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有着一系列的头衔,但在任何头衔前面都有着“农民”二字,吴仁宝也时常用浓厚的方言表示自己首先是个农民。 华西九村村主任吴金福说,老书记经常走到田间地头,了解农作物第一手的情况,发现什么问题就会第一时间跟他沟通让他改进。“他熟知二十四节气,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施肥,他都会给我打个电话叮嘱着。”[详细]
华西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是“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吴仁宝作为村党委书记,既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同时又是经营一家乡镇企业的企业家。
吴仁宝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和经济走势把握的准确让华西村的投资客杨永昌钦佩不已。“老书记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和经济情况,心里清楚得很。”[详细]
如今的华西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吴仁宝说,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但他没有单纯强调发展集体经济,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发展华西集体经济的新路。
对于乡镇企业转制,华西村没搞“一刀切”,吴仁宝认为,如果华西村都转了制,很可能会出现亿万富翁、千万富翁,但也可能出现弱势农民和“两手空空”。[详细]
华西的发展过程中,少数人对华西的道路有不同意见,在改革开放前说华西是资本主义尾巴,是假典型,在改革开放后,也有人说华西守旧,是“古董”。
在与“左”“右”的斗争中,吴仁宝展示了农民政治家的智慧和艺术,让华西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夹缝中持续健康生长。吴仁宝说,“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就在于我实事求是,与上级和群众‘两头’保持了一致。”[详细]
华西旅行社导游何苇说,原先每天上午10点左右,老书记都会亲自在民族宫进行报告会,到华西村旅游的人无一例外都要去现场听一次,有的游客怕没有好位置提前半个小时去等。吴仁宝特别健谈,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听众里掌声笑声不断,一场十多分钟的报告会经常因为大家的掌声太热烈、持续时间长,老书记又兴致盎然地讲下去,最后讲到了一个多小时。[详细]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这是吴仁宝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值得玩味。吴仁宝已经获得非凡成就,但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人觉得吴仁宝是个伟人、英雄,但在经常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老书记的人看来,这个伟人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是朴实、善良、温暖的一个人。[详细]
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没有动摇信仰,如果说我动摇了,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我最满意、最看重的是先进共产党员的这个奖励。不管到哪个地方,你要有信仰,要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只有这样子,你就能够成功,就能够发展,老百姓就拥护。
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那如何才能会不倒呢?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原来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们不这样,我们原来经常这样讲,“用人少疑,疑人要用”,也要用疑人。你不能看这个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你还要知道,他是怎么造成的,你不能一下子就不用。所以我现在想,人要相互之间理解。只有理解了,社会才能和谐。
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国家政策在背后积极地扶持,何来华西今日的幸福。既建好“小家”,又奉献“大家”。凡是能勤劳守法的人,都能建好“小家”;凡是能建好“大家”的人,也都能建好“小家”。如果连“小家”都建不好,“大家”也无从谈起。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想通。如果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而另一个人只有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块,但到了马列主义那里报到,都是一样。
大家都觉得我吴仁宝了不起,但我自己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吴仁宝我还有缺点。现在,社会进步了,你们都会讲外语了,我连普通话都不会讲,还要请翻译,你看我水平低不低啊?
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我们华西党员干部将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艰苦创业、真抓实干、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把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富了才是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也就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具体标准有三条:一是物质生活不断富足;二是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三是民主法制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