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大学教授曲敬国。
我讲述的文物是一本《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现收藏在河北邢台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内。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特辑》封面
这本特辑是32开的手刻油印本,全书共180页。封面印有“抗大”两个大字,内页全是手绘图画。阅兵式、文艺演出、运动会、成就展览……一幅幅形象直观的图画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五周年纪念大会的情况。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完整,全面反映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的史料。
△抗大校歌
八十多年前,这首激昂振奋的抗大校歌,曾鼓舞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心之向往的学校。
这所学校1936年诞生在中国西北小镇瓦窑堡,原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都曾经在这里学习或者工作过,它被誉为是培养抗日骨干的“摇篮”。
△1937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门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抗大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还时常到抗大给学员们授课。
一次,毛泽东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课,天空下起鹅毛大雪。看到学员们席地而坐,毛泽东十分不忍,几次想下课。但大家听得入神,怎么也不肯走。最后,这节分析当时战场形势的军事课,一直讲到了后半夜……
经过“革命大熔炉”锤炼后,学员们源源不断奔赴抗日最前线,在战场上以一当十,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党中央决定把抗大分散到各抗日根据地,到敌后办学。学员们含着热泪,高唱着《毕业上前线》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
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迁到河北邢台浆水镇一带。
抗大陈列馆馆长 杨树:罗瑞卿副校长在动员大会上就讲,说抗大上前线是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信心。当国民党的大学都撤向大后方的时候,我们共产党的大学到抗日前线去。我们把学校办到这,就地培养干部,一个干部就是一个火种。
△抗大学生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学习
在危机四伏的敌后,抗大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没有教室、礼堂、桌椅,学员们夏天就在麦场上、河畔边、树荫下上课,冬天在猪圈、牛圈里学习。常常是夏天热得一身汗,冬天冷得伸不开手。没有钢笔,他们就把子弹壳和敌人用过的罐头筒铁皮磨尖当笔用。
虽然条件艰苦,师生们依旧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41年6月1日,抗大举行了创立五周年纪念大会。
△朱德总司令为纪念抗大创办五周年所写的题词
这次校庆活动历时七天,第一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此后几天,白天举行运动会,进行球类、田径和全副武装竞走等体育比赛;晚上由文工团表演精彩的节目,话剧、平(京)剧、歌舞、合唱,每场内容都不重复。
杨树:中共中央北方局,还有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包括129师、120师以及全国各地、各个分校的优秀学员被选派来参加这次盛会。这个盛会首先我觉得表现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再一个,它更多的是一种提振士气,一种誓师大会。
在敌后召开这样大规模的纪念大会,不仅表明了抗大能够在敌后的战斗环境中成长、壮大,更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影响,加强了与前方部队和当地群众的联系,也为抗大总校和各分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
杨树:抗大在敌后办学,这是世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任何一所军校所不能达到的。而这个奇迹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创造。
△抗大五周年纪念大会会场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从1936年6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抗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相继创办了14所分校,培养出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
毛泽东曾称赞抗大:“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
伴随着历史洪流,昔日的“窑洞大学”,如今已成为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激昂的抗大校歌会永远传唱,历久弥新的抗大精神也将薪火相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袁晓红:我是抗大陈列馆讲解员袁晓红,出生于1991年。这些年,不少曾经的抗大学员和学员后代来到这里“寻根”,跟他们接触,对我而言就是淬炼初心的过程。岁月流逝、精神永恒,我们眼下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并将其提升、转化,反哺革命老区的绿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助力提气。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在中国之声和总台央视新闻、云听、央广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