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禁微则易 救末者难(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0a916675e6e743cf83789c70fe923d2e

  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名言。习总书记说:“古人讲,‘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这些年,我们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从严治党新要求,提出并实践监督执行‘四种形态’,在高压震慑和政策感召下,一些犯错误甚至犯严重错误的干部,主动向组织讲清楚问题,得到宽大处理;一些游走在违纪边缘的干部受到警示,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还有更多干部受到警醒,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真正体现了党的政策和策略,体现对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

  “禁微则易,救末则难”一句出自南北朝时期范晔所著《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抑制不良之事于萌芽阶段很容易,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很困难了。

  范晔(398年—445年),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范晔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学养的家庭中,其曾祖范汪、祖父范宁、父亲范泰,皆是名重一时的大学者。范晔本人自幼好学,博涉经史,是公认的少年才俊。南朝刘宋时代,范晔始出仕,历任宋武帝相国掾、彭城王刘义康府冠军参军转右军参军、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等,死前累迁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因加入彭城王谋反阵营被处死。他自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为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它博采众书而进退允当,篇幅宏大而结构严谨,思想淳正而旨意精深,在众多的史学著作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所以后世往往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举,合称“前四史”。

  不过,尽管“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这个警句出自《后汉书》,但范晔实际上只是这句话的记录者。说出这话的人,是东汉名儒丁鸿。丁鸿,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人,东汉开国功臣阳陵侯丁綝长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4年。他早年师从大儒桓荣,学有所成后,又千里游学,增长了学问和见识。父亲死后,袭封父爵,在封地办学,受汉明帝赏识,被召入朝。汉章帝时,曾亲自在北宫白虎观召开会议,论定五经异同,史称“白虎观之会”。参与会议的除丁鸿外,还有贾逵、桓郁、成封等一些名儒,在这次大会上,丁鸿以其高才卓见受到汉章帝以及与会群臣的赞叹,被称为“殿中无双丁孝公”。此后遍历校书、少府、太常、司徒等职。任职期间,丁鸿曾多次对朝廷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本篇所引用的“禁微则易,救末则难”,就是他针对大将军窦宪权势熏天、骄横跋扈的问题,建议和帝及早应对,以免给国家造成严重后患为主题的一封奏疏上的文字。

  说到窦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毫无疑问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统率中原军队大破匈奴,迫其西迁,威名震动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新格局,对于中国边疆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进程,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史功绩不容抹杀。范晔说他“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饮马比鞮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的确是客观真实的评价。但与此同时,窦宪也把东汉两大痼疾之一的“外戚专权”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窦宪是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窦融的后代,章德皇后的兄长。汉章帝建德三年,章德皇后被立,此后不久,窦宪就被提拔为虎贲中郎将,从那时起就开始恃宠欺人,令朝堂侧目。汉章帝死后,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更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威权一时无两,而他也借此权势身份,多为不法之事。及至大破匈奴,被封为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其贵重显赫,更是倾动京师。他本人把揽朝政,跋扈恣肆;亲属党羽也倚仗窦宪权势,为非作歹,随着和帝年龄渐长、心智日益成熟,为了更长久而稳定地把持朝政,他们甚至阴谋叛逆,准备对和帝不利。

  面对窦宪及其党羽的种种不法,身为大汉忠臣的丁鸿非常忧虑。公元92年,天上发生日食。东汉盛行谶纬灾异之说,按照当时人的理解,天上的灾异往往与人间特别是朝廷的事务存在着对应与关联。丁鸿就以此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国家造成了危害,导致出现日食的不祥征兆,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在这篇奏疏中有一段名言:“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意思是:如果整顿朝政,反躬自责,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预防,那么邪恶妖妄便会消失,灾祸消除而福气聚拢了。损坏山崖破坏岩石的水,来自细小的流水;高入云霄遮蔽太阳的树木,从嫩芽开始生长。抑制不良之事于萌芽阶段很容易,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就很困难了。没有一个人不是忽视了细微之事,而导致它发展壮大的。作者通过泉水和树木的形象比喻,强调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为人处世态度,其中蕴含的对认真、谨慎与敏锐洞察力的推崇,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汉和帝本来就对窦宪骄横不法的情况非常不满,接到丁鸿的上奏,更加坚定了除掉窦宪势力的决心。此后不久,和帝抓住有利时机,剪除了窦宪的党羽,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并迫令其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大祸。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这句话当然是丁鸿的原创,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却非丁鸿所独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我国古代,强调或凸显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故事有很多。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则将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医术最高超的医生治疗的是尚未发病之时的身体,即“未病”;医术次之的医生是治疗即将发病之时的身体,即“欲病”,医术最不精明的医生是治疗已经发病时的身体,即“已病”。《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记载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原文说:“(魏文王)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问其原因,扁鹊说:“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

  及时掐灭“小恶”的苗头不仅要靠他者的监督,还要凭自己的洞察力和能用发展的眼光“管中窥豹”的能力,做到及时止损和悬崖勒马。

  成语“管宁割席”的故事,恰恰是及时抑制了不良之事的事态,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的正面例子。《世说新语》的原文这样说:“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此时,管宁与华歆的关系尚且纯粹,师出同门,仅是同学罢了,没有多少利益纠纷。然而,倘若管宁对这两件事情莫不关系,对华歆听之任之,甚至对他两次事件中暴漏出的人性:视财如命和追名逐利没有警觉的话,那么,很难说日后不会出现“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情况。

  于此相反,没有及时在萌芽阶段抑制不良之事,最终酿成大祸导致国家灭亡的反面例子亦有不少,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象箸之忧”了。当年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见了觉得害怕。因为箕子认为,纣王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不用陶杯,改用犀角做的杯子;用了象牙筷子,玉杯,必然不会吃粗粮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必然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宽广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过了五年,纣王果然造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的酷刑,并因此而亡国。箕子仅凭一双象牙筷子就推断出了国家将要灭亡,可谓“以小见大”,然而纣王刚愎自用,不能纳谏采言,故而有识之士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衰亡,着实令人唏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坚决遏制腐败现象,就要做到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9:5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