两万余人,至今留下姓名者少之又少。而留下姓名者,也有很多不知生卒年。为了更好地缅怀英雄,我们始终在追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王小玲感叹。

  自1956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筹建以来,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便一直是“八一馆人”念兹在兹的事情。由于史料征集工作难度较大,到1997年建军70周年时,只征集到104人。他们仍然艰苦追寻。在将1042位参加者的名字刻入名录墙之后,目前追寻到的起义参加者,已增加到1063人。新增的参加者名单,在电子屏幕上展现。

  “完整呈现南昌起义历史,是我们的使命”

  1987年9月,南昌起义60周年纪念日刚过,从江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肖燕燕进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

  “在整理南昌起义60周年展大纲时,我发现最初文稿里,原本准备了部队序列表,但是因为很多人物及背景资料空缺,最终没有完成,大家心里都有遗憾。把这些史料空白补上,完整呈现南昌起义历史,是我们的使命。”肖燕燕说。

  依据南昌起义名人传记和相关文献资料,核实参加者名单,这是重要一环。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及其后人,增补更多文字之外的文物资料,同样重要。

  寻找的过程,艰辛而曲折,而感动常伴。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徐先兆,是江西铅山人。参加南昌起义后,他随部队南下,几经辗转后出国留学,1936年回国,在江西从事教育工作。徐先兆后来一直关注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建设,并将自己许多当年的物品无偿捐赠,协助补充史料。1997年,已是94岁高龄的徐先兆在家人搀扶下,再一次来到纪念馆参观,看到自己当年的老照片,不禁老泪纵横。

  曾任江西省副省长的黄霖,南昌起义时是贺龙部队的警卫连长。黄霖去世后,亲人将其一部分骨灰埋在了南昌起义时贺龙指挥部小院的树下。黄霖的女儿罗解难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关心纪念馆建设,2017年专门组织了重走南昌起义路线活动,沿着父辈的足迹,追寻初心使命。

  “我们做的每一件搜集工作,都是抢救性的”

  时间线不断拉长,亲历者渐渐离去。“时不我待,我们做的每一件搜集工作,都是抢救性的!”王小玲说。

  “在已知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老人是彭猗兰。”肖燕燕介绍。

  1908年,彭猗兰生于安徽芜湖,1925年进入广州中山大学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她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教导员,后随林伯渠至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肖燕燕说,馆里曾找过彭猗兰,并做了一些采访,但后来中断了联系,馆里不知道她住哪里,也不知道她的联系方式。“2007年做名录陈列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她的情况。后来为征集资料,我们到处发函,才得知老人健在。”肖燕燕说。纪念馆的领导专程去北京看望了老人。老人于2010年6月逝世,享年102岁。

  在数十年的追寻中,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一直如影随形。

  “希望找到更多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以告慰英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借助互联网,组织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征集活动。许多参加者后人,带着父辈的遗愿,走进了纪念馆。

  张耀南,1925年在贺龙任澧州镇守使的时候就投奔其麾下,长期担任贺龙的贴身副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转战湘鄂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毕生力量。

  张耀南的妻子1935年去世,张耀南跟随贺龙部队攻克澧州城后,满心高兴地回到家中,却只见到两个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孩子。安置好女儿后,张耀南带着小儿子,开始了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没想到在行军途中,儿子从马背上掉落,与部队失去联系。小儿子一路乞讨,最终回到了姐姐身边,姐弟俩又和父亲天各一方。

  看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征集消息后,张耀南的孙女张佳玉多方奔走联系。2020年建军93周年时,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名录墙电子屏幕上新增21位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士名单,张耀南名列其中。听闻消息,张佳玉和亲人们赶赴南昌,在名录墙前合影留念,失声痛哭。

  一面名录墙,承载着革命者的故事,成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珍藏的历史的一部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熊艳燕说:“参加南昌起义者有2.3万人,我们搜集到的名录还是太少了。我们会把寻访工作一直做下去,希望找到更多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以告慰英雄。”

  【党史撷英】贺龙——一心跟党走

  青花斗彩带盖托茶杯、牡丹凤鸟蒜头瓶、青花瓷笔洗……在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有这么一批精美的文物,常常引得观众驻足观看。

  文物曾经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1927年7月,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抵达南昌后,将指挥部设在当时的宏道中学。贺龙是军长,随身惯用的一些茶具、笔洗等生活物件中,不乏珍品。

  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抵达南昌的第二天,来到贺龙指挥部,将起义的计划全盘告知。这是周贺的第一次会面,起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机密。面对党的信任,贺龙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周恩来当即以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

  南昌起义后,撤离南昌之前,贺龙将随身携带的珍贵用品赠予宏道中学校长刘屏庚,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感谢;另一方面,经过南昌起义的洗礼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熏陶,贺龙决心改变过往锦衣玉食的旧生活,与士兵同甘共苦,共同开辟中国革命新天地。

  195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刘屏庚将这些物品捐给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在纪念馆内,还有一件珍贵文物与贺龙密切相关。这是一份党员登记表,它的登记对象就是贺龙。

  贺龙为农民出身,姐姐也是共产党员,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广为流传。参加革命后,贺龙很早便萌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行至瑞金的时候,在瑞金绵江中学,周逸群、谭平山为介绍人,周恩来作见证,贺龙入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完成了由一个旧军人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这张承载着贺龙坚定革命信念与迫切入党决心的党员登记表,也成为纪念馆的珍贵展品。

  这位新党员,很快遭遇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从南昌辗转南下的起义军一路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1927年10月3日,南昌起义的领导机关一行几百人,到达广东省普宁县的流沙镇,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路旁的一座小庙召开了紧急会议。

  流沙会议召开时,南下的起义部队减员严重,刚刚入党不久的贺龙却十分坚定。会上,贺龙明确表示:“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就让我回湘西,我要卷土重来。”

  最终,贺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突破重重阻力,于1928年初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领导发动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创建了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党旗飘扬】红色精神 永续传承

  “谁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来做志愿讲解员?”

  “因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八一馆,了解人民军队诞生的历史。”9岁的黄悦翀小朋友立即举手答道,声音清脆,稚气而认真。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三楼会议室内,10名小朋友系着红领巾,正在上一堂主题为“如何做一名志愿讲解者”的培训课。他们是八一馆“我是八一守护人”小志愿者培训项目的第十六期学员,也是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纪念馆的第七代讲解员。

  南昌市繁华的中山路旁,八一馆庄严肃立。一代又一代工作者守护着这座纪念馆,向世人讲述那段光辉的历史。

  今年80岁的第一代讲解员涂益英老人在八一馆里工作了13年。“那个时候每天来参观的人很多。”她说,虽然工作繁重,但当她得知自己的工作要调动时,还是有些失落。“我舍不得这座馆,想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老人说。

  采访最后,老人特意叮嘱:“我们讲解员要把红色故事讲好,你们记者要把红色故事写好,这很重要。”

  林彦平是八一馆第六代讲解员,聆听她讲解的,有耄耋老人,也有垂髫孩童。让林彦平印象最为深刻的观众,是9年前带着曾孙来“重温历史”的一位老兵,老兵指着照片讲述历史,动情处,热泪盈眶。曾孙踮起脚尖,用稚嫩的小手擦拭着老人布满沟壑的脸颊。这一幕,烙在了她心底。

  “我向观众讲述历史,也一次又一次在他们期许的眼神中品味感动。”她在工作手记中写道。

  两个月后,林彦平收到了老兵寄来的他们三人的合影,她把这张合影放在了办公桌上。

  一馆五址,一级文物32套(件)、二级文物149套(207件)、三级文物258套(890件)……守护,是为了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八一馆序厅内,10名小讲解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试讲。副馆长、第四代讲解员熊艳燕看着这群小小守护者,感慨地说:“什么是守护?守护是一代代人锲而不舍、精心呵护。什么是传承?传承不仅仅是传递、传播,而是带着使命感,做红色精神的继承者。”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1日 07:55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