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十二个“五年” 六十年风雨历程

2011年

“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2001年

2001年至2004年,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只有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

1991年

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50亿元,在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用七年时间又翻了一番。“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

1981年

"六五"时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这五年是我国农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1971年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58年

从“二五”计划开始,我国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开始拉大。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只有2877亿斤,比1959年减少530亿斤,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2006年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1996年

1997年年末,全国下岗职工人数为1200万人左右,比1996年增加300多万人。"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8.3%,大大高于3.8%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1986年

“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

1976年

“五五”时期,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84%,最高年为11.7%,最低年为1.7%;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1%,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5.1%,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9.2%。

1966年

“三五”计划奠定了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一直影响到“四五”计划。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计划的114.1%~116.2%,比1969年增长25.7%。

1953年

“一五”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同时在此期间建成的大中型项目平均3年半就能收回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