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把德作为干部工作的根本红线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干部的德行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始终把德放在第一位,作为干部工作的根本红线。在干部选任中必须把德放在突出位置,选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干部;选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选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干部;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

  正确评价干部的“德”,是整个干部考核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内容,也是选人用人的难点和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德行考核,关键在于完善德行评价标准,强化德行考察实效。在具体操作实践中,要有一套科学的考评标准,对考德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界定,形成相对严密、导向鲜明的考德指标体系;有一套规范的考评程序,探索完善组织个人述德、民主测评测德、个别谈话问德、民主调查察德、征求意见访德等相关环节;有一套严格的考评结果运用机制,对经由科学评价后得出的考德结果,坚持予以严格奖惩,并建立起同干部的考核、评比、晋级、任命相挂钩的机制;有一套统筹兼容的制度体系,干部考德工作要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格局相配套、相衔接,与其他改革项目同步系统实施,实现整体推进。

  ——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杨立平

从政之要德为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加强领导干部德的考核,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德、能、勤、绩、廉,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其德为首要指标。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和藏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党性修养标准要求更高、更严。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执政为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等纳入具体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考核;要创新考德办法,将考核视线延伸到干部8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作为必考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要运用考德结果,对考察中发现存在一般问题的进行提醒谈话,对存在较重问题的进行诫勉谈话,对存在严重问题的进行组织处理,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四川省阿坝州委常委、组织部长 杨程富

以优先考德促使干部重德立德

  落实中央要求,就要把德放在干部考核的优先地位,使考德由“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切实考准考实。一要看一贯。从长期表现看干部一贯的政治立场、品行作风和德行操守,综合运用巡视、审计、举报等信息进行分析,全面评价干部的德。二要看关键。看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立场坚定,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是否敢于担当,在个人名利面前是否正确对待。三要看公论。采取民意调查、座谈了解、实地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考察干部在老百姓中的口碑怎么样。

  去年陕西省市县乡党委换届中,采取了“正向评价+逆向测评”的方法,将德反向细化为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17个小项,并从考察对象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了解掌握干部德的表现,对干部的德进行综合评价,德认可度不高的坚决不用。从市级换届考察测评情况看,64名考察对象差评率不足1%,印证了绝大多数人选道德修养和品行确实比较过硬,得到群众认可。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把德的考评作为识人用人的第一道门槛,就一定会促使各级干部重视德的修养,加强对德的约束,做好德的表率,自觉重德养德,立德树德。

  ——陕西省考核办副主任 郭志英

增强政德建设的系统性有效性

  政德是干部的从政之基、立身之本。当前,干部队伍政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失德”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要针对这些问题,抓政德涵养、政德考评、政德导向,增强政德建设的系统性、有效性。

  政德涵养是根本。要把政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各级干部知政德、明荣辱。要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在联系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锤炼干部德才素质,引导干部争做政德建设的表率。

  政德考评是关键。干部政德怎么样,要靠事实说话,要将干部为民奉献作为政德的最高要求,将清正廉洁作为政德的最低要求,始终关注干部干事创业和廉洁自律情况。干部德行好不好,要由群众说了算,要综合运用个别谈话、反向测评、任后走访、痕迹考查等方法,全方位考准考实干部德的表现。

  政德导向是保障。政德建设靠干部个人自觉,更要靠组织保障。要将干部政德建设情况与干部选育管用紧密挂钩,对德行有问题的干部“一票否决”,真正做到“有才有德者上,有才无德者让,无才无德者下”。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 谢宗孝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1日 22:2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