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央文献研究室介绍近十年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科学发展 成果丰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6日上午,中央外宣办举行背景吹风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秘书长闫建琪、第五编研部主任孙业礼、第一编研部主任陈扬勇、第五编研部巡视员张宁等应邀介绍“中国道路:近十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课题研究成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宏志首先介绍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情况,并回顾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程。他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理论探索的高潮,也两次形成了重要文献成果:第一次始于上世纪30、40年代,其代表是“毛泽东思想”;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一轮的理论探索,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着完成工业化、迎接信息化、加快城镇化、实现市场化和应对全球化、适应多样化、推动多极化等一系列国内、国际任务,使得我党出现了第二个理论创新高潮。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五编研部巡视员张宁说,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全党的创作热情,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再一次出现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和旺盛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和主体。除了科学发展观外,还形成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际战略、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七个重大战略思想。另外,在政治建设、环境建设、祖国统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这些新的举措和战略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闫建琪介绍了中央文献研究室近十年来对党的理论创新的编研成果。主要包括《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和中册等。最近,文献研究室撰写了《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对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和较全面的阐述。

  张宁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十六大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十六大以后到2004年5月,是科学发展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个时期主要通过抗击非典斗争的酝酿,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初步提出,又经过了一些理论建设。2004年5月,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同志发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的号召,科学发展观由此进入了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结合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丰富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从2004年5月一直到十七大,这个时期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基础之上,逐步地走向成熟。到十七大的时候,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作出一个高度的精辟概括,这也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基本成熟。

  第三个阶段,十七大以后。这个时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从一种理论进一步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思路、举措和能力。

  在回答记者关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道路发展的贡献时,孙业礼指出:第一,它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和物的关系;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第三,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了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四,科学发展观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解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第五,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方式,解决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第六,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第七,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孙业礼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记者杜榕、江琳)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05:1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