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立志而圣则圣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f97ee81fd0ee43aa802b504445e81b49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名言。习总书记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句话的出处,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立志成为圣人,就能够成就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就贤人。

  “王阳明”这三个字,在中国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浙江余姚人,本名王云,后改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说到王阳明,人们喜欢在他名号的前面加上一大堆称号: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称号在“王阳明”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面前都显得暗淡无光。能够和他相配的名号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所谓“千古完人”。古人向来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做到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点,你就是个不朽的人,都做到了,你才能叫“完人”。以此衡量,能够将这三点都做到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一个是王阳明,另一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著述颇丰,后人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具体到“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则见于他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教条”是教育条例、教育守则的意思,“教条示龙场诸生”就是他给在龙场学习的弟子们写的教育条例。

  王阳明写下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他在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反对大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几乎打死,而后贬谪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当时的贵州龙场驿,是一个极其荒凉破败的地方,疫病盛行,毒虫遍地,王阳明在这里,曾经一天看到三个人相继死去,可见居住环境之恶劣。比自然环境更危险的是刘瑾害阳明之心不死,而以刘瑾的势力,要害死王阳明并非难事,所以王阳明来到这里,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自幼家境很好。他本人生性聪颖,科举之路也好、仕宦之路也好,总体来说也还是相对顺遂的。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经历,而今突然被贬到了如此偏僻荒蛮、瘴痢横行的地方去做一个驿丞,对普通人来说,绝对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但很显然,王阳明不是普通人。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王阳明来说,这一段苦难的龙场岁月,却是一个让他的生命进入全新境界的重大契机。为了表明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给自己做了一个硕大的石头棺材,在这里休息、思考,对自己的学问和人生进行了彻底而冷静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在一个深夜的大彻大悟。这一幕,绝对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场面”:“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还要指出的一点就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年轻人立志的时候,除了个人成长,还特别强调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强调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除了关乎个人的成长,还关乎个体生命的意义与幸福。按照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所谓幸福,其实是意义感获得实现的副产品,而意义感的获得,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所谓“be a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翻译成汉语,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东西的一部分,而国家、民族就是那个天然的大于你的伟大的东西。立志为国家民族而奋斗,关乎成长,关乎意义,关乎幸福,这样的志向,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值得拥有。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08:42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