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解说词(第十一集):敢教日月换新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本集主题

  “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强调的核心命题,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将“奋斗”作为节目主题,能够起到凝聚情感、凝聚共识,焕发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播效果。

  第一部分:为什么而奋斗

  主持人康辉:

  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欢迎您收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辉。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所有朋友们,大家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是“奋斗”。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不懈的奋斗,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空前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奋斗”。在这些谈“奋斗”的讲话论述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不少历史掌故和名言警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来进一步学习领会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含义。

  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振峰教授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块儿聊聊关于“奋斗”这个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过关于“奋斗”的动员令。他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

  “奋斗”一词,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有讲话当中运用最多的词汇之一。比如,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他就29次提到过“奋斗”。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当中,他26次提到过“奋斗”。在二○二○年新年贺词的讲话当中,总书记不仅多次提到“奋斗”这个词,而且提出了“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这样一个豪迈誓言。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金句,大家还知道哪些?

  观众一: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使命在肩,奋斗有我。

  观众二: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观众三:

  撸起袖子加油干;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论述确实非常多,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次论述过“奋斗”。那么,今天我们就“奋斗”这个话题,分三个方面和大家一块儿交流交流。第一,为谁而奋斗;第二,奋斗精神来源于哪里;第三,怎样去奋斗。接下来,我们讲讲为谁而奋斗。我们共同看一段短片。

  总书记原音短片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1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的。在讲话中,他激励全党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讲话中,总书记引用了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屈原《离骚》当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为我们讲一讲,这一千古名句是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激励所有奋斗者的。

  经典释义人郦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可谓是解读我们中国人奋斗精神和坚韧品质的最好的一句千古名言。我们都知道,这句名言来自于屈原的《离骚》。《离骚》是中国历史上千古不朽的名篇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抒情诗。它集中体现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美政思想。

  屈原重视法治,他主张“循绳墨而不颇”。他重视人才,主张“举贤而授能”。他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所以他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他更重视、更强调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人生的不懈奋斗,所以他才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尤其是这句上下求索的名言,自古及今,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成语——闻鸡起舞。闻鸡起舞的典故出自于《晋书》,它说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祖逖的故事。祖逖是一个胸怀坦荡、素有大志之人。24岁的时候,祖逖和他幼年的好友刘琨一起任司州主簿。他和刘琨的关系那是非常的好,两个人常常并床而卧、同被而眠。不仅如此,他们还拥有共同的理想和操守,那就是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有一天晚上,祖逖睡到半夜,突然听到外面有鸡叫声,他就把刘琨给踹醒,说:“你听到鸡叫声吗?”刘琨这时候懵懵懂懂,说:“半夜鸡叫不太吉利吧?”祖逖却说:“此非恶声也。”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老天爷在提醒我们、在激励我们要立志奋发。于是,他和刘琨约定,此后每天半夜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

  从此,剑光飞舞,剑声铿锵,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因为这种坚持,因为这种不懈的努力,后来,他们都成就为文武全才的人才,既能提笔安天下,又能上马定乾坤。祖逖后来立志北伐,击楫中流,此后被朝廷追封为“车骑将军”。而刘琨也终任大将军、都督并州、冀州、幽州三州军事,在乱世之中一展报国之志。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囊萤映雪、立志苦读的知识分子,到闻鸡起舞、立志报国的英雄壮士,从悬梁刺股到卧薪尝胆,从锲而不舍到水滴石穿,伟大的奋斗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种历史的禀赋。正是这种精神的自觉与不悔,让求索具有了永恒的魅力,让奋斗具有了永恒的动力。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感谢郦波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一般来说,奋斗就是一个人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改造自然界需要奋斗,改造社会需要奋斗,改变人的命运同样需要奋斗。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究竟应该为谁而奋斗呢?

  第一,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5号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当天,他在会见中外记者的时候就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人生历程是对奋斗精神的最好的诠释。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梁家河插队,开始了他7年的知青岁月。在这里,他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后渡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为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习近平在回顾这段难忘岁月时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这个坚定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为老百姓做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陕西梁家河,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

  字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人丁兴旺啊!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我心情是很激动的。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一直以来,习近平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的奋斗理想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为人生幸福而奋斗。

  2020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用这样一句话激励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要靠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为那些战斗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奋斗者、建设者们点赞。他们包括: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脱贫事业的“最美奋斗者”黄文秀,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排雷英雄”杜富国,无数次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中国女排,还包括那些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和普通出租车司机等等。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以努力奋斗成就了人生幸福。

  第三,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这是奋斗的最高境界,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历史使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接下来,我们讲讲第二个问题:奋斗精神来源于哪里?我们共同看一段短片。

  第二部分:奋斗精神来自哪里

  总书记原音短片二:

  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经典释义人郦波: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他引用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出自于毛主席诗词中的名篇《七律·到韶山》。这首诗应该作于1959年6月。

  韶山又名韶山冲,在湖南湘潭西北45公里,那是毛主席的故乡。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自毛主席1911年离开韶山,到他1976年9月9日离开人世,其间总共回过韶山8次。

  1959年6月25到27日,算起来应该是他第7次回到故乡,离上一次1927年1月他回到故乡,算一算整整32年,所以他才说“故园三十二年前”。

  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故乡,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韶山支部,并组建了农民学会。1927年1月,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他又回到了故乡。但那一次离开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64年1月27日,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要求,毛主席口头解答了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他说,“咒逝川”“三十二年前”,指大革命失败,反动派镇压了革命,所以才有接下来的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意义非常深刻。它首先是对韶山、对湖南、对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讴歌,更是对艰难革命历程中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的赞颂。因为受到残酷的镇压,所以当然会有很多革命志士牺牲。但是,革命却永远不会因此停止,而且一定会遵循压迫愈甚、反抗愈烈的规律发展。最终,经历不懈的奋斗、流血和牺牲,才迎来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

  这里的“敢”这个字,正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换”这个字,则体现了人民改天换地、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壮举。而“敢”与“换”的主体,也就是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人民,也就是夕烟下的遍地英雄。他们才是精神最为富足之人,才是最懂得幸福、最值得幸福的人。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郦波老师讲解得非常精彩。

  的确,“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气势磅礴的诗句,一方面,体现了毛泽东那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崇高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怕牺牲、改天换地的伟大奋斗精神。我曾经多次去过韶山,每次到那里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大早,毛泽东故居前已经排满了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们。故居位于湖南韶山的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是土木结构的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

  与故居熙熙攘攘的游客相比,相隔数百米的故园一号楼显得格外安静。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居住的地方。

  毛泽东逝世后,家乡人民相继在故居周围建起了纪念馆、铜像广场等等。纪念馆内,陈列着1000多件毛泽东的遗物。这套理发工具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他抓紧点滴时间工作,连理发的时间都不放过。这本始于1952年的账本,连修理热水瓶的费用居然都记录在册。

  纪念馆内有一位讲解员叫彭艳,24年前她开始在这里担任讲解员。

  彭艳同期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讲解员):“很多观众到韶山以后,都会有一种疑问:那么就是在韶山冲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冲里边,为什么会诞生一代伟人毛泽东呢?毛泽东他又究竟是怎样从韶山冲走出去,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呢?”

  主持人康辉:

  观众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节目现场,特别邀请到了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讲解员彭艳同志,掌声欢迎她。

  彭艳:

  各位观众,大家好!

  主持人康辉:

  那一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也在故园一号楼请父老乡亲们吃了一顿饭,也留下了一张菜单。这张菜单的故事彭艳曾经对很多的参观者讲过很多次,那今天在这里也给我们的观众朋友再讲一次好吗?

  彭艳:

  好的。各位观众,现在我向您展示的这份菜单是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在故园一号楼宴请父老乡亲的菜单。在菜单上有杂烩、木耳炒鸡、回锅肉、炒鸡杂、烧鲜鱼。

  主持人康辉:

  这都是韶山当地的菜?

  彭艳:

  对。这是我们当地韶山所称的“八大碗”。

  主持人康辉:

  那一次请父老乡亲们吃饭,都请的是谁呢?

  彭艳:

  毛主席这一次一共请了8桌。有老共产党员、农民自卫队队员,还有烈士家属,七八十个人参加。

  在吃饭的时候,“六嫂”沈素华又是哭又是笑,她的丈夫毛新梅,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第一批党员,却不幸被敌人残忍杀害,头颅被生生割下,挂在了木杆上。还有“五阿婆”贺菊英,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嘴巴哆嗦得说不出一句话,泪水就哗哗地往下流,她的丈夫毛福轩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在36岁的时候,由于叛徒出卖,惨死于南京的雨花台。

  韶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这片只有24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先后有1700名烈士为革命英勇牺牲,其中就有毛主席的6位亲人。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来到了韶山。他在韶山调研时曾深情地说,我们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好的纪念,就是要传承好、发扬好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我们要把这些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习总书记的这番话,对于我们每一个韶山人来说,既是鞭策,更是动力,激励着我们不遗余力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主持人康辉: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着中国人民奋斗出了一个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来源于哪里?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去探寻。接下来,继续请思想解读人韩振峰教授为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主持人讲得非常好。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革命前辈那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讲这种奋斗精神究竟来源于哪里。它大体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奋斗精神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回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奋斗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因。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等,都是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第二,奋斗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是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推动力,使命是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牵动力、引导力。一个推动力,一个牵引力,这两大精神力量共同推进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三,奋斗精神还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样要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全党和中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共同奋斗、接续奋斗,这就是我们党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最典型的启示。

  接下来,我们讲讲怎样去奋斗。我们共同看一段短片。

  第三部分:怎样去奋斗

  总书记原音短片三: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经典释义人郦波:

  这段话见于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和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名言来自于南北朝北齐刘昼的《刘子·崇学》,它的前面其实还有一句,和这一句形成非常完美的对仗效果。

  原话是:“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它的意思是:堆山这件事,始于一筐土,而最后却能成千丈的高山;而凿井这件事,也不过开始于三寸的小坑,最后却能形成万仞的深井。它其实是比喻有价值的人生要经过坚持不懈的点滴的积累,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只要能够持之以恒,这样就一定可以成就事业、成就人生。

  每次说到“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都会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从年轻时,从基层、从社会最底层开始奋斗的身影。

  比如说东汉的班超。他早年家境贫寒,只能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可是,他素有大志。他感叹地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里的傅介子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曾经斩杀悖逆的楼兰王。张骞更不用说了,他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班超以此二人为精神楷模、为榜样,毅然投笔从戎,踏上了征服西域的漫漫征途。

  东汉永平年间,班超随大将军窦固北征匈奴脱颖而出,旋即被任命出使西域。班超以区区36人纵横西域,在无比艰难的环境中当机立断、努力果决,既牵制了匈奴,又维持了西域的稳定,更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以及华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交融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无比繁荣的局面。班超以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汗水、一个人的奋斗,书写了丝绸之路上不朽的奇迹,这也正如“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亘古以来的民族品格,而务实奋斗则是华夏文明在薪火传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在奋斗中不断地磨砺自我,砥砺前行,才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感谢郦波教授的精彩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想通过奋斗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以下三种精神:

  第一,奋斗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因为奋斗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风险和困难,如果没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就不可能干成任何事情。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发表了《愚公移山》这篇重要讲话。他在这篇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七十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二,奋斗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因为任何奋斗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所以,要实现奋斗目标就必须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只有只争朝夕,才能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实现最终目标。

  第三,奋斗还要有苦干实干的精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通过奋斗得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为了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苦干实干加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说到这里,我们大家来共同认识一位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教授。

  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中,珍藏了一大批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其中以火炮最为著名。

  火炮曾被称为“战争之神”,威力与射程与火炸药的性能和使用方式紧密相关。今年85岁的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火炸药专家,为我国武器装备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曾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并摘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泽山院士的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他说过的三句话上:

  第一句是“祖国的需要是我一生的追求”。

  1954年,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19岁的王泽山踏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当时许多人都选择了热门的导弹等专业,但他却默默坚守着最冷僻的火炸药专业。他认为,专业无所谓冷热,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

  第二句是“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情”。

  如今,王泽山已在火炸药这一艰苦、危险领域的第一线耕耘了六十余载,他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王泽山说,国家把这件任务交给我,我就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我就会觉得耻辱。

  第三句是“在祖国大地上奉献光和热”。

  王泽山院士是一位把论文写在试验场、用成果推动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践行者。很多爆炸试验都充满危险和挑战,必须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不管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他都坚守一线亲自参与。

  85岁,是王泽山的年龄;200多天,是他每年出差在外的时间;十几万公里,是他每年为火炸药事业奔波的路程。如今,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让我感觉到这位“80后”院士的兴奋点永远在前方,奋斗精神永远在路上。

  王泽山同期声(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过去我提出,就是问为什么、怎么做。大家都学十万个为什么,学完了之后明白了,你明白还不行,我就要问他,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这个问题会用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我怎么能做得比你更好,这也是奋斗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成功,我感觉在这里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奋斗精神。”

  思想解读人韩振峰: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大家可以看到,王泽山院士虽然已经80多岁高龄了,但他仍然奋战在我国科技第一线,他这种攻坚克难、持之以恒、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奋斗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具体的阶段性目标。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当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2035年,我们还要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不懈奋斗,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主持人康辉:

  非常感谢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韩振峰教授、经典释义人郦波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能够完成的,而需要千千万万的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奋斗、接续奋斗。

  亲爱的朋友们,在这期节目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起诵读那些奋斗的经典诗篇,我们再来感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号召。

【经典诵读环节】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06:5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