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解读十八大党章修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石仲泉】:网友们好。我现在就十八大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党章修改的问题,来回答网友们所提的一些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网友】: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将意味着什么?

  【石仲泉】:科学发展观,应当说是十八大召开以前,人民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对十八大的召开,就我个人所知道的,人们普遍有两个比较大的关注的热点,一是十八大报告怎么讲,在十八大报告里头,对科学发展观又怎么讲,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十七大报告的时候,科学发展观尽管写到党章,但是科学发展观它不是作为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平起平坐的指导思想来写的,是把它作为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深入落实的一个方针,也就是说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来认识的,而不是作为行动指南来看待的。所以,这一次尽管十年了,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正式提出来的,到现在就十年了。经过十年之后,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提升,因此人们非常的关注。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十八大还有一个关注热点,就是今天上午大家看到的人事安排问题,领导班子的新老更替问题,大家都见到了新的领导成员,应该说悬念也算解决了。 我们讲一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现在把它作为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共是五个指导思想,之所以提高到这么高的位置,我想有这么几点考虑:第一,科学发展观,它在理论上,对马列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很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它是总结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积累起来的成功的经验和吸收我们过去遭受挫折的教训来提出科学发展观。这就是从国际视野来看待科学发展观。这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需要吸取的。所以,它既是一方面总结了我们的经验教训,同时又吸取了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的好的经验。因此,在2003年的时候,面对着当时正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那个时候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正式提出了,但是在十七大就已经写入党章,前面说了,就是把它作为那么一个地位来认定的。它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怎么样来发展,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作科学的回答,解决了我们国家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又好又快发展的这么一些重大的问题。所以,这个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这个创新特别表现在,因为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过去我们很少讲以人为本的。过去的发展观,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概括,实际上长期以来是以社会为本,可以强调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在阶级社会中,为了社会发展,往往要牺牲人类社会,不仅阶级社会是这样,在我们国家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因为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为了社会的进步,不得不牺牲各种各样的利益,要作出很重大的牺牲。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发展两者相比较而言,过去很重视社会发展,为了社会发展,还不得不作出牺牲,长期来讲是这样一种选择。随着新的形势,科技问题很突出,科技突出就是人才问题非常的突出。人才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不关心人、不突出人的作用,那么实际上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这种这样一个科技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这是对发展观念的一个转换问题,以社会为本,转到以人为本,更加突出人的作用。特别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逐步的发展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这个时候要促进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归根到底的。社会的发展来说,社会主义也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终极目标。 在十年以前,江泽民作建党90周年报告的时候,重申了《共产党宣言》的全面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论断,而且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当前,我们首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二步,再来解决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的问题。把这个作为前提,作为第一个奋斗目标。从十七大开始,就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发展问题,以人为本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所以,这些年来,之所以我们对民生问题也很强调,对社会问题也很强调,对人才问题很强调,都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突出,这是整个发展观念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所以,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由于在理论上它有先进的理念,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吻合的。再一个,把科学发展观理论上做进一步提升,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我们长期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讲了十年了,从实践成本来看,它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比较实在,不是很虚幻的,不是那么很抽象的。第一要素发展,就是过去邓小平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把它延续了。中心、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刚才已经解释了。然后是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的方法,统筹兼顾,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所以,一个是它很容易宣传、普及,再一个,很具有操作性,很容易贯彻落实。所以,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据我所听到的,提出不同意见的,有意义的不多。也就是说,它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够获得广大老百姓的共鸣,这是它一个很大的要点。实实在在,不会发生什么歧异,有这个基础,所以提升指导思想,也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护。我想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提升指导思想论述,它开始提出先进的理念,又实践检验若干年,然后觉得都可以了,大家很拥护了,形成共识了,然后再提升为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它是在40年代初,那时候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充分认识到了毛泽东的理论、它的路线是引导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所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经过这几年取得的成就,大家都认同了,到了1945年,党的七大就把它提升为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1982年,他提出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思想之后,逐渐逐渐形成了共识。到了1997年十五大,就正式地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2000年提出的,到了2002年,这个时间稍微短一点,但是也因为全党都获得了共识,也就写入党章了,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提出,经过十年的检验,普遍要求,结果党章修改的决定所说明的,当然一致拥护,把它提升为党的指向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 我觉得科学发展观在十八大把它作为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来认识,我想是时候了。这个时候,应当说,我想不会有多少不同的意见。该提了。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网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一并写入党章,该如何解读?将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产生什么影响?

  【石仲泉】:这也是十八大的一个亮点,十七大呢,这要回顾历史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它作为一个很明确的梳理,这是十七大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得比较早,在十三大,也就是1987年就已经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的时间很长。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管什么东西,长期以来没有做梳理和归纳。所以,十七大那时候有很大的功劳,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给明确了。有一大段话,十八大把这话又重申了,又扩展了。按照十七大的说法,道路那段话实际上是三个意思,一个是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再一个,坚持四方面的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方面的建设,然后是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富强、民主、文明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强国,也讲了八个字。这是十七大讲的。 这一次,因为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们讲社会主义里头的内涵扩充了,过去讲四位一体,现在变为五位一体,不仅要有经济方面的发展,要有政治方面的发展,要有文化方面的发展,要有社会方面的,还有生态方面的发展。所以,提出来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去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现在是五大内容,社会主义道路多了,我们要由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在社会主义道路里把它重视进去了。道路还充实了两个内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是要逐步实现人的共同富裕。这是在十七大没有讲的。这次在十八大充实进去了。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内容加进去呢?我想,应该说这两个内容都很重要,因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道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要体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为我们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讲的,先一部分富起来,这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最终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在当前这段时间的发展,贫富差别扩大化的趋势相当的明显,因此促进共同富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需要加以突出出来。所以,在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相比较十七大来说,它加了三句话,都是说我们对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也更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性。你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促进人民群众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这是十八大一个亮点。这是讲道路问题。 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也是十七大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概括。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践创新很突出,相应的,理论总结也日新月异,一个一个的先进理论,都不断地提出来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理论提出来的。还有没有提升到一个高度的,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核心价值、创新国家,也都是现在不断涌现的一些东西、一些理论。理论的创新很多,但是作为指导思想来说,我们要把它规范化。讲指导思想而言,过去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从全体的整个指导思想。从指导工作层面来说,我们往往在这些年,从指导工作层面来说,主要是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但是实践还在发展,理论也还会创新的。所以,指导思想还会不断地增加。那怎么办呢?所以,在十七大就提出来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把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提出的创新理论都把它框进去了。而且还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因此这就意味着以后还要提出的创新都可以把它框进去。所以,十八大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头,把科学发展观,也把它框进去了。以后发展,可能还要加一些东西进来。 我过去讲这是大集装箱,都往里面装,就可以比较好的表述、宣传,这样就比较好,否则一大堆,不好表述。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对十七大来说,就变了。十七大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这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它把由过去讲的战略思想变成了一个行动指南,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框框里头,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具有同等指导作用的一个地位。 从我们党整个指导思想来说,这五个都是同等重要的,具有同等地位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的表述。

  【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十七大没有讲。去年庆祝90周年,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第一次提出来的。总结我们党90年的经验,经过积累、创造,我们所取得的一些成就,都归结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然后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说,今后我们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继续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所以,在七一讲话,把这三者并列了,做一个根本的经验来提出的。 这一次十八大报告,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了一个更加规范的表述,在去年七一讲话中,讲了它的作用、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保障,这是对它的一个意义和功能的一个重要定位。但是,去年的七一讲话,没有讲道路,没有讲它的定位是什么,对理论体系的定位是什么,没有明确讲。这一次就把问题讲全了。就说,道路问题,我们明确了是我们实现的一个途径,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的一个途径。理论体系呢?这次我们明确了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呢?是我们一个根本的保障。所以,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核心。 关于党章决定里头,也指出这次党章的一个重要修改,也就是在十七大党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要写进去,而且把三者的作用都写得更加明确。所以,这样强调,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我写文章,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主要内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擎天砥柱。为什么这样说呢?擎天,把天撑起来了,砥柱,以前是洪水冲不垮的,既能顶得起天地,又经得起狂风巨浪的冲击,是个方位,都抓住了。社会主义发展,要坚持和发展,重点是要把握好这三个东西。一个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是根本制度,所以放进去太重要了,因为作用就是这么一个作用,过去长时间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是很明确,经过十八大以后,内涵就很明确了。 这是从内涵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表现形式来说,就是7.23讲得比较多的,它有理论特色,有实践特色,有民族特色,有时代特色,这是从表现形式而言。它最根本的特色,就是这个,一个是道路,一个是理论体系,一个是制度,这是两个层面来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不断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我们不断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要我们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就更加充分体现出来。所以,这个内容,在修改党章当中,把它写得很充实,我想对于我们今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正因为这三个很重要,这是我们的根本经验、根本成就。所以,十八大报告对这部分,就说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想这三个自信,正好是由于有了三根擎天柱,所起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未来我们肩负历史重任,因此要充满三个自信。

  丢掉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难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网友】:请嘉宾解读把“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写入党章?

  【石仲泉】: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当说,对改革开放怎么讲,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的期待。所以我写文章也是,我对十八大报告的期待,也是希望在改革开放这个问题上,要讲得更为充实、充分一些。现在我看了十八大报告,应该说十八大报告,一共是二万多字,它整个报告的精神是贯穿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它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是坚持这个精神。没有这个精神,这个报告不可能充满着三个自信。这是提到改革开放,这是一般而言。 报告的一个特点,因为经过这些年,过去改革开放,要把它的意义专门有表述的一段,这次没有讲,因为再讲,都是老话了,因为它是在各种举措里头、各种部署里头,各种怎样贯彻落实来,来渗透改革开放的思想。比如说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在加快落实经济发展的转变,它都贯穿了深化改革的精神。因为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它不在浅层次。经过30年的发展,它进入了深水区。因此它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力度也更要加重。在这部分很强调我们要走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过去都讲一个,都讲一化,都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去没有这样提过。这次是由一化变为四化,我们现在有两个四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一个大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不讲了,就讲现代化了,现在又有一个具体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都是需要来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的一个目标,才能走得通的一个现代化的道路。所以,它把改革开放的精神都贯穿在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具体任务中来实现。 再比如说,政治体制改革,大家非常的关注。过去认为十八大怎么表述呢?议论很多,争议不断,十八大这次讲政治体制改革,用的篇幅很大,讲得很充分,相比较十七大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在十七大没有上标题的,十八大把政治体制改革上了标题,这样更加瞩目了,更加消除人们的困惑。政治体制改革,怎么讲,它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热点问题,这次应该说很鲜明。里头的内容,也讲得很实在。 对于民主问题,它强调了,要完善民主制度,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个对于制度建设,应该说,这些年来,大家也很迫切。我们尽管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一直是一个短板,很不完善,很不健全。为什么会出现那样一些贪腐问题呢?很重要的,由于我们的制度建设没有健全、没有完善,也就是说漏洞太多,钻了空子了,就像打鱼一样,网眼很大,跑了出去。所以,这次要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怎么实现制度建设?这里面讲了方方面面,报告里讲得很具体。所以,从深化改革开放来说,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修改党章的时候,你要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实到新党章里头去。并且,我们今后怎么发展,怎样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靠什么?最重要的,还是靠深化改革开放。因为我们现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次报告也说了,十七大也说了,深化改革开放,是3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所以,我们今后取得的成就,没有别的,还是要深化改革开放。丢下改革开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难能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下去。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网友】: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说明党对于发展的认识有了怎样的转变?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网友】:请问嘉宾: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加论述,说明我党是与时俱进和“生态友好”的哈?

  【石仲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思想,十六大最早提出来的,是把它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要求提出来的。但是当时没有展开讲。到十七大报告的时候,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讲了一段话。我数了一下,大概一百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是,没有展开。所以,当时我看了以后,我就感觉到,我们在未来20年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而生态文明,当时讲了一句话,当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尽管没有展开,但是意义非常的深远。我曾经就预测,我说到了十八大的时候,肯定要展开的,而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来加以论述,这次十八大,确实由一百字变为一千多字,翻了很多番,增加了十倍,这是十八大的一个亮点。 为什么这样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呢?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党的一个世界眼光。十八大一句话讲得很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都说是一个地球村。一个国家的生态不好,它影响全球的,大气污染就是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排放量,碳的排放量很大,整个全球都受到影响的。前几年在吉林松花江的一个化工厂污染了,提起了抗议,它不是没有国界的,是全球性的,目前整个气候变暖,各个国家都有责任来治理的。因为不可能搞什么措施,高科技再发达,也不能把国家周围封闭起来,它是流动的,这没有国界的。只有一个地球,所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保护地球、爱护地球。

  【石仲泉】:生态文明,要求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所以,我们生产、工作都有一个跟我们人的发展相适应。要体现以人为本。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也是紧紧地跟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很重要的方法。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工作环境很坏,怎样以人为本呢?健康长寿是实现不了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而且,它对整个世界有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次十八大报告,我们宣布了,要到2020,还有十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重要的方法。因此,就必须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突出重要性,加大它的建设力度,才能确保十年之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从我们现在感受野是这样的。我们都以为,比如从北京来说,经过2008年的奥运会,都以为我们的环境很不错,空气质量很好的,实际上还有很不小的距离。因为一个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的标准问题,按照过去的标准,就比较满意了,但是人家的标准提高了,按照高标准,距离还不小。所以现在统一,统一从明年一月份开始,要按照新标准来测量。所以,这就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举措。 现在,我想应当说北京在2008年以后,在这方面的力度很大。我们的空气质量,应该说是有很大提高,蓝天、白云,比过去见得多了。尽管有时候,特别是在4月份的时候,或者在秋天有些时候,从大西北刮来的沙尘暴还阻挡不住,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好多了。而且从北京来说,已经加大了平原植树的力度,一道一道的在森林带来阻挡整个沙尘暴,我想这都是很大投入的。 我看有的报上说,北京已经提前建成小康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提前十年建成小康社会,有这个底气,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包括这些年生态文明建设也加大了投入。按照北京的规划来说,好像北京的西部地区变成生态带,要计划完善三山五园的建设,这都是使北京的老百姓享受小康社会的环境。 北京如此,从全国来说,到了十年之后,2020年,都要达到这个标准的。先进的要帮助后进的,所以这方面的力度是相当大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是,我相信,按照目前建设的力度来说,十年以后能够实现。

   反腐倡廉要解决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网友】:请问石老师,十八大报告提及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在党章上有没有更加明确“反腐”的重要性?

  【石仲泉】:四大危险,这是去年的七一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应该说这是正视现实,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的看到,党的建设在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阶段性的成果,也非常的显著,很多贪腐案件,都解决了。这是我们要看到的。 但是,只看到这一面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的确,大案要案这样的高发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老百姓对于防腐倡廉还有很高的期望值,对反腐败的斗争也希望取得更大的成果,所以和期望值比较,和老百姓的期待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我觉得这次十八大报告直面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对主要成就充分肯定,另外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回避。所以,这样一个四大危险,还是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的。 在党章修改里头,也把防腐倡廉的问题,也写得比较充分。今天习近平讲话的表态,也讲了一段,这是老百姓很重要的期待,你要解决防腐倡廉的问题,大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历史的重托。所以,这方面我想中央对这个问题是非常的重视,十八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也讲得是非常充分的,党章修改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充分的。这里面特别突出了坚持种族主义特色的反腐道路,我觉得这一点也很好。据说我们的腐败问题,要继续的坚持下去。各国的国情不一样,有不少同志提出来,是不是要照搬西方的模式来搞防腐倡廉,西方有西方的特点,有西方的国情,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国情,恐怕跟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样,也要开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腐道路,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因为,毕竟是13亿人口,毕竟是有8200多万党员的这么一个大党,这个国情一定要充分重视。结合这样的国情、这样的党情,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反复倡廉才能取得有效的成就。一方面把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又能够真正使我们党保持它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这方面对它的重要性,报告是讲得很透的。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怎样实践、怎样贯彻落实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才能使我们期待的反腐斗争取得更大的成果,人们才能得到更加满意。我相信新的一代领导人,他们没有多少牵挂,没有多少连累,会作出表率的,会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会给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网友】:请问石老师,你怎么看待理论创新这回事?每一代领导集体都要创造或总结一种新的理论,是否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

  【石仲泉】:这个问题要这样来看,它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也不是说时间不需要,人为的另要去造一个什么东西来,我觉得这样看问题不合适,还是实践在先、总结实践经验之后才能概括出理论,不是理论在先,后来去按照实践去找答案,来验证,我觉得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讲,都是以实践在先,有这样一个实践的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新的概括,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社会当中的问题。比如说,从十六大以来,2003年提到科学发展观,尽管有很多理论创新的东西,但是作为科学发展观这个层面、这个高度来讲的,十八大也只肯定了一个科学发展观,其他的都统筹在里面。在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提到指导思想后,也并没有再去加一个深入贯彻落实什么,并没有根据前面一种模式,一定要造一个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没有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经过这些年的理论创新,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已经把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都做了明确的科学回答。目前还没有感到不够用,还没有感到这个迫切性。什么时候有了这个需要,那在什么时候再去来琢磨在理论上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没有这个需要,所以,不能预测再到十年以后,我们还要提出什么新的理论观点,我觉得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现在无法预测。也许十年以后,会有新的理论发展。现在这些东西还继续管用,不会提出什么新的东西,要看实践发展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前几年到这次十八大提出了这么多的理论创新的问题,而且提出科学发展观,因此到了什么什么时候,它一定会有一个什么新的出来,不能这样来考虑这个问题,还得从实践需要来看,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我们目前作为指导思想这些理论创新、理论成果,管不管用,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能回答了,不一定有新的东西出来。觉得还有很多概括不进去了,还需要一个新的东西来补充的,到那时候,我想会有这样的理论创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那时候再与时俱进。因此,这个时候不能主观臆断。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17:35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