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的思考

宁夏中卫市委组织部 陈学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引导流动党员积极投身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从流动党员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还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党员基本情况难掌握。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再加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在实践中执行效果不理想,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或择业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绝大部分的党员没有与村党支部保持联系,成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在流入务工地后,当地党组织无法确认其党员身份,造成了原党支部去流不知情,务工地党组织不知晓,造成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影响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

(二)流动党员教育活动难开展。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使在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支部的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流动党员不主动亮明身份,担心亮明身份后影响自己的务工时间,减少劳务收入,想方设法回避组织,不愿表露自己身份,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外出后,难以履行党员义务,甚至党费都由村级组织先垫交,正常组织生活更是难以落到实处。

(三)流动党员对教育要求多元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外出务工流动的年轻党员对单一的理论宣教、看书读报、集中电教式的传统教育不大感兴趣,更倾向于生产技能、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希望有网络课堂、参观考察、文化娱乐等较为生动直观、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四)流动党员的教育主体责任不到位。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则,是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为辅,实际工作中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往往不能有机衔接,呈现出“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状况,流动党员教育留下了“空白点”。

二、流动党员教育难的原因分析

(一)流动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愿意向党支部报告,到流入地后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二是流动党员在外期间组织纪律松懈,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没有参与学习的愿望,逐步疏远了党组织。三是部分流动党员务工地点变化大,有的属季节性务工,导致相当部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成为党组织管不着,用工单位不了解的“两不”党员。四是年轻的流动党员对集体学习等形式不感兴趣,不愿腾出时间和精力主动参与学习。

(二)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措施不力,管理缺乏实效。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不进行外出前的纪律教育,外出后又不与之联系,使这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二是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不重视。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

(三)用工单位、居住地社区存在的问题。就我市流动党员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业主和私营企业老板大都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党建指导员大多参与了企业生产经营,对党建工作缺乏精力,态度冷漠,对流动党员的组织活动不太积极。社区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上不到位,党员服务系统化条件不成熟,存在不报到就不管、不愿管的思想,在流动党员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共享上方法不多。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的途径探索

近年来,中卫市非公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以上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大。中宁县天元锰业、锦宁巨科等大型企业,吸收用工达2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农村党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许多农村党员“洗脚上田,进厂赚钱”,尤其是海原县长期培育劳务输出这个“铁杆庄稼”,外出务工的党员呈现出“大流量、多流向、无定向、时间长”的特点。目前,全市流出党员共有2600多名,流入党员157名,占全市农村党员的12.5%。针对流动党员的这些特点,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临时党组织。在外出务工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推广全区“1+X”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即在外来和外出务工流动人员中成立1个临时党组织,以临时党组织为核心,服务一批党员、辐射一批优秀青年。中卫市海原县实施“整编安家”工程,先后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以及宁夏灵武、惠农等流动党员人数较多、流出地相对固定的务工基地成立了10个临时党支部,将663名流动党员和近7万名务工人员凝聚在一起,使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在不断创业致富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是优化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务工创业的流动党员大多买房置业,成了社区居民,街道社区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在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把大量分散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管理起来,组织流动党员学理论、学文化、学技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活动。

三是优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针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增多的实际,指导非公企业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输入建、下派建、培养建”的“六建工作法”,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及时吸纳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学习借鉴吴忠市出租车行业“挂牌评星”、全区律师协会党建工作模式,在服务行业、各类专业协会、经济园区建立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和私营业主的教育,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二)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构建提升流动党员素质的教育机制

一是健全全程教育制度。针对流动党员特点,灵活教育方式,以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关键,在时间、人员、内容、组织形式、地点等方面灵活随机安排,确保教育实效,坚持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电话提醒”、寄送学习资料,扩大12371共产党员手机报接受群体,延伸至流动党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做好流动党员的“委托教育”,增强了学习内容的针对性。

二是创新教育培训载体。建立网上党员教育阵地,开通现代远程教育网上电教和学习专栏,开设网络论坛、电子信箱等交互式栏目,把远程教育平台打造为流动党员扩充知识、丰富生活、增进情谊的网络家园。加强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双向交流,创建流动党员QQ群,流出地党组织在群内及时宣传方针政策,发布党建知识及学习内容,通报相关重大事项及开展的活动等;流动党员将自己在外的情况、遇到的困难通过邮箱、QQ群或者办公电话与党组织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广大党员、在外青年搭建了与党组织交流的活动平台。

三是突出培训实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城乡、行业协调及部门分工协作、联手共抓的流动党员教育服务网络,抓住春节等节假日,利用农忙时节和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针对流动党员不同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及个体特点,按照“实际、实在、实用”的原则,突出流动党员创业就业、劳动技能、维权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大力拓宽信息渠道,定期搜集、发布各类市场信息、用工信息,为流动党员外出创业提供服务。

(三)健全工作制度,形成流动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各级领导责任制。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抓出成效。党委组织部门坚持和完善流动党员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完善流动党员教育保障机制。依托市县党校、社区党员服务室、科技馆、红色旅游区等培训基地,为解决流动党员教育中的各种困难提供保障。组织开展“下基层”活动的各级机关干部深入了解定点联系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掌握流动党员教育情况,确保各个层面的流动党员都能正常参加学习、接受教育。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制度。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严格考核,严格管理。中宁县每年在枸杞采摘用工高峰期,成立流动党员临时党小组,以流入地村党组织为主,组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同时认真总结、推广流动党员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真正达到丰富内容、创新方式,落实责任、确保实效的要求。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15:1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