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的探析与思考

贵州遵义绥阳县委组织部 李洪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摘要: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均衡服务,推动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理性诠释,又将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提上了重要日程。

主题词:基层党组织 基本服务均衡化 探析 思考 

一、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的重要性认识

(一)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实践中,必须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均衡服务,推动科学发展。

(二)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各项工作目标,从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从推进社会管理最薄弱的环节着力,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兴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与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更好地实施管理,以优质、高效、均衡的服务实现管理的有效化和高效率,全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从而减轻社会管理压力,维护基层稳定。

(三)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是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内在要求。从理论层面上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提出的立足“三个服务”、实现“五大目标”、构建“五大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本身就蕴涵着基本服务均衡化的理念,但从实践层面看,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实践中,部分基层党组织更多地将服务的精力停留在对群众一般性事务的代行代办上,有形服务比较深入,效果明显,群众普遍满意。但在“服务于基层民众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服务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服务不均衡。同时,各级党组织在服务发展实践中,较好地推动了基层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忽视或弱化了“服务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不断发展壮大”,“空壳村”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始终没有走出“无米之炊”的尴尬,没有足够的财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基层党内活动开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发展实践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要求,提供均衡服务,逐步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是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的必要手段。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小康社会标准,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涉及到的具体指标不仅仅是经济,而且包括文化、卫生、环境、幸福指数等方方面面。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就必然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基本服务方面做到均衡化。

二、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逐渐增多,这些不协调因素有悖于科学发展,集中表现在“服务不均衡”和“发展不均衡”两个方面:

(一)服务不均衡

第一,职能转变不到位。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基层政府“政社不分、政企不分”和“越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基层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过多过细,而一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管实。在这个庞杂的运行体系中,基层政府不得不用一个庞大的队伍体系去维护其基本运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很难抽出更多的精力为基层、为群众、为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第二,服务方式简单。随着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基层工作的重心从以前的“催粮催款、刮宫引产”等常规和长期的工作行为逐步转变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部分基层干部对职能转变认识不够,把握不准,角色定位不清,很难从传统工作方式中走出来,个别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服务方式简单,群众不满意。而多数群众习惯于“干部的行为看组织”,久而久之,他们逐渐把对基层干部行为的不满意,转化成对基层党组织的不信任,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也给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教育引导不够。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化合理流动已成必然趋势,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人力资源的频繁往返,带来了文化的大融合,群众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引导,导致这种融合仍然是一种自然过渡,并没有上升为自觉行为,群众素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群众对很多事物和现象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个别群众甚至认为自己该享受,但没有得到政策的辐射,久而久之,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产生一种对立情绪;二是随着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部分基层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轻浮急躁、诚信缺失,荣辱不辨、是非不分;三是利益格局的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多元发展,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益分歧、利益磨擦乃至利益冲突,一些人的思维模式从 “不患寡,而患不均”逐步转变为“既患寡,又患不均”。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铁饭碗”掉了,失落感增强,“泥饭碗”多了,平衡感打破,“大锅饭”没了,归属感减弱。这些矛盾不仅拉开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而且容易酿成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焦点。四是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对虚拟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压力,也给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带来新的课题。

(二)发展不均衡

第一,发展不协调。近年来,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一关键,城镇化的高速度发展和基层群众综合素质的慢节奏提升,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和基层群众的“边缘化”,农村大量的土地荒芜,农村人口“城市化”趋势加快,但是由于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不协调日益突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基层群众的生活习性、生产方式、思维观念等方面与城镇化的高速度和快节奏格格不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第二,供求不协调。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实践中,习惯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割裂开来,导致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基本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基本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趋势加快,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看病难、入学难、住房难、就业难等。同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之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在一些产品领域特别是食品、药品生产领域,假冒伪劣现象滋生,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了“消费危机”, 城镇居民“恋乡情结”与日俱增,“农村化”趋势逐渐显现,势必给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步统筹推进社会发展,提供均衡服务,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发展不和谐。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良好环境为代价进行的,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恶化。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大批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创业和就业空间相对狭窄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村流往城镇的居民没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久而久之,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中必须着眼长远,关注民生,提供均衡服务,推动和谐发展。

三、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的实践性思考

围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总体部署,立足“三个服务”,以实施“五大工程”为重点,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服务均衡、保障持久、发展永续”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并落实好相关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基本服务均衡化体系建设,实施均衡服务,推动科学发展。

(一)实施“强基固本”工程,确保基层运转正常。重点围绕基层保障、队伍激励、阵地建设、制度规范等,强化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基层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处议事、有章理事等问题,确保基层运转正常。

——建立健全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在原有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建立村级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以村2万元/年、社区3万元/年为基数,以上年全省GDP增速比例核算次年村级运转经费的增长部分(具体操作公式:上年全省GDP增速比例×本年村运转经费总额=次年该村村级运转经费),确保基层有钱办事;二是进一步细化和定位村(居、社区)工作职责,建立村级事务“计件”补助机制。对凡是基层政府交办的非村(居、社区)工作职责的事务,按照“一事一补”原则,实行“计件”补助,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乡级政府统筹管理和使用,每半年兑付一次,以提高村(居、社区)工作积极性。

——建立健全村级干部队伍激励机制。在保持原身份不变的前提下,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年轻民选村干部,按有关程序选拔到乡镇领导班子;二是对业绩特别优秀但年龄偏大的民选村干部,实行享受事业单位一般干部退休工资标准退养;三是对长期任村党组织书记又特别优秀的工勤人员,打破身份界限选拔到乡镇领导班子。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确保基层有人办事。

——启动基层活动场所建设行动计划。有计划地推进乡村两级办公阵地建设,确保基层有处议事。按照村不低于350㎡、社区不低于400㎡的要求,立足提升场所功能,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排查,针对达不到面积要求或设置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的,制定序时推进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分批完成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同时,将乡镇办公阵地建设纳入省、市、县三级重要议题。

——启动基层制度“废改立”行动计划。按照“务实、管用”和“宁缺毋滥”原则,力争用1-3年时间,对长期以来基层工作中的一些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全面废除可有可无、形同虚设、可操作性不强、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制度,立足“废、改、立”,重点规范或建立几个能管人、便于管事的科学合理的制度,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规范基层管理,以制度的科学性提高工作行为的规范化,以工作行为的规范化确保服务的高效率,确保基层有章理事。

(二)实施“先锋带动”工程,引导积极向上。重点围绕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各领域典范带动常态机制建立,引导基层群众崇尚健康,积极向上。

——建立农村无职党员作用发挥机制。全面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在具体的链条上明确各自的岗位和职责,确保无职党员“有位有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基层积极向上。一是科学设岗确保有位。选树各领域模范岗位,如诚实守信模范岗、尊老爱幼模范岗、遵纪守法模范岗、创业带富模范岗、法纪宣传先锋岗、村务财务监督岗、邻里纠纷调解岗等等,对农村各领域党员进行分类设岗,以模范带动一般,以监督规范行为,积极引导基层崇尚健康,积极向上。二是三诺三评督促有为。结合农村无职党员岗位职责,全面开展 “量身定诺、公开亮诺、全力践诺”活动,采取专栏公示、发送传单告知、党员群众会议公布等形式,将承诺内容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督促认真践诺。践诺情况每半年通过群众代表评议会、党员代表评审会、村党组织考评会进行一次综合评议,评议情况作为党员晋星的重要依据,激发党员争先锋热情。

——建立各领域典范带动常态机制。选准选实并塑造一批有生命力、有公信力、有说服力、有感召力先进典型,形成常态机制,时常以具体的人、身边的事带动和激励基层党员群众崇尚先进。一是层层遴选挖掘先进典型。研究建立各领域典范带动常态机制,采取“自下而上、至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按照“优中选优”原则,积极选树各行业、各领域先进典型,组建先进典型事迹报告团,分别代表各个行业、各领域,确保各个行业、各个层面都有可比可学的先进典型;二是广泛宣传突出带动效应。召开适度规模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以先进典型事迹激励基层党员和群众干部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全面宣传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事迹激励和带动各行业党员群众崇尚健康,积极向上。

(三)实施“职能优化”工程,深化重点服务。重点围绕整合职能、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转变作风,深化重点领域服务。

——充分整合部门职能。一是按照“充分整合、系统延伸、注重实效”原则,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能,深化重点领域服务,将涉及民生工程的职能,整体划转到社会保障系统,单独成立民生保障局,同时在基层成立相应的职能机构,统筹抓好民生保障工作,避免多头抓,力量分散现象,真正解决好民生保障工作越往下力度越弱问题,以具体行动进一步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减少流程、创新机制,做到审批环节最少、办事速度最快、服务质量最优、基层满意度高。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以上拟改任非领导干部职务的,按照“自愿”原则,允许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期间领取原工资总额的85%(其余15%由财政统筹),享受其在职时相应的调资、考核、奖励等待遇,待达到规定退休条件时,完善相关手续;二是允许或鼓励一部分国家干部停薪留职就近就地兴办产业实体,所停薪酬由县级财政统筹;三是全面推进“百非驻企”活动。按照“资源整合、地企联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全县改任非领导职务的乡科级干部入驻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指导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帮助协调解决非公企业自身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整合党建资源,着力推进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和经营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根据提前退休、停薪留职和“百非驻企”情况,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和实施“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聘任制度”,采取“一对一”模式,逐步推行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聘任制,统筹两类人员的相应资金,用于解决聘任制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的劳动报酬,着力充实一批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激发队伍活力,真正推动工作大进位。

——实施“职位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岗位职责,细化考核考评措施,采取“三定四评一诺一公示”方式,按照定岗、定责、定目标,干部职工自评、服务对象议评、党员干部测评、单位党组考评,干部职工公开承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的流程,进一步深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位化”管理,督促干部职工履好职、服好务。在条件成熟的机关事业单位逐步借鉴或试点“企业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责任心建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和“现场会办制”, 加大督查力度,“一条鞭抽到底,一个人抓到成”,曝光不落实的事,惩处不落实的人,以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在状态就换人、不见成效就换人的强硬措施,坚决杜绝表态响当当、执行慢腾腾,不查没回音、不催无结果的消极应付现象。研究建立评议、暗访、办案“三管齐下”综合整治配套措施和办法,旗帜鲜明、动真碰硬地狠抓作风建设,以党员干部作风的大转变推动创先争优。进一步深化干部作风建设,把作风测评的范围从单位、科室逐步拓展到具体的干部职工,把对干部职工的综合评议纳入作风建设的主体,逐步实现作风建设主体的大转移,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增强实效性。

(四)实施“人文关怀”工程,巩固执政基础。重点围绕素质提升、结对帮促、联系群众等机制建立,着力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的根本利益,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巩固执政基础。

——建立全民经常性教育机制。进一步扩大远教等资源作用,通过开辟“群众夜校”、“群众e校”、“小区(院落)课堂”、“田间课堂”等,充分利用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等机会,经常性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党的先进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使党的声音成为社会最强音,将各级党组织确定的目标转化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把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主要心思引导在工作上、引导在发展上,积极营造党员干部和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推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网格化常态帮促机制。以“党企共融、劳资和谐,老少共融、代际和谐,党群共融、基层和谐,城乡共融、社会和谐”“四融四谐”为载体,实施组团式服务,实现党组织设置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服务各领域。充分整合党务、政务和社会事务等资源,搭建社会帮带平台。实施党企组团服务,发挥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员,企业党组织和企业党员服务企业发展的作用,建立“三方利益协商机制”,促进劳资和谐;实施老党员与年轻党员组团服务,采取老少结对,发挥二者互补优势,建立互帮互助和经常性沟通机制,消除年龄代沟,增进理解,促进代际和谐;实施党员与农村发展能人组团服务,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办法,全面推进创业带富,以较好的小康业绩取信于民,促进基层和谐;实施城乡组团服务,落实好城乡支部结对帮扶机制,整合党建资源,扩大服务效应,以服务的最优化实现群众满意程度的最大化,减轻社会管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寓管理于服务,在服务中实施更好的管理,促进管理与服务相融互动,实现党企共融、劳资和谐,老少共融、代际和谐,党群共融、基层和谐,城乡共融、社会和谐。

——建立实效性群众联系机制。一是全面推行群众路线“双向”教育“三走六送”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效。“三走”,即走农户解民难,走村寨听民声,走一线化民怨。“六送”,即送文化,送政策,送物资,送技术,送项目,送关怀。二是进一步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内涵,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手段,以“党心民心、心心相印”为目标,扎实开展“党心向民、民心向党”“ 同心双向奔小康”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群对口结亲”,搭建“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双向受益”平台,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服务,以具体的惠民行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努力开创党群同心、合力奋斗的干事创业环境。三是强化宗旨教育。认真落实好“群众联系日制度”和“服务群众记实制度”, 全面践行“党心向民”,真正倾听群众呼声,回应党员关切,切实把群众的利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在深入联系群众的同时,切实加大对基层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全民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全力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推动基层发展、融合党群关系、促进基层和谐,巩固执政基础。

(五)实施“均衡发展”工程,推动科学发展。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重点,全力推进均衡发展。

——实施农村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重点落实好“能人带村、民主稳村、法律治村、产业兴村”“四村计划”, 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推动基层均衡发展。一是实施“能人带村”计划。按照“一好双强”总体要求,加大选派选聘“第一书记”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引领农村持续发展;二是实施“民主稳村”计划。以“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点题公开”为载体,进一步发挥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作用,落实“四权”,深化民主,促进基层和谐;三是实施“法律治村”计划。以“三走六送”为载体,组建法律政策宣讲团,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和普及率,着力提升群众素质;四是实施“产业兴村”计划。加快土地一级市场化流转力度,以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为切入点,按照“村企联办、股份参与、集体分成、壮大积累”的思路,加大农村合作组织协作和扶持力度,积极寻求和培育农村发展致富新支点,开辟更多更优的就业岗位,促进群众、村级组织双赢双增,让村级党组织逐步走出“无米之炊”的尴尬。

——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一是全力规划和实施教育产业园区,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加快完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育实绩考核,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工作社会满意度;二是规划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扩建计划,在原有国办学校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个层级的教学机构,特别是鼓励和扶持一批社会力量到边远落后地区办学,以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确保农村儿童充分就学;三是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升体制的市场适应能力。着力强化教育管理,逐步探索实践国办学校“社会化”管理试点,主动融入市场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

——实施民生均衡服务行动计划。坚持以群众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以惠民为目的,通过建立“七项机制”,着力搭建惠民长效体系。一是建立便民服务机制,方便群众聚民心。充分利用县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平台,加大为民办事和服务力度,力争做到群众“事务办理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信息接收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强化服务,凝聚人心。二是建立全面走访机制,深入一线听民声。建立“基层群众大走访机制”,明确每年乡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点群众走访不低于50%、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辖区群众走访不低于60%、“两新”组织党建联络员联系点企业职工走访不低于70%、驻村干部联系点群众走访全覆盖的要求,深入推进基层群众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开展“听民声、知民情”谈心谈话活动,全面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建议。三是建立实事办理机制,城乡联动解民难。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结合“干群对口结亲”、“支部结对、党群连心”等活动,全面开展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活动,真正解决基层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四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走进一线化民怨。按照“切实为基层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的要求,建立《基层群众问题和困难排查登记制度》和《基层群众问题和困难解决销号制度》,对大走访活动排查出来的和信访积案进行大研判、大处理,建立整改销号台账,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结合实际,制定办理措施,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限时办结或解释疏导,下大力气解决一批基层矛盾和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评价好”。五是建立基层关怀机制,增进团结顺民意。建立“一户一卡”信息台账。指定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工作,定期了解情况,随时掌握情况变化,对台账实行动态分类有序管理,为开展结对帮扶救助提供准确信息,确保群众“急时有人帮、惑时有人解、病时有人探、贫时有人扶、困时有人济、创业有人助、意见有人听”。建立情感交流机制。联合各党小组,为辖区部分居住分散、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明确“一对一”联络员,采取月电话问候,半年上门走访,年底座谈交流等形式,做好沟通交流、生活照顾等长期工作。建立《基层困难群众访探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困难群众身体状况、生活情况、日常需求等详细信息,在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建立《重大节日关爱机制》。每年“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定期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思想,给他们送去关怀和帮助。六是建立居民日常生活质量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切实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能职责建设,建立健全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从采样、配方、生产、销售、消费各环节必检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七是建立产业扶持机制,全力帮扶促民富。建立项目支撑体系。以县机关涉农部门(农、林、水、牧、交通、财政、发改、科技等单位)党组织为主体,成立以县委分管联系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产业协调指导小组,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强化市场调研,积极寻求产业信息,收集项目,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创业对象实施项目帮扶,提供产业信息、市场、资金及相关协调工作,扩大农村创业的覆盖面,着力开创“人人想创业、个个能创业”的生动局面。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建立以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典型示范户和农村创业带富党员为主体的农村产业项目专家评估组,对凡是即将启动实施的项目,召集专家集中“会审”,对项目的可行性、市场行情预测、利润估算以及项目走向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促进群众增收。建立项目跟踪体系。建立以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典型示范户和农村创业带富党员为主体的农村产业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建立跟踪服务责任机制,对凡是启动实施的项目,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模式结对跟踪服务,随时提供市场信息、疫病防治技术、产业升级调整等方面的服务,随时为创业对象提供及时、必要的服务,确保项目健康协调发展。建立项目扶持体系。制定了产业项目扶持机制,对农村创业对象实施的项目实行“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调动他们创业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适度充分就业行动计划。一是建立就业引导机制,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适度充分就业。依托园区企业解决就业。积极与园区企业协调,并签订用工协议,有针对性的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企业所需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向园区企业输送劳动力。二是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宣传外出就业务工相关政策法律,定期发布务工信息。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外出务工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常识培训。三是举办创业培训引导就业。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举办以特色种养殖为主的创业培训班,对农村待业青年、妇女、复员军人进行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技能。同时,组织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带头发展养殖和种植业。

——实施充分和谐发展行动计划。在重大项目的实施上,实施全程重点监管。一是建立项目实施前研判机制。组建重大项目专家研判组,按照“研判在先、服务均衡、保障持久、发展永续”要求,正确处理“五位一体”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对项目引进、选址、环评、征地、报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发展等方面进行项目实施前的集中研判、充分论证、定性分析,确保科学规划、均衡服务、科学发展。二是建立环保“一票否决”机制。充分发挥环保等部门职能,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对项目实施工程中的环保指标进行监测、处罚和处置,确保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9日 16: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