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则“招募启事”,为何引起习近平的注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为什么一则招募启事,会引起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注意?为什么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从这则招募启事说起?

  将时针回拨一个世纪,那是1921年的11月,一则“发起马克斯(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刊登在北京大学日刊之上。这份“迟来”的招募启事,公开宣布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存在——本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对于马克思派学说研究有兴味的和愿意研究马氏学说的人,都可以做本会的会员”。

  “迟来”,是因为该研究会早在1920年3月便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发起成立。为规避当局审查的风险,研究会一直以相对“秘密”的状态活动。

  这则招募启事显示,研究会已有19名成员,其中不乏后来大家熟悉的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等中共早期党员。他们收集了多种有关马克思学说的外文资料,将其翻译成中文,“便于国人研究学习”。

  今天,这些译本和这则招募启事已成为珍贵史料,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2014年,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在看到这些史料时,他感慨地说:追根溯源,看来源头在这里啊。

  的确,研究多认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国系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它亦为中共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同时,它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符号。这一点,仅从与其密切相关的一个“斋”上就可见一斑——“亢慕义斋”。

  这个名字中西合璧、颇为雅致的“斋”,是研究会的小型图书馆。“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的音译;“斋”,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对书斋的雅称。二者的结合,正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在这里,李大钊组织研究会成员对马克思学说进行收集、讨论、讲演、编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

  尽管名叫“斋”,但研究会成员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仅限于“书斋里的学问”,也经常走到民众中去宣讲,建立与工人、民众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这些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获得成功的经验,已然从最初仅有19人的研究会中就体现出来。

  在此后一百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潮起浪涌,相继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之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也从最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政党,发展为今天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言,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转变,深刻改变了自身,也启示世界:

  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秉持先进理论的先进政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就无法团结统一、繁荣富强。

  这样的目标,或许与研究会成立的初衷不谋而合——“我们的意思在凭着这个单纯的组织,渐次完成我们理想中应有的希望。”《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如此写道。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0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