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不要人夸颜色好(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5e74049d148b47ec8d61ca0bd0e1ec01

  这句话是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引用的。习总书记说:“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作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存世画作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诗文作品则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等。他笔下的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与王冕本人的气骨风格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对后世影响很大。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出自他的题画诗《墨梅》。其完整的上下文是:“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从字面意义而言,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任何难解之处。首句“我家洗砚池边树”,说明自己所画的梅花,就在洗砚池边。“个个花开淡墨色”,是说梅花的颜色是淡墨色的。三四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则是在解释不画其他颜色的梅花,或者不把梅花画成其他“好看”的颜色,而要选择“墨梅”入画的原因:就是希望将一团“清气”留在天地之间。

  尽管这首诗看起来极其简单,但要真的把它理解透彻,还真是需要对相关的中国文化,以及作者的身世背景有些了解才好。这些文化背景包括: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意蕴是什么?“洗砚池”是怎样的一方水池?作者为什么选择“墨梅”而不是其他比如朱梅这样“好颜色”的梅花入画?作者所说的“清气”,到底是什么气?

  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梅花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意蕴。从其属性来说,梅花具有很多异于其他植物的特点。它耐寒,当其他植物在北风中瑟缩的时候,它却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它开花早,当其他植物对春天的到来一无所感的时候,它却已经在枝头绽放;它气味优雅隽永,嗅之令人神清气爽,直达心魂。这些特点,使得人们把它和君子所具有的那些美好品质联系在了一起,比如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重气尚节、敢为人先、清洁自守等。当这些君子的特质和梅花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梅花的花语的时候,它也就从普通的植物中脱颖而出。它和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树、竹子一起,并称为“岁寒三友”。当中国人歌咏梅花的时候,不仅是赞美其本身的美,更是在借赞美梅花,赞叹君子的品格,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念。

  再说“洗砚池”。凡对中国书法史有所了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有名的典故。此典出于东晋大书法家,号称“书圣”的王羲之。说的是王羲之练字非常刻苦,家中有一方水池,王羲之每次写完字,就在池水中洗去砚上的残墨,时间久了,整个水池竟然都被染成了黑色。作者说“我家洗砚池”,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己和王羲之都姓王,用我们中国的俗语所讲就是所谓“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百年前是一家”。至于到底是不是作者家真的有一方水池,这方水池是不是真的叫“洗砚池”都不重要,关键是“我家洗砚池”这个说法,就以姓氏为媒介,把自己和王羲之联系到了一起,将其引为自己精神上的同调,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纳入到源远流长的人文长河之中,典故运用得非常巧妙。

  说到“墨梅”,梅花的颜色丰富多彩,确实是有墨色的,但这句诗究竟是写实,也就是梅花的颜色确实呈现淡淡的墨色;还是写虚,也就是作者将本非墨色的梅花画成了淡淡的墨色,则不得而知。但这也不太重要,因为不管是作者所种的梅花本来就是墨色也好,还是作者在将梅花入画时将其颜色做了改变也好,绽放在作者笔下的梅花是淡墨色的,就足够了。因为一幅画就是一个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作者就是生天生地、生鬼生人的造物主,它都是作者意念的产物,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外现。作者无论是选择将墨色的梅花入画,还是选择将梅花的颜色画成墨色,都说明作者看重的,不是红色、粉色、白色等一般人眼中的“好颜色”,而是它颜色中那淡淡的墨色。

  对于为什么选择淡墨色的梅花,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看,这是对于梅花颜色的选择,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作者要表达的,其实是自己的人生态度:甘愿像笔下的墨梅一样,守住自己的一团“清气”,让它充溢在天地之间。那么问题就来了:旁人眼中的“好颜色”是什么?作者所要坚守的“清气”又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作者的身世中去寻找答案了。

  人夸“颜色好”,所夸的自然是别人眼中的“好颜色”。那么别人眼中的“好颜色”是什么呢?无非是功名富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家并不是一味排斥功名富贵。实际上,儒家一直在讲“学而优则仕”,而“出世”所指向的,当然是外在的事功,也就包括功名富贵。所以,事情的关键不是在功名富贵,而在于获得功名富贵的目的和手段。在儒家而言,功名富贵不应该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而应该是实现自己尽好职责本分之后的自然结果,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遇到有道的君王时,君子是应当出来做事情的,但如果碰上的是无道的君王,那么就应该隐居起来,避免成为为虎作伥的工具,这就是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王冕所处的时代是所谓“邦无道”的时代。在这个时候,众人眼中的“好颜色”也就是功名富贵,就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而恰恰是一个君子的耻辱;而甘于淡泊,清贫自守,才是君子应有的选择。

  在中国文化中,“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眼。它本来是用来形容水的洁净、没有杂质,比如《诗经》“河水清且涟漪”。后来又从水的清洁、洁净,引申出高洁、清洁、廉洁等义项,用来形容一个人爱惜羽毛、清净自守,不与俗世同流合污高洁品行;而水要清明、澄澈,则往往需要安静下来,从这个角度,又引申出一种安宁、淡泊的人生态度;澄明、洁净的水能够像镜子一样照见万物,于是“清”字就又和聪明、睿智、达观联系在了一起。

  王冕是个标准的儒者,要想知道王冕所说的“清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气,还要特别去看看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这个“清”的所指。现成的例子是《论语·公冶长》中的“崔子弑其君”篇。子张问孔子,说齐国的权臣崔杼骄横跋扈,杀了本国的君王,齐国大夫陈文子不愿意和崔杼同流合污,于是放弃了在齐国的高官厚禄和丰厚的家产,跑到别的国家。到了别的国家一看,那里的情况也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那个国家。子张请老师孔子评价一下子文这个人。孔子对陈文子的评价是:“清矣”。综合上下文的语境,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说的清,大体来说,就是一种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与坏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清洁自守的品质。

  王冕本人正是这样的一个“清者”。他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成年后游历四方,对元代统治者的黑暗和腐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诗歌中有很多表现民生疾苦的东西,表现出了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社会良心。他坚守孔子的“文行出处”“用舍行藏”之道,所以即使生活困窘,面对朋友荐其为府吏的机会,也会坚决拒绝,避免成为统治者鱼肉百姓的工具和为虎作伥的爪牙。朱元璋即位后,也曾邀请他出山,但他看透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实质,对朱元璋钳制思想、集权专制的做法也非常不满,所以面对新王朝伸出的橄榄枝,也依然不为所动。正因为有这样的风骨和品格,所以他才会对梅花的强韧、高洁如此动心,一生以种梅、画梅、咏梅为要务;所以他也才会以一枝清雅高洁的墨梅入画,并以此诗表达出自己高洁的志向。

  任何引用,对原典来说,都是一次再丰富和再创造。习总书记是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的见面会上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讲话的主旨,被概括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这个语境中,最突出的是墨梅的两个特征:一是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敢为天下先的特质,这一点象征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福祉不畏艰险、艰苦卓绝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中华民族摆脱了自鸦片战争后的颓势,焕发了新的活力,不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日益向着民族伟大复兴坚定迈进;另一点则是墨梅所具有的不同流俗、清新刚健的气息,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非议、怀疑时所表现出的自信和坚定,正是这种自信和坚定,使得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王冕笔下的墨梅,不求人夸好颜色,但经历了时光的淘洗,终究还是获得了人们的广泛称赞,成为另一种不同流俗的“好颜色”;中国共产党人,也必定会以自己的努力,战胜各种困难,让自己的一团清气,长久地弥满在乾坤之间。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08: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