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八大报告政治部分解读:鲜明的旗帜 清晰的回应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鲜明的旗帜 清晰的回应
——十八大报告政治部分的主题和特征研读

  主题:旗帜鲜明清晰、指向意义突出

  十八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概括为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论述贯通报告全文。但在标题中,只有政治部分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报告第五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一处理引人深思。近年来,在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问题上时有不同的声音。十八大报告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写在第五部分的标题上,而且放在“政治体制改革”前面,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告诉世人: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是对政治制度的完善,绝非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这是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政治领域更为具体的、更进一步的表达,清晰表明了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与极左、极右观点的分殊,对其他主张和诉求的回应。

  十三大以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政治部分的标题多为: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等。与此相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标题是第一次用,其旗帜、方向意义尤为明显。

  思路:“三个更加注重”分别对应三大原则

  如何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对此作出系统的回应。

  “道路”在这里当然是形象的、比喻的说法。按照报告的表达,这条道路内涵的形象解释是:道路方向亦即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现阶段,这个目标已具体为小康社会的政治要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道路”的路基亦即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道路”的标识亦即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加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道路”推进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前进的重心亦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前进重点亦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即“三个更加注重”——“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三个更加注重”分别对应改革原则中有机统一的三大要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特征:政改布局具备明显的系统性与回应性

  就报告中论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七个方面主要任务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它们是围绕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展开的,与以往报告相比更具系统性。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到四个方面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了界定:这四项制度有层次之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还有各项具体制度,通常称为“政治体制”。具体的逻辑层次表现为:

  完善根本制度——报告提出的政改任务第一方面,“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健全基本制度——报告提出的政改任务第二、第三、第七方面,“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十七大报告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是放在第一部分即 “扩大人民民主”部分中的。由于十八大报告政治分论的第一部分聚焦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改革,更由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制度功能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将它放到了第七部分即“统一战线”,针对性地强调团结。

  落实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报告提出的政改任务第四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改革行政体制和权力运行体制——报告提出的政改任务第五、第六方面,“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报告中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同时具备明显的回应性。这表现为论述的问题导向明显,各部分的表达均有着现实的关照。如“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全口径预算监督”、“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导向明显,故对策也就具体,如“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等。

  总的来看,报告论述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一以贯之地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这表现在报告中的这样一段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里当然包括政治领域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对中国政治的科学发展而言,必须实现改革创新与求真务实的结合。同时,又充分考虑改革的风险和现实可行性,未来五年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和过于激进的措施。扩大民主和公众参与强调“有序”和“党的领导”,群众维权机制建设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大部门体制改革提的是“稳步”,省直管县(市)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这些都显示出务实性和渐进性,充分考虑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特殊性。(作者程竹汝 曾峻 分别为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部主任、教授,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5日 11:36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