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 郭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石,是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在农村落实的组织者、推动者。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需要,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支撑。 建设民族地区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民族地区农村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

 民族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民族地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也是少数民族的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力军。民族地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好坏,对于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广大农村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和组织基础,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领的迫切需要。

我们党诞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党内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小农思想在党内严重存在,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解决“思想入党”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从而建设了一支具有无产阶级思想和极强战斗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出色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和各种知识的学习,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提升,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调研中发现,许多老党员觉悟高、党性强,积极学习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协助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许多年轻党员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成为致富能手,同时积极带动其他农民发家致富。农村党建的实践证明,凡是农村各项工作做得好的村庄,其党组织都勤于学习,并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本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好思路、新成效。由此可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是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面提高农村广大干部和党员的素质与技能,才能完成好建设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二)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不仅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求改进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建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长效机制。可见,学习型农村党组织建设涉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农村党建的多个领域,是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

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党的威信。强化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文化层次、改善党员队伍素质结构根本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制度,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全过程。把学习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组织党员学习先进理论,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本领,包括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从而建设一支学习型、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抓好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就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组织战斗力、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同时要加强民族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民族干部的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近年来,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体制机制“旧”,吸引力不大。受政企合一体制的制约,党组织的始终处于服务、配合,甚至是从属地位,社会上不重视党建工作,部分村级组织过分强调工作忙、事情多、集中难、参学难,主观不积极落实各项制度,年终靠做假台账应付检查;有的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不求甚解,方法简单、应付了事;有的没有形成对党员干部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零敲碎打,学习随意性大,党组织的吸引力不足不能有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不利于建设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二)双带能力“差”,牵动力不够。农村党员干部总体上文化水平低下,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知识的学习型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市场调节的进度加快,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党员干部和青年加入了进城务工的大潮,造成人才流失。

(三)是工作重心“偏”,原动力不足。少数农村党员干部潜心抓“显性政绩”,成天忙忙碌碌、迎来送往看似风风火火,实则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都凭老感觉、老办法、老套路、老经验,自认为“知识不多能应付,水平不高过得去”,学与不学一个样,缺乏学习压力,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习原动力不强。

(四)党员队伍“散”,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存在“四化”现象,即:农村党员平均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弱化,影响了党员作用发挥;少数党员党员意识淡化,混同于一般群众;发展党员断裂化,入党积极分子偏少。学习难组织、活动难开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思想认识“浅”,创新力不高。有的成天忙管理、忙事务、忙创业,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无暇顾及政治和业务学习,“没时间学”;有的不肯学习,不善于思考,以“粗人”自居,以“学不来、学不会”为借口逃避学习培训,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不乐意学”;有的认为“抓项目、引外资、忙发展”是硬任务,学习是软任务,只要项目上去了、经济发展了,就一好百好,“不屑于学”。从组织层面,由于党组织书记创新能力不够,创新举措不多,在活动开展中显得措施乏力、活力不足。从党员层面讲,存在着学习无用论、耽误时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现象。

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当说是在深化改革和各种利益关系调整中遇到的新情况,是发展中的问题。要解决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从完善机制入手,从创新载体入手,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这样才能使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往往又是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山区、边境地区的不同组合,同时农村面广,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针对建设民族地区学习型农村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应因地制宜、上下联动,采取综合性对策,把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向深入,更好地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拉近与工作先进地区的距离,必须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对基层组织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基层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等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是学而修身,发挥党员示范表率作用。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全面贯彻落实,也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挖掘。为此,党员的自身表率十分关键。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而党员干部处于农村工作最前沿,工作中困难多、难题多,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攻坚克难的表率。在实际工作中要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对群众实际困难要时刻挂在心上,想尽办法加以解决,切忌讲空话、讲大话、乱表态、不办实事,真正用实际工作取信于民。对重要工作、疑难工作、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必须亲自上手,深入一线抓落实。尤其遇到问题要主动靠上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能遇到问题就躲,碰到矛盾上交,要在攻坚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克难中为群众作出表率。

二是学而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是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晴雨表”。经常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关注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把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如果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漠然视之,甚至推诿扯皮、不管不问,势必引起群众不满,最终脱离群众,失去民心,丧失根基,破坏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包括那些“难听的话”、“刺耳的话”,都要“洗耳恭听”,以爱民为民的官德,不畏艰苦的勇气,多到基层去,多到一线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把事情办在群众的心坎上。要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尺度。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群众看得最清楚,评价最公道。群众评价是检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哪些是政绩、哪些是败笔,哪些该坚持、哪些要摒弃,群众心中最清楚。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尺度和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任务,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尊重群众、理解群众、信任群众,对群众的评价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积极鼓励群众多提合理化建议。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抓工作的重要依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与实惠。要把群众利益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送温暖、解难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防止搞形式、走过场,要按照科学发展需要和广大党员需求,着力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摆上显著位置,纳入议事日程,列进考核范围。要切实履行好“党要管党”的责任,加强对建设学习型组织工作的指导。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建设一个学习型领导班子,选拔一批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党员担任乡村党组织负责人,使之成为农村党员学习的领路人、农村经济建设的带头人、农村文化发展的倡导人。 

二是建立教育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要把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起来。集中学习必须坚持以村党支部为主体,建立党员学习和开展活动的阵地,包括会议室、图书室和电视、电脑、影碟机等基础设施。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要使每个党员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充分挖掘每个党员的学习潜能,真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气。要建立导学、助学、督学制度。导学制度要求农村党组织成员要带头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要建立开放型的学习模式,善于借助于网络和国内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开展学习,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组织学习内容、方式和要求;助学制度是指党组织开展团队式学习的一种制度,促进集体探讨、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知识的共享。要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确保组织内成员学习有其所,建立学习辅导员制度,确保学习无障碍。要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开展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努力改善组织全体成员的心智模式,助学制度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重大作用;督学制度则是为确保党组织学习的连续性、持久性和有效而建立的抽查制度。建立督学制度首先要明确新时期党员及党组织学习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制度,把一个组织内全体党员学习的态度、效果作为衡量新时期这个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纳入到学习考评激励约束机制中去,只有建立督学制度,才能克服部分党员对待学习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四是改进学习方法。受种种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还是“拿张报纸念一念,打着瞌睡听一听”,农村党员的确不太感兴趣。因此,一方面要突出兴趣学习,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学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在学习、贵在实践。建立以党员致富能手为主体、经济能人和种养殖大户广泛参与的“农家课堂”,进行分散式的灵活培训,通过现场解答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激发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的兴趣。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把农村党员培养为农业实用型人才。

五是健全师资队伍。要坚持“能者为师”,充分挖掘农村实际工作中和农村党员身边的智力资源。要建立农村党员学习的“讲师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党的理论骨干、农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村信息化专干、农村种养能手、农村营销加工大户、先进党员典型等各方面的人才。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对“讲师队伍”的教育,引导他们无私奉献,因人施教,诲人不倦,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贡献才智。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组织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建设农村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增强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措施。我们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和民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巩固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使我国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局面。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7日 09:3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