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薪火传承】百川归海顺民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

孩子们向人民英雄敬献鲜花。

  北京1路公交车穿行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工作人员有时会作一番简短讲解,令人怀想历史、心潮澎湃。

  1949年10月1日,这里红旗飘扬,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们如百川归海,等待黎明的曙光。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民主人士和海外游子。很多人在此前冲破重重险阻,从世界各地奔向祖国,游子似离弦之箭踏上归途,感受新世界的豪迈。

  欣喜欢腾如海潮般汹涌,漫卷着新生的古都。

  肝胆相照 共商国是

  开国大典当天,年逾古稀的华侨陈嘉庚向着天安门城楼拾级而上,与他同行的还有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等知名民主人士。登上城楼,热闹的景象尽收眼底。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陈嘉庚感慨万千。

  “陈嘉庚是受毛主席和周总理力邀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香山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循着讲解员的声音,记者看到了毛泽东在香山会见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与部分民主人士名单,陈嘉庚赫然在列。对于这份邀请,陈嘉庚被共产党人的真诚打动,决定以海外华侨代表的身份参加筹备会,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贡献力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共662人。

  “很多民主人士齐聚北平,与‘五一口号’有关。”讲解员告诉记者。1948年4月30日,党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提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份诚挚的“口号”一经发出,就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密安排下,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冲破阻扰,陆续抵达北平。

  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民主人士,乘坐苏联的“波尔塔瓦”号货轮离开香港悄然北上,最终在朝鲜罗津港上岸,辗转抵达哈尔滨;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等人,乘坐挪威货船“华中”号离开香港开赴大连,货轮在抵达接近辽宁省丹东市的大东沟后抛锚,众人改乘小船上岸,最终转至沈阳;摆脱特务监视的李济深,与朱蕴山、梅龚彬、茅盾等20余人一起,乘坐苏朝合营货船“阿尔丹”号离开香港,经过12天航行后抵达大连……

  “肝胆相照!” 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看着这些图片的观众很自然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民主人士选择中国共产党?美洲侨领司徒美堂当年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吐露了心声:“中国共产党人那种刻苦踏实英勇牺牲的精神,对建国大计那种反复协商,尊重各方面意见的优良政治风度,实在值得我们佩服。”

  赤心游子 终归祖国

  当北京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梁思礼正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航行在茫茫大海上。

  轮船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收音机里发出的声音令梁思礼振奋不已,播音员正在介绍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一个新生的中国即将诞生在世界东方!

  当时,梁思礼和船上的归国学生马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会——他和大家一起制作了一面新中国的国旗。没有红布,就从船舱里找来白布,用红墨水染红。归国学生用这样简单而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美好祝愿。

  “梁思礼的事迹特别令我感动。”正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的北京城建集团青年职工李娜告诉记者,“梁思礼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出国,又准备回来报效祖国。” 这一天,梁思礼没有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开国大典,但是他的心却和祖国连在一起。

  1941年,梁思礼前往美国留学。他曾对友人说,那时自己一直想走工业救国之路,将来学一门工业技术,学成回国就可以为中国的建设出力。

  1949年9月,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梁思礼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最终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专家。

  当年,像梁思礼这样的游子还有很多。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留学教育史录》记载,自1949年8月至1951年12月,共有1144名海外留学生响应新中国的召唤,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国家各项建设发展抛洒青春与热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梁思礼25岁回国,我今年27岁,要向他学习,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李娜说。

  心心相印 永跟党走

  开国大典当天的晚宴上,毛泽东与一些群众亲切握手,戎冠秀也在现场。

  “我向毛主席介绍自己时,毛主席点着头说,这个名字,我记得,子弟兵的母亲啊!”毛泽东亲切的话语,让这位英雄母亲泪流满面。戎冠秀回到村里后,兴奋地对乡亲们说,“咱们就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建设新中国吧!”

  看似平凡的戎冠秀,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翻开1949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一文讲述了她的光荣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不顾生命危险救护伤员。特别是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戎冠秀带领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戎妈妈”。解放战争时期,戎冠秀为了支援前线、保卫解放区,把儿子送上前线,还走村串户动员男子参军打仗、妇女生产支前。为了护送伤员,戎冠秀曾用自己瘦弱的肩膀给八路军战士做梯子。

  1989年戎冠秀去世后,聂荣臻的唁电中有这样一段话:“战争年代,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这种感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震撼了外国友人。1946年出版的《中国的惊雷》中,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而他们拥护这些改变。”

  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党史撷英】民主人士张澜成为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党真是为国为民的党!”

  进入四川省南充市张澜纪念馆主屋,迎面便是那幅开国大典的经典画面。天安门城楼上,站立在毛泽东身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一位身着长衫、银髯飘拂的老者,他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先生。

  出生于1872年的张澜是清末秀才,曾被选派赴日留学。完成学业后,他回到老家南充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朱德、罗瑞卿以及藏学家任乃强等,都曾是他的学生。1911年他因带领四川人民开展保路运动而遭到逮捕,面对刀枪毫无惧色。辛亥革命后他曾被任命为川北宣慰使、四川省省长等,俭朴为官,被誉为“川北圣人”。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以外的人士为促成团结抗日和实践民主精神,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张澜被推举为主席。他曾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第四届第一次会议、拒绝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

  这位耿介不阿的“川北圣人”,却对共产党人充满敬意。在1918年到北京主持《晨报》和1925年担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期间,张澜先后结识了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瞿秋白等,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令张澜非常敬仰。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张澜深知共产党有远大的抱负,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有为国献身的精神。他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抗日战争期间,他致力于推动国共两党合作。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他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见面。周恩来诚恳地向他介绍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这让张澜很是信服。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张澜亲自到机场迎接。其间,毛泽东曾登门拜访,向他通报国共会谈的情况。

  解放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邀请宋庆龄、张澜等到北平共商建国大计,参加新政协会议。

  张澜于6月从上海乘车赴北平,周恩来、朱德等亲临车站迎接。毛泽东在中南海家中设宴招待张澜时,桌子上并没有丰盛的佳肴,只有普通的四菜一汤。毛泽东对张澜说:“我没有好酒好菜招待您。我们共产党人最注重谦虚谨慎,勤劳节俭。”这令张澜非常感动。回家后他向儿女们介绍了席上的饭菜和毛泽东的话,并感慨道:“共产党真是为国为民的党!谦虚谨慎、勤劳节约,真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

【亲历者说】缘起大红灯笼 代代永跟党走

  翻开《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一盏迎风飘扬的大灯笼映入眼帘。这一设计元素来自开国大典那日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八盏大红灯笼。

  这八盏大红灯笼每盏高2.23米,直径为2.56米,重约80公斤,一个灯笼里坐得下三四个人。红灯笼很大,大到当时满城工匠无人敢接。最后,在前门外一家做红木家具的作坊里,一位名叫尹作滨的师傅接下了做灯笼的任务。

  “爷爷当时带着工匠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制作灯笼,我父亲那时只有十几岁,每天负责给他们送饭。”尹智君回忆起爷爷的这段经历时,言语中满是自豪。

  30年后,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送饭的父亲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1979年6月,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尹盛喜响应党的号召,辞去街道办事处干部的公职,带领20名返乡知青开始创业,在前门箭楼西侧卖起了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公司成立几个月后,尹盛喜就组建了党支部,并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88年12月,尹盛喜又创办了老舍茶馆,经营茶座、戏曲表演。

  父亲告诉尹智君,想要把传统文化传承好,接好这个班,就必须成为共产党员,永远跟党走。“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有责任有担当。我相信他说的话,于是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尹智君说,“没有1978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父亲的创业。”

  2003年,尹智君从尹盛喜手中接下“大碗茶”和“老舍茶馆”两块招牌。将近20年过去,如今的老舍茶馆融合了民俗演出、茶艺、美食、文创等多种经营业态,成为北京城内的京味人文地标,而当年两分钱的大碗茶也一直保留了下来。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老舍茶馆按下了暂停键。作为党支部书记,尹智君一边组织捐赠物资,一边带头下沉到社区值守。一开始只有党员报名,后来入党积极分子也参与进来,还有员工主动从外地回来要求参加。4个月时间,大碗茶公司党支部总共参与社区值守270人次。

  党员们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员工。尹智君说起一个现象:“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们有位员工去佑安医院送慰问茶,回来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去年疫情发生后,陆续有七八位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8日 08:4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