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红色印记》第26集:凝聚力量的《中国呼声》

微信扫一扫 ×
bc77464a646a4ac5957771f44a816853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配音演员季冠霖。我讲述的这件文物是1936年在上海创刊的英文出版物《中国呼声——THE VOICE OF CHINA》。它是由支持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友人们创办发行的。其中,刊物的合订本收藏在甘肃省张掖市的山丹艾黎纪念馆。

陈列于山丹艾黎纪念馆内的《中国呼声》杂志原件

  展出的合订本外观为红色,集合了从1937年1月到9月出版刊物,每月2期,共18期。翻开刊物,内页里图文并茂,有社论、采访报道、也有书评和诗歌。

《中国呼声》合订本的扉页

  《中国呼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让世界听到中国人民的抗日声音。这本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的刊物是如何创办的?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我们先从它的创办人之一——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说起。

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街上充斥着抓人的警笛声,树上悬挂着罢工工人的头颅。面对这惨无人道的景象,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艾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要想拯救中国人民,唤醒人们的抗战意识,就得创办一份杂志,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公之于众”。

  当时在上海公共租界由外国人出版刊物可以免受检查,艾黎提议由外国人创办这样一份杂志。

  1935年初春,由美国共产党派遣的两位老党员格兰尼奇夫妇来到中国上海。

格兰尼奇夫妇(中间二人)

  经过一年的准备,1936年3月15日,《中国呼声》首期出版,为英文半月刊。格兰尼奇担任出版人和主编,主要编辑人员有艾黎、史沫特莱、斯诺等。他们在刊物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格兰尼奇文思敏捷,提笔成文,每期社论都出自他之手。艾黎善于观察,组织能力强,除自己以各种笔名在每期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外,还组织鲁迅、茅盾、史沫特莱、马海德等中外名人为刊物撰稿。艾黎说,这是中国“第一份支持学生呼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出版物”。

路易·艾黎用笔名发表的文章《Save North China》

  《中国呼声》创刊后,还得到了宋庆龄的指导和支持。她不仅为杂志搜集材料、提供稿件,也跟艾黎一起组织稿件,协助做好编辑工作。中国共产党也通过宋庆龄在《中国呼声》上发表文章,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山丹艾黎纪念馆办公室主任 赵谦玺:由于《中国呼声》同宋庆龄、鲁迅、茅盾等著名人士建立了广泛又直接的联系,因而能较早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占东北的罪行,喊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正义呼声。

珂勒惠支铜版组画《农民战争》中的第五幅《反抗》

  1936年6月1日,《中国呼声》发表了鲁迅的文章《写于深夜里(第一节)》,配图用的是珂勒惠支铜版组画《农民战争》中的第五幅《反抗》。

  《写于深夜里》:野地上有一堆烧过的纸灰,旧墙上有几个划出的图画,经过的人是大抵未必注意的,然而这些里面,各各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愤怒,......而且往往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珂勒惠支版画传入中国的经过,也提及左翼作家柔石的被害,表达了对国民党屠杀爱国人士的愤慨。《写于深夜里》由史沫特莱和茅盾合译成英文。史沫特莱回忆说:“我在中国读到的所有文章中,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最黑暗的一个夜里用血泪写成的一篇豪情怒放的呐喊。”

《中国呼声》杂志上的中文稿件

  因旗帜鲜明的观点,真实犀利的文风,《中国呼声》自创办起就受到进步爱国人士的喜爱。艾黎说:“每期杂志一到报摊,立刻被等在那里的学生成捆地买了带回学校去。”为满足读者需要,1937年3月起,《中国呼声》在英文稿后增加了三分之一的中文稿,并及时报道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要消息,刊登促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章。比如,艾黎就曾在《我们爱好和平者必须战斗》的文章中号召:

  “目前的斗争中,我们唯一的希望是,继续斗争下去,直到在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力量被彻底粉碎为止。”

  这些文字就如匕首和投枪直接刺向敌人的心脏,也引起敌人的恐慌。国民党多次没收刊物,逮捕报童,并迫使美国领事馆取消了该刊注册号。

  1937年11月15日,日本宪兵冲入印刷车间,砸坏了印版,捣毁了车间,《中国呼声》被迫停刊。

最后一期《中国呼声》杂志上发表的朱德对于抗日战争形势分析的文章

最后一期《中国呼声》杂志上发表的彭德怀论游击战的文章

  幸运的是,最后一期的版样被艾黎抢救保存了下来。在这期印有“纸型”字样,未曾印刷出版的刊物里,包括有三篇社论,题目是《上海往何处去》、《上海的陷落》、《华北的新阶段》;还有两篇对红军将领朱德和彭德怀的采访,并附有他们的照片及编者按。

  山丹艾黎纪念馆办公室主任 赵谦玺:我馆从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移藏的两册《中国呼声》合订本,是艾黎先生珍藏的85年前的原版刊物。尘封的封面下面依然涌动着滚烫的热情。正如艾黎先生所说,“即使今天,重读它的篇页,其犀利的文笔、火热的爱国情绪和大胆的报导,仍使人惊叹不已”。

  马丽:我是甘肃省张掖市山丹艾黎纪念馆“90后”讲解员马丽。每次讲解到这本《中国呼声》,我似乎能感受到,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时,人们高涨的爱国热情,还有进步思想刊物给人们带来的革命信心。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每一个革命文物讲解员的初心和使命,我也会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而努力奋斗!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4日 09:14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