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红色印记》第34集:不曾消失的电波

微信扫一扫 ×
d0bedcbe08db4980826210009dfa4fb1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员张筠英。

  我讲述的文物是83年前隐藏在墙壁里的“秘密电台”,现在它收藏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中。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二楼电台室里,一款长方形的老式木质电台静静地摆放在竹木桌上,长不过50厘米,宽不过40厘米。锈迹已经悄然爬满了一旁的电键,另一旁的电线皮也开始剥落。这套完整的电台设备,包括电台、电键、电线和手摇发电机,现在被公开展览。可在当年,这些都看不见,因为这是一套秘密电台。

图为:收藏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二楼的电台室的“秘密电台”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说,这部电台承载着特殊重任,一般情况下并不启用。

  文丰义:“很特殊很绝密的电报才用秘密电台发。既然是秘密的,平时能看到的就是一个房间里有床铺、办公桌、衣柜。实际上,电台和相关的设备都是藏在衣柜的夹层里,天线是埋藏在墙壁里。”

图为: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也就是这个秘密电台的藏身地,位于今天桂林市区中山北路14号,一栋具有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左侧门额上题有“万祥醩坊”四个字,这里曾是老房东黄旷达卖酒的店铺。黄旷达的孙子黄荣强说,祖父当年并不知道这里有八路军的秘密电台。

  黄荣强:1938年,李克农派刘恕和熊子民通过桂林银行的一个经理,找到我的爷爷,租用他的两层木质结构房子作为办事处公开办事机构。我们这个房子可以从前门进后门出,很多来联系工作的人是假装来喝酒买酒,联系完后就从后门出去了,这起到了掩护作用。

图为:收藏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发报机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适应形势发展,在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的组织领导下,1938年11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李克农任处长。办事处这群穿着灰布军装、打绑腿、戴袖章的军人,给乱象丛生的桂林城带来全新气息,这里也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的抗日指挥中心。

图为:办事处的电台部分工作人员在路莫村电台室

  公开设立的办事处为什么会有秘密电台呢?当时,蒋介石当局依旧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时常制造磨擦。鉴于此,善于情报工作的李克农决定设立两处电台。当公开电台遇到突发事件或国民党特务搜查时,他可以立即启用秘密电台,随时与党中央保持联络畅通。

  文丰义:“他(李克农)是共产党最早的情报工作创始人之一,和钱壮飞、胡底三人被称为‘龙潭三杰’。他是学无线电出身,曾打入国民党情报机构中,对情报建设很有一套,对隐蔽战线工作是很谨慎的。”

图为:复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发报场景

  秘密电台是办事处重要的情报部门,李克农在办事处布局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他的卧室兼办公室的后侧是处理情报的机要科,前方则是隐蔽的秘密电台,所有重要部门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黄荣强说,李克农还会利用办事处进行情报的收集和传递。

  黄荣强:门口电线杆那有一些特务,戴鸭脚帽、看报纸的、抽烟的,假装靠在电线杆上,实际是监视我们这个办事处的来往人员。李克农让七八个战士同时出去,东南西北几个方向一走,特务就懵了,不知道跟谁。李克农说,谁摆脱了特务跟踪,谁就把情报送出去。

  办事处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派出机关,电台人员利用外出执行任务的机会,帮助江西、广东韶关和梅县、海南琼崖纵队等党组织秘密装配电台,培训技术人员,提供电台设备,设置电报接收密码。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说,在交通不便,信息联络不畅的战争年代,利用能发报的电台,我们党在南方地区构建了一个覆盖面较广秘密通讯网络。

  文丰义:从事电台情报工作的,占了桂林办事处人员的一半以上。桂林电台的联系范围是很广的,跟延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还有其他各地办事处都有联系,起到了长江以南南部地区的中心指挥台的作用。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

  “我们这部分工作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侦察着敌人的阴谋活动。不管环境多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熟悉的滴答声,穿透岁月,直达耳畔,它传递的不仅是宝贵的信息,更是希望和信念。那些从墙壁中发出的“红色电波”,犹如划过黑暗夜空的一道光,点亮革命者继续前行的道路。

图为:纪念馆讲解员宁子秋为观众讲解革命历史

  宁子秋:“我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宁子秋,出生于1994年。小学时,我看过一部电影叫《永不消逝的电波》,被电影里的电台发报员李侠深深地震撼,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用生命来书写理想和信念。今天,作为一名讲解员,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的“李侠”和电台的红色故事讲好,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02日 09:21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