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文章①: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十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经过改革开放头20年的艰苦奋斗,到上个世纪末,我国成功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在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这10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力跑中,实现了新的跨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

  综观过去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国内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以及相关的社会矛盾凸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强化,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和客观条件呈现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总的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进展的10年,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10年,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的1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的10年。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过去10年,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大体分为两段:前5年世界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区间,美欧等发达国家总需求上升,经济发展较快,2003年至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75%,全球商品贸易年均增长16.5%,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快的。我国及时抓住有利时机,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2003年至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8.5%和9.65%,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5%。后5年,即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深化,发达国家经济处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计算,2008年至2011年,美国、德国、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4年累计仅分别增长0.82%、2.1%和0.21%;而日本、英国、意大利4年累计则分别下降3.1%、2.8%和4.5%。全球商品贸易4年累计增长29.1%,年均增长仅6.6%。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党及时作出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长44.4%,年均增长9.6%。正是由于我国在前5年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并在后5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避免了经济衰退,才使得这10年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大幅增长。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2.03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9%的增速,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超过20%。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10年来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还呈现以下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农业基础增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加快的格局逐步形成。2003年至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从8614亿斤提高到11424亿斤,增长2810亿斤,年均增长351亿斤,实现“八连增”。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加快,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11年上升到43.1%。

  城乡、区域结构逐步改善。2003年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基本政策取向,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10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3年至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6977元,平均每年增加544元。2010年和2011年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10年来党中央先后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同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02年提高1.3个和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比2002年提高5.5个和3.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至2011年,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5.7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优良资产。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能源生产总量比2002年增长1.1倍。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9.3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9.6%;公路里程410.6万公里,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增长2.4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49.1万公里,增长1.1倍;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7倍。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3.2%。2011年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98625万,比2002年增长3.8倍。互联网上网人数5.1亿人,稳居全球第一。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面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幅增长的严峻形势,“十一五”规划将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并取得了成效。“十一五”期间,5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二、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发展加快

  2003年非典疫情暴露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长一短的问题,同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党更加自觉地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决定和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谋划。多年来经济和财力持续增长,也使加强社会建设具备更好条件。所有这些,都使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和迅速发展的10年。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成果丰硕。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提高到1.8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化。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08%。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62.3%。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42.8%提高到84.5%。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同级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15%提高到26.9%,总规模居世界第一。

  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显著增加。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增加10352万户。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7.1%和97.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比重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在2004年、2008年和2012年三届奥运会以及其他世界大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优异成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现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崭新面貌。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新成就。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201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医院卫生机构床位516万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启动以破除“以药养医”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

  三、城乡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党和国家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比2002年增加10755万人,年均增加119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34.3%提高到47.0%。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先后有28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居民财产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2年8.6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34.36万亿元。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比2002年分别降低1.4个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移动电话205.3部,家用电脑81.9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空调机22.6台,移动电话179.7部。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4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32亿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达6.16亿人。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1.43亿人和1.77亿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逐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11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7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8.32亿人,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95%以上的城乡居民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和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大规模进行保障房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国通过实物住房和货币补贴方式,累计使3000多万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基本动力来自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公司上市,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中央企业从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重组整合到2011年的117家,虽然央企同比减少40%,但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2003年至2011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由7.13万亿元增长到28万亿元。2012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至54家。邮政、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05年和2009年先后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简称“36条”和“新36条”),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内外资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燃油税费改革全面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新疆试点后向全国推行,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在上海试点后不断扩大范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外管理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从2002年1.8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10.37万亿元。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并成功上市,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发展迅速。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解决了长期困扰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及场外市场平稳推出,证券市场进一步完善。重点国有保险企业重组改制上市。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银行存贷款利率均可浮动执行。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弹性大幅增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从试点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国际收入状况良好,外汇储备从2002年286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31811亿美元;黄金储备从2002年1929万盎司,增加到2011年3389万盎司。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实施。

  价格改革逐步深化。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出台电价改革方案,完成厂网价格分离,开展竞价上网试点,对部分高能耗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成品油价格改革顺利推出,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运行。出台天然气出厂价格改革方案,形成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机制。实行水价改革,出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一些地区进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试点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序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启动。到2011年,已完成确权集体林地26亿亩。国有农场改革进展顺利。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积极推进。水利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连续3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2003年至2011年,货物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6%,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1.8%。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战略,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近几年外贸顺差逐年减少,贸易平衡状况改善。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达94.7%;机电产品占比达57.2%;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28.9%。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利用外资结构改善,从加工制造业向制造业两端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201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0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增长迅速。2011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比2002年增长6.2倍。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10年来,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10年来“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这三个依靠,也是今后我们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法宝和保证。

  我国在过去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牢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党提出的这个警示,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进一步振奋精神,更加扎实地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0日 03:4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