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254a1f6ee64c45839eca3fb506978c09

  习近平总书记是2018年1月11日在中共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一名言的。习总书记说:“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这句话的出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后世尊称其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在元、明、清三朝被奉为正统,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朱熹著述颇丰,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具体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则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二《学六·持守》。该则语录的全文是:“问:‘敬何以用工(功)?’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它记录的是朱熹与其弟子的学生潘柄之间的一段问答。潘柄问朱熹该如何在“敬”上下功夫。朱熹的回答是要想做到“敬”,最重要的就是两点:在内,是要做到不妄思,也就是不要产生那些荒谬的、不合理的、非分的想法;在外,是要做到不妄动,也就是不要有那些荒谬的、不合理的、非分的行动。做到这两点,就是“敬”了。

  从完整的语录可以看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是关于“敬”要做的功夫;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内涵,就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地梳理:第一,什么是“敬”?为什么儒家对“敬”如此重视?第二,什么是“妄”?为什么做到“敬”要在“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上下功夫?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敬”,以及为什么包括朱熹在内的儒家学者对“敬”如此重视。

  从字源上说,“敬”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我们今天看是个苟且的苟,实际上古代是个“茍”字,音“jí”,意思是自我约束;右边的反文是个“攴”(pū)字,是敲打的意思。《说文解字》对“敬”的解释是:“敬,肃也。”另外,在解释其他的字意时,《说文解字》也多处涉及到了“敬”字,比如说到“肃”,许慎说“肃者持事振敬也”;说到“忠”,许慎说“忠,敬也”;说到“戁”,许慎说“敬也”;说到“憼”,许慎说“敬也。恭肃也”。从字源,以及相关的文字解释中,我们就可以推知,所谓“敬”,就是一种尊重、礼貌、严肃、恭谨的态度,其核心就是要有所约束,这种自我约束,来自于自我内心的规矩,也来自于外在的准则规范。

  朱熹强调“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是有其深沉的社会寄托的。朱熹所在的南宋王朝,正是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对外,由于高宗和秦桧等人的妥协退让,强敌金兵不断南侵,南宋王朝受到严重威胁;对内,统治者为了支付浩大的军费和赔款,加紧搜括人民;国家政令反复无常,人民无所适从,民不聊生,到处爆发农民起义,整个国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显得十分尖锐。作为一名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展者,朱熹非常希望统治者用“修德行”的方式治理国家,使皇帝及其大臣领会“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精神,进而拯救南宋王朝的危难处境。他主张熟读《大学》,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来统一人民的思想和意志;他希望通过《大学》的教育使皇帝振作起来,并使其成为实践封建道德的榜样,用贤修政,发愤图强,重建大宋帝国。他的许多政治主张,由于各种原因,虽不能得到皇帝的接受,但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特别是元明清三朝将其定位儒家正统之后,对于构建社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中华民族重气节、重品德、重自我节制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不可否定的历史作用。直到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的进德修业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8日 15:5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