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振奋精神顽强拼搏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勇前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振奋精神顽强拼搏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勇前进
——全省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培训班分组研讨发言摘登(三)

  走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省政府秘书长 韩先聪

  党的十八大对新型城镇化作出了新部署,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我们要全面准确领会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安徽而言,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直接拉动相关投资3000亿元,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个百分点,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支撑,它一手托着工业,一手牵着农业,一边拉动投资,一边促进消费,更能有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走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四大原则”、打通“四条路径”、强化“四个保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产城一体、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四大原则。建立高起点、高水平、前瞻性的规划体系,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把实现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做到产业就业创业相统一,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实施分类指导,尊重南北地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不同区域城镇化各具特色、多元统筹、竞相发展。

  二是打通中心城市带动、县城突破、中心镇聚集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优先配置四条路径。统筹推进合肥经济圈、沿江城市带、皖北城市群发展,完善“一圈一带一群”的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支持合肥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发展步伐,强化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地位,加快发展富有特色的中心城市。把县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把中心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节点,本着“县(城)当市建、镇当城建”的理念,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集聚,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中小城市,辐射和带动县域镇村发展。促进城镇适度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互动发展。

  三是强化“地”(空间)、“钱”(资金)、制度和机制四个保障。深化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等领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证券化运行能力,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裕资金。深化户籍、就业、社保、保障性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体系。提高审批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现代城市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加快推进亳州城镇化建设
  亳州市委书记 方春明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近年来,亳州的发展建设,正是契合了这一要求,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以每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升。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了承载力。 2008年底以来,我市先后启动了68平方公里的市南部新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的三个县城新区建设,形成框架、初具雏形。二是加强产业建设,提高了支撑力。现代中药、白酒及食品、煤电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新的主导产业体系初具规模,规模工业企业较5年前增加了321家,亿元以上企业增加了74家,工业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是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了吸引力。着力发展民生事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仅市南部新区就新建了5所学校、1所三级甲等医院,4年时间聚集人口10万。

  当前,亳州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步伐越来越快。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精神,加快构建亳州特色城镇体系。一是突出打造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产业名城;发挥市场优势,打造商贸名城;发挥人文优势,打造文化名城,力争10年左右达到百万人口。二是着力抓好三个50万人口的县城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规划,推动新城区、老城区、开发区三大板块联动建设,不断增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功能,不断提升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三是加快推进集镇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要求,加快完善整县域城镇村体系规划,重点打造涡河美好乡村百里长廊和西淝河美好乡村示范带,带动全市美好乡村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大力发展产业,促进群众就业,解决好人口集聚的问题;大力改革创新,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好资金投入的问题;加强土地统筹,集约节约开发,解决好建设用地的问题。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加快把亳州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宜业的和谐幸福城市。

 

  坚持科学引领 服务黄山发展
  黄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宋国权

  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黄山,推动科学发展就是深入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积极顺应新的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特色发展道路,争当“美好安徽”的名片、“美丽中国”的亮点。

  要让转型发展快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们将紧紧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大战略平台,在发展方式上做到坚决转、主动转、加快转,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三产联动,谋划和建成一批大项目、特色项目,打造融合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特别要着眼于与周边城市业已形成的山水相依、文脉相承、发展互动、产业互补的格局,坚持以旅游集散地的空间和旅游目的地的标准来建设中心城市、促进城乡统筹,着力打造古韵幽香的时尚城市和徽风绵延的诗意田园,建成城乡互动、错位发展、独具魅力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

  要让文化品牌亮起来。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标志”。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我们将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两手强,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在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保护开发机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寻常生活相结合,提升产业的内涵、城乡的魅力和生活的品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综合竞争优势。

  要让生态优势强起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将统筹好量与质的关系,认真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持续推进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发达的森林生态体系。统筹好建与用的关系,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抓好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努力建成生态环境优越、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浓厚的地方,为生态强省建设注入新活力。

  要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将正视黄山的二元结构特征,更加突出富民导向,高质量推进“两个翻番”,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最大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推动黄山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以生态文明托起“美好安徽”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汪家驷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响亮、温馨而又形象的目标,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联系安徽实际,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的“美好安徽”蓝图正是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可以说,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安徽先行了一步。我们要真正把先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竞争优势,以生态文明托起“美好安徽”。

  一是建设“美好安徽”,必须以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一个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好安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好安徽”。安徽要走一条美丽与发展共赢的新路子。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绿色生态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大有可为,是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明确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如同人体的各组成部分,各有担当、缺一不可。当前,要加快完善绿色考核体系,实行分类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推动各区域更好更快发展。另外,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省内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让限制开发区域“牺牲发展不吃亏”、“一江碧水不白流”。

  二是建设“美好安徽”,必须以生态文明孕育形象之美。优越的自然生态、迷人的山水风光、独具魅力的文化遗存、多样的动物种类,是安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省的资源优势和重要支撑。谈到自然生态,十八大报告是这样动情描述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的理解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建设美好安徽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作了“构建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体系”的详细论述,量化了“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等指标,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的生态自觉。

  三是建设“美好安徽”,必须以生态文明催生行为之美。建设“美好安徽”,打造生态强省,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主导、推动,更需要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当前,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围绕世界环境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节点,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引导城乡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而言,我们将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主渠道作用,全面形象地展示生态强省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利用新开通的安徽日报官方微博平台,在有效互动中,传播低碳环保理念,凝聚绿色发展合力。

 

  在统筹发展中建设美好乡村
  淮北市委书记 肖超英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建设美好乡村,努力实现“村庄美、生活美和乡风美”。

  一、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把生态宜居村庄美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三个同步”,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一是同步推进城乡规划编制,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同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2020年美好乡村全覆盖目标,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农村。三是同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推进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使广大乡村成为生态的涵养地、美丽的风景区、旅游的目的地。

  二、实现兴业富民生活美。把兴业富民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核心支撑,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充分利用农村山水、田园景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乡村、精品示范村、农家乐和主题农庄。深入开展创业富民工程,全面推广“小老板培育工程”经验,支持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统一经营新增耕地、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物业等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三、实现文明和谐乡风美。把文明和谐乡风美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内在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文明的乡风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结合村庄撤并,探索中心村、新型农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设置模式,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文明创建带动作用。加大城市对农村创建的带动作用,扎实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全面推行以村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和村级合作组织为两翼的新型村级治理方式,注重在美好乡村建设一线选拔干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努力走出跨越发展的新路径
  宿州市委书记 李宏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省委、省政府也就推进“四化同步”提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四化同步”是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的战略决策转化为推动宿州跨越发展的具体实践,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通过“集群承接、科技引领、产城一体、主体创新”,实现“四化同步”推进,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坚持集群承接,加快推进工业化。当前我们面临着沿海产业加速转移的难得机遇,必须把集群承接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路径。要选准产业,紧密结合自身优势,深刻把握国内外产业布局和转移趋势,科学确定主导产业。要引进龙头,加强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沟通交流,着力引进牵动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要促进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层次,推进产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发展。

  二是坚持科技引领,加快推进信息化。坚持把科技引领作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推进“四化”之间互促共进。要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人才、技术、科研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要突出产学研一体,着力打造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信息科技平台。要突出创新载体建设,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高效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坚持产城一体,加快推进城镇化。当前,我市正处在城镇化快速扩张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产业城建设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要突出规划引领,依托制鞋、家居产业园和经济开发区、乡村工业园等载体,科学编制产业城各项规划。要坚持基础先行,高标准建设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要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是坚持主体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我们必须通过主体创新来不断激发农业内生动力。要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要促进土地集约,切实抓好土地确权、流转平台建设等工作,促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要发展农村金融,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让更多工商资本向农业倾斜。要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产品质量、金融服务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坚持“四化”同步 加速安徽崛起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任泽峰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在把十八大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速安徽崛起进程。

  一是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速崛起的主攻方向。我省要实现未来八年“总量争先进位、人均进入中等、收入赶上全国”的奋斗目标,必须继续加速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瞄准未来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方向,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源;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导向,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二是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加速崛起的主要动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聚合发展,加快皖北、皖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县城规划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建设,促进人口不断集聚,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

  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加速崛起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是我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应尽的责任,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快美好乡村建设,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四是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显著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同时全面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总之,在推进“四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刻把握“四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促进“四化”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准确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定位和原则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李明

  党的十八大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实质,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准确把握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定位和原则。

  美好乡村建设,首先,理念要变革。要立足于美好安徽建设全局,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其次,内涵要延伸。美好乡村建设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而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民主管理等发展水平。第三,空间要拓展。美好乡村建设不局限于单个村庄,而是着眼于农村区域,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成为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好乡村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不”。规划先行,统筹推进。 “不规划不建设”,以县为单位,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整合涉农资金,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等相关工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不搞行政命令”,政府在规划编制、公共投入、组织实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建立美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突出重点,有序实施。“不劳民伤财”,按轻重缓急,从群众最急需的危房改造、道路通达、饮水安全、垃圾污水治理等入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特色产业培育,让农民得到实惠;抓试点示范,先打造一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带动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不大拆大建”,结合农村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倡导原貌整治,彰显地方特色和乡村风貌;按照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不同区域,城郊型、乡村型(包括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林业型、保护型等)不同类型,分区分类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民相对集聚,培育新型农村社区。

  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注意加强对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用全域的理念,指导各地做好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和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安排规划区内各类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美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让“乡村回归乡村,让乡村增添活力”。要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清洁工程实施,把垃圾处理好、把污水治理好、把水系通起来、把树种起来,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5日 18:07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