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大医仁心——记十八大代表 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院士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张小桌,几把木椅,尺寸间的书屋,是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的校长接待室。如此简单、如此质朴,却勾画出医学园池中的繁华盛景,呈现出一颗心系民族命运、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医仁心。

  身为教师,他主张“名师上讲台”,身为“973”首席科学家,他“不搞一言堂”,身为管理者,他注重精诚团结,作为十八大代表,他心系民生国运。

  鼓励“争鸣”的科研领军者

  杨宝峰在科研上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对他的团队和学校的科研规划,他总会先划定一个研究方向,并尽可能创造最好的实验条件,在每周学术讨论会上,亲自与团队和学生沟通。“一个试验往往要让不同的组来做,并隔段时间重复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学生龚冬梅如是说。“他问得很细,试验做到哪一步,都是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王宁补充说。这样的严格要求使学生们在做实验时不敢有丝毫马虎。

  激发科研工作者创新思维是杨宝峰科研方式另一个特点——“不搞一言堂、不以大家自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宝峰常这样说。“我很喜欢与学生、同事讨论问题,有时候他们会为一个问题争吵起来,他们之间争论,他们和我争论,这在我和我的学生们、团队之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集思广益、百家争鸣,是杨宝峰培养学生、管理团队、治理学校的一贯主张。

  通艺礼、讲人文的学者

  杨宝峰认为德才并举才是合格的从医者。“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他经常会用这类古诗词去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学习。“木直中绳、博学载医”——他题写的校训,一直鼓励着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图强、力争上游。诗词、艺术的智慧和哲思不仅仅让学生们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要成为治医、治国的栋梁。

  “我经常说‘做人、做事、做学问’,作为一名医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医者父母心,首先要有仁心。其次,要学会为人处世,学会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安心做学问、搞科研,才能在学科领域取得大的成就。”

  言传身教式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受益匪浅。“我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刻苦的态度。”杨宝峰在国外留学时候,每当对方交给他一项科研任务的时候,他几乎总是占用自己业余时间完成工作,因为他心中怀着对祖国的爱,他要给中国人争光。在学校读书期间,他从不吝惜体力去清扫校园甚至卫生间。“杨校长是一个不吝啬,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老师。”这是杨宝峰身边人的共识。多年来,在每个学期开始时,杨宝峰都要安排人去了解一下新来学生有没有贫困生,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自掏腰包给学生们补助。

  勇于创新的改革者

  “抗心律药很复杂,心电生理统帅它,三种离子钾钠钙,三类药物好分家。”药理学非常枯燥、繁冗,学生们往往要记很多药品名称。杨宝峰用自己多年经验将这些药品归类,归纳出很多俏皮生动的顺口溜教学生们记忆。

  广博的药理学知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成为他幽默生动的授课风格,也吸引了大批学子,他的课堂几乎座无虚席。在他倡导下,学校专门成立医学教育研究所,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吸收借鉴欧美、俄罗斯、日本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现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教学、学导式、学讨式结合的授课方式已逐步在全校展开。

  “杨校长的课最大特点是每一节课都是中英文双语授课,在研究生和留学生课堂上甚至是全英文授课”,学生们如此赞叹。“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一个不懂外语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在杨宝峰倡导下,双语授课已在全校开展数年,培养了一大批业务精良、成绩卓著、紧跟国际前沿的医学人才。

  作为大学管理者,杨宝峰将教与学、管与理分配自如、有张有弛。多年来,哈医大科研水平呈飞跃式提高,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现代化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在谈到对十八大有何期待时,他说当今世界国家强盛,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产品、军事以及领军人物的培养,要给予创新人才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给予更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当前千人一面,千人一张卷的考试教育、应试教育,他建议部分学校可根据国情和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经验进行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2日 17:20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