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的思考

贵州黔东南州委组织部 秦昌锡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03年4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黔东南试点实施以来,一股致富的山外春风席卷苗乡侗寨每一个角落,吹开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通过远程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新鲜活力。

黔东南州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总人口446.91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6%。全州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分信息站、接收站、播放点三类站点,分布在全州3268个行政村,共有远程教育站点3797个,能正常运转的2073个,建有C级站点16个、信息站799个、接收站1828个、播放点691个。黔东南州、县、乡三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骨干队伍6273名,其中专职管理员467人,站点操作管理员5179人,县级维修技术员33人,乡维修人员275人,州级教学课件开发人员6人,县级教学课件开发人员34人,其他教学课件开发人员279人。各县(市)、开发区远程办都配有3至6名管理员,各乡镇、街道都配有1至2名专职管理员。信息站配有2名以上专(兼)职操作管理员,接收站、播放点有1至2名操作管理员,主要负责站点日常管理、教学组织和业务指导等,以组织好教学培训和提供便民服务为重点,确保站点正常运转。每个县(市)都有2名以上县级维修技术人员,主要由教育部门的人员组成,以县级维修站为基础,各乡镇远程教育工作站技术骨干为网络的设备维修队伍,形成“一般故障站点负责,软件故障乡镇负责,硬件故障县里负责”的维修格局,确保远程教育网络特别是终端站点设备的正常运转。课件开发人员由各级远程教育部门、黔东南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和远程教育成员单位相关人员组成,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译制。近10年来,全州远教工作紧紧围绕中心,紧扣少数民族聚居的实际,结合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总体目标,对“建、管、学、用”各个环节精心组织,着力将遍布在全州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形成了教学课件开发、教学资源片库和教学辅导“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努力探索符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之路。

一、主要的做法和措施

1、强化各级组织领导

近十年来,我州始终把远程教育工作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列入各级党组织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健全由组织、宣传、党校、教育、农业、扶贫、职校等涉农单位部门组成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市组织部长为远程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州、县、乡、村层层抓落实的远程教育党员培训工作体系。二是加大教育培训投入。近年来,州财政共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确保远程教育阵地建设、站点运行和教育培训等正常有序推进。三是积极整合资源。联合农业、扶贫、党校、职校、教育、妇联等涉农单位部门,以县、乡集中办班或入村培训等方式,深入开展站点管理员、村干部、妇女、“一户一技能”以及“党员创业带富”培训班等教育培训。各乡镇村居党组织把远程教育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积极与“一户一技能”、“一村一品”等农村工作相结合,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应有效益,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技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2、整合地区优势资源

“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苗族、侗族教学课件开发制作基地”在我州挂牌成立以来,州远程教育中心认真按照省要求,积极整合资源,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省级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课件开发译制基地作用,大力开发和译制适用少数民族语言课件。结合州情实际,充分发挥乡土能人的资源优势,组建课件开发队伍。一是组建技术指导队伍。整合州教育局、州广播电视台、州农委等涉农部门技术力量组成远程教育乡土课件开发指导队伍,为课件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二是组建双语翻译队伍。利用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及各县市少数民族经验丰富的资深说唱歌手纳入少数民族语言“土”专家库进行管理,为双语课件制作提供人才保障。克服设备简陋、经费紧张等困难组织民语课件的开发与译制工作。

3、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地方特色少数民族语言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力度,努力构建教学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州、县两级教学资源库。一是深入实施“百部优秀课件进农家”,州、县两级每年开展2次以上课件资源需求调查,制定统一课件制作方案,通过自主、联合、委托等形式,积极创新民族地区乡土课件开发译制模式。二是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依托黔东南州远程教育网、“万村千乡”网等,根据党内学习教育需求,开辟专栏和子栏,及时上传少数民族语言课件,建立健全涵盖政策宣传、党的建设、实用技术、文化旅游、名剧展播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为各类学习活动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三是为县级和乡镇配备光盘拷贝刻录机,及时为群众提供服务。州级利用中心自建终端接收系统及时下载储存全国专用频道各类课件2870个。建立州级资源库教学课件目录,对全州自主开发制作的567个课件按照素材、成品、制作年份等进行分类储存。整理各类教学课件462个并加载到网络存储平台,供基层站点查找和下载。目前,州、县、乡、村四级资源片库共储存各类课件光碟42.59万张。在参加电视专题片拍摄、展播、评奖活动中,获得1个全国三等奖,2个省级三等奖,1个省级优秀奖。今年组织拍摄了《党建花开结硕果小康新村扑面来》、《爱在山水天地间——记乡村医生李春艳动人事迹》等党建工作纪实片和优秀党员事迹专题片。

4、自主开发民语课件

结合全州各阶段工作实际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州远程教育中心采取深入基层走访座谈、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的学习需求,大力开发制作少数民族语言课件。联合州县广播电视台摄制黔东南少数民族语言课件,将州广播电视台、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作为少数民族语言课件编辑制作基地,协助课件的拍摄指导和后期制作工作。一是围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将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些工作出色,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等先进典型开发制作成苗语课件。开发制作了如《翁你河畔的明珠—梅影》典型经验电视专题片,将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制作成8首《苗歌歌唱科学发展观》课件传唱,刻录分发到参学单位进行学习,丰富了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二是围绕州委、州政府主战略,制作开发农村适用技术的苗语课件,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译制了《种桑养蚕技术》、《沼气池建造》、《卷叶螟病虫害防治》以及《稻田养鱼》、《潘光元土法养猪法》、《苗家酸汤鱼制作》和《甘蔗种植管理技术》等农村适用技术苗语课件;三是围绕州委、州政府“旅游活县”的战略,积极与文化、旅游部门做好工作对接,深度挖掘黔东南历史、民族文化内涵,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制作旅游文化类乡土课件,将刺绣、银饰加工、芦笙制作及苗族飞歌等打造为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开发了《老外在苗家的婚礼》、《芦笙制作》、《银饰加工》、《苗族刺绣》等民族文化类少数民族语言课件,对推动黔东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广泛开展双语教学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6%,大多村寨平时都是使用本地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交流,为拓展培训思路,丰富学习内容,立足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需求,积极实施“双语教学”, 并在实际培训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和探索,大大提高了远程教育工作的实际成效。一是终端站点操作员使用“双语”进行辅导,使培训对象能听懂。为了搞好双语教学,通过聘请2名“双语”教师,把那些有知识、讲政治、懂技术、会管理,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种养殖能手作为首选,并颁发聘任证书,建立档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他们以“双语”教师的身份走进了远程教育课堂,在双语教学培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通俗易懂的解说,不但使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更容易学得会,而且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地深入开展,走出一条典型带动、延边辐射的远程教育发展之路。二是组建“远程教育服务队”,提升远程教育培训实效。全州各级远程办多方协调、积极利用学校、农业、科技等部门雄厚的“双语”人力资源,将之吸收进“远程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之中,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自身优势,定期组织他们到各基层站点进行所学习光碟的现场翻译、提供实用技术指导、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等,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克服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看不懂、不愿看的难题。

二、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1、民语课件遍地开花

凯里市、丹寨县、麻江县、黄平县、施秉县、雷山县、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台江县、剑河县、开发区结合本地民族语言特点,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开发译制深受群众欢迎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课件,共刻录少数民族语言教学课件4200多个,2006年以来,我州共承担了苗侗语译制任务120小时,州远程办自主开发了119个苗侗语教学课件;译制了《鸭司令》、《魔芋防病技术》、《再约河畔一面旗》、《七彩山鸡养殖》、《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常见鸡病解剖诊断》、《科学饲养肉狗技术》、《建立防疫肥育猪管理》等符合本地种养特长、适用面广的苗语侗语课件326个,刻录48650碟,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举办双语教学培训180余期,接受技能培训的群众近4000人次。

 

2、双语教学便民利民

通过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仅让广大村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之中,使自己的农产品长势快,收成好,效益高。利用“双语教学”对村民进行培训,对重难点技术知识作详细的解释,村民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学得扎实,并能很快地将之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同时,增强了群众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双语”教学的实施使用民语得到尊重,也增强群众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双语教学”在远程教育培训中发挥着越来越在的作用,它不仅方便群众收听收看,还大大促进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施秉县双井镇刺绣协会今年举办有60余人参加的技能培训,聘请荣获省“多彩贵州”刺绣品展览特等奖的张老新现场传授技术,用苗语讲课解答学员们的疑难问题。通过培训后,学员的刺绣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增强了靠刺绣致富的信心。

凯里市舟溪镇远程教育信息站和镇广播电视站一起,把农业科技、精神文明的课件翻译成苗语播放,参加培训的群众听了眼界大开,苗族妇女杨阿买说:“弯囊摘也电视爱汤岁,现弄弯已经中内汤鞍(我在家看电视听不懂,现在我终于听得懂了)。”该镇第一个走进远程教育课堂的舟南村青年潘晓正同志,刻苦钻研,积极上进,通过远程教育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在舟南大坝蔬菜基地发展常年速生蔬菜120亩,亩收益4000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种植400余亩,今年全州农业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产生了较大影响。平中村部分听不懂普通话的农户通过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瞄准近几年来猪肉市场走俏的机会,大力发展养猪业,户均年增加收入近万元。里禾村把远程教育与整村推进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投入资金4万元,引导60户农户发展养猪352头,户均养猪6头。曼洞村紧贴民族风情旅游发展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双语教学学习使大部分农户掌握民族工艺品加工技术和市场信息,现有刺绣加工105户,织锦67户,开办民族旅游产品商铺35家,“农家乐”7户。通过双语教学,加快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用”成果的有效转化,使大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不仅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而且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在农村经济发展领域上有新的突破,助了一臂之力,群众满意率普遍提高。龙场镇把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和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拍摄下来,用苗语解说,做成课件播放,虽然略显粗糙,由于是自己身边的人,自己身边的事,群众很感兴趣,加上人物讲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大家能听懂,从而给课堂增加了生气和吸引力,大大减少了学习农业科技的枯燥感,增加了远程教育课堂的吸引力。

丹寨县161个村,大多村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地区,人们互相交流都用“苗语”进行,大多听不懂普通话,一般的电教教学培训很难取得实效。如:雅灰夺鸟、排调瓮帮、扬武排莫、南皋乌高、兴仁乌地、龙泉白元等村在开展《水稻的选种和育肥》的技术培训中,由于课件内容是用普通话讲解,大多村民听不懂,对种子的选购、施肥和杀虫等方面的技术都不太清楚,以致在实践生产中用不好、用错的情况时有发生,收到的效果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改进培训的方式和方法,采取在培训时多用本地话讲解,适当用苗语解释的“双语教学”方式进行培训,力争取得实效。如:在玉米种植这一技术培训中,我们采取播放光碟课件和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尤其注重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在玉米扬花等时期,要注意人工授粉等情况,村民弄不清楚该怎么做时,技术培训人员就会用大家最能理解的语言(本地话或苗语)进行讲解,让每一位村民都清楚怎样去进行人工授粉,在授粉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通过“双语教学”这种最直接的教学方式,村民们最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可弄得一清二楚,进而掌握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方法和要点,知道了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雷山丹江镇乌东村通过“双语”培训的学习,结合本地实际,毅然放弃传统产业生产,大力发展山野菜和特色蔬菜,现全村共有标准化茶园面积700亩,特色蔬菜种植135亩,全年收入达55万元,农家乐接待户8户,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86元。上郎德一组村民陈金送买了200多只仔鸡来饲养,按远程教育培训上介绍的科学方法,经过两个多月精心饲养,结果比别人家用传统方法喂养三、四个月的鸡大,养殖的兴趣顿时高涨。随后又购买了600多只仔鸡,以扩大规模,他高兴地表示不但要养肉鸡,还要养土鸡,因为土鸡肉的口感比肉鸡的口感好市场好,且价格比肉鸡高得多。大家纷纷表示要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良种良法才能把自己从贫困中解救出来,走入小康社会。“双语”教学的方式,让雷山这个少数名族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学得会用得上,用科学的种植、养殖及管理来提升产业的高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吃、住、玩的需求。

州远程办配合州政府办在麻江县举办第一期蓝莓有机栽培技术培训会。对培训会上的课堂讲座、基地观摩、树苗移栽等技术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全面收集教学课件制作素材。目前,共发放苗、侗语光碟2600个。不断加强农村党员群众学习资源,有力促进学用成果转化,切实发挥远程教育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信息桥”、“助推器”、“服务站”作用。

3、民语课件助推致富

一是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通过汉苗两种语言介质,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常态化教育培训,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路得以理清,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富本领得到加强,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针对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求发展、盼致富,急于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迫切愿望, 州远程办把党员干部培训与科技推广工作结合起来,从县级各涉农部门组织有关少数民族农技专家和科技人员担任流动党校兼职教员,在每个班次上都安排适当的课时,重点讲授烤烟种植和加工技术、甘蔗种植技术等。三是党员干部“双带”能力得到了提高,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对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帮助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全州各级远程办克服经费困难自费购置空白光盘,累计刻录少数民族语言课件112000余张发放到全州各个站点,并要求各乡镇远程教育工作站认真组织站点开展培训。全州205个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在每月组织2次学用和中心播放户送学的基础上,采取远教播放日集中播放、早晚定时播放、节假日不定期播放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各村远教站点设有专职管理员和技术辅导员,对于普通的非民族语言课件,现场给予翻译。各级科协、科技部门还采取“科技大篷车”等形式深入基层对村民开展教学辅导,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信息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如,黄平县翁坪乡永望村党支部书记杨文书自2010年以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充分学习转化实用养殖课件技术成果,建起黑毛猪养殖场,并在全村较早实现脱贫致富。在他的带动下,现在的永望村成了有名的“黑毛猪村”,全村368户中就有300户养殖黑毛猪,总存栏量600多头,涌现出养殖大户20余户,全村黑毛猪每年总纯收入50多万元,使养猪业成了该村重要的支柱产业,为该村村民尽快致富奔小康注入鲜活动力。据统计,几年来,全州225.1万干部群众直接或间接参加了远程教育民语培训,有近100万少数民族党员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实用技术、了解市场信息,实现了增收致富。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县、乡、村三级财政困难,建、管、学经费相应短缺,影响了远程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入推进。每年投入少数民族语言课件的开发译制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学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缺乏专业的少数民族课件制作和译制人才,难以充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个性需求。少数民族语言课件开发译制人员队伍和“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部分乡镇工作人员不能统筹兼顾,民语课件开发译制人员紧缺和“双语教学”人员多为自愿性质的非专业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语课件的开发译制和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是站点设备年代久远,设备老化故障多,导致许多站点无法正常运行,而且站点管理人员变动频繁,管理员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设备的操作维护技术掌握不够,许多没有具备解决站点故障的实际能力。大多学校站点管理员是教师兼任,缺乏激励政策保证。

四是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经济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有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强强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导致科技在农村基层的传播速度还十分缓慢,影响力比较低,多数群众利用远程教育发展致富的能力还比较差,实现经济与教育的良性互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对策思考

为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律,使远程教育能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州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工作实际,继续抓住“建、管、学、用 ”等重点环节,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向上争取和多方筹措资金,逐步更换现已老化的设备,降低发病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本着“整合资源、节省成本、保障运行”和“实际、实效、实用、够用”的原则,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步伐。一是整合资源优势,分级落实建设经费。我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本着“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向农民摊派”的宗旨,农村中小学建站的经费,主要依靠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来实现,州、县(市)、乡(镇)三级财政保证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费的投入。二是多个渠道筹资,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我州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克服困难,在站点建设中,采取州级财政拨一点、县级财政划一点、州县党费补一点、乡级财政挤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村集体经济筹一点“六个一点”的办法,积极筹集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三是多方面投入、各部门齐抓共建。全州上下对远程教育这件利国利民大事在经费上千方百计给予保证,州教育局、州委党校、州农委、州发改委、州财政局等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形成多方投入、部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推动了站点建设工作的开展。

同时,配合文化部门共同管理好“农村文化共享工程”设备,实现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开源节流与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支持相结合,为少数民族语言课件开发译制人员的培训争取更多专项经费,加大专项培训力度;探索、研究增强远程教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稳定、壮大专业人员队伍,提升远程教育工作服务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水平。

2、狠抓队伍建设

加快远程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关键。落实人员,抓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坚持“就近使用”的原则,站点建在学校的,操作管理人员由优秀教师担任;站点建在村党员活动室的,操作管理人员由村干或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县、乡站点有两名操作管理人员,村级站点有1名专职的操作管理人员。县(市)C级站操作管理人员一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乡(镇)信息站操作管理人员一般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村完小和村教学点操作管理人员一般具有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村党员活动室操作管理人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二是建立操作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乡(镇)、村操作管理人员补贴,由教师担任的用调剂课时或给予补助的方法解决,协调省、州人事部门落实职称申报问题;由村干或其他人员担任的,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进行补贴。各级站点操作管理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三支队伍都会站点操作、会教学组织管理、会排除一般性设备故障,解决了“有人管、能管好、管长远”的问题。结合村“两委”换届和届中调整充实人员等契机,从村“两委”班子和农村青年、农村致富能手中选优配强远程教育管理员,并强化教育培训,健全管理激励机制,着力提升管理员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运用水平。进一步探索基层站点远程教育双语教学专门服务队工作法。各县、各乡镇探索组建由远程教育专干、村两委干部、学校教师等组成的远程教育双语教学专门服务队,定期到各基层站点开展现场培训指导,提升广大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农业种养殖适用技术的效率。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教学资源库必须遵循远程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以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要加大对我校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投入,要制定具体的措施,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全州党员干部积极使用教学资源库,以提高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要按照我州资源建设基地规划,努力探索并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及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有计划的进行我州少数民族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逐步建立展现我州少数民族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窗口,实现远程教育内外的资源共享。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地方特色乡土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力度,努力构建教学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的县、乡两级教学资源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课件”开发经费投入,增设课件开发人员编制,确保有专门业务人员开发特色“乡土课件”,满足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群众个性化需求。

4、扎实推进“学用转化”

全面推进“双创双争”、“远程教育百千万”工程、“一户一技能”和“六好站点”等载体创建活动,改善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的基础保障条件,努力提升远程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积极引导各远程教育站点在培训、管理、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促进学用转化,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一是群策群力,整合资源,着力夯实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基础。延伸站点覆盖面,实现全州党员活动室站点建设全覆盖。二是强化村校结对力度,村与所辖学校结对,交叉任职,各司其职,共同抓好远程教育工作。学校党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党员教师与所在村的一名党员结对。根据农村党员所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农村党员进行个性化培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结对,班主任与本班的所有学生家长结对。充分利用开学生家长会的有利时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训学生家长。促进党员群众提升增收致富本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指通过村校结对,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培训,使农村党员、党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农村党员群众掌握农村适用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指通过村校结对,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远程教育,掌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三是多方协作,各家参与,努力营造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氛围。通过召开会议推介经验、发布远教信息交流经验、创建宣传媒体传播经验、开展活动实践经验。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重大节日、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双创双争活动,评选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村,创建县级远程教育百千万工程示范基地,评选学用标兵、党员创业带富能手,积极营造了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氛围,扎实推进“学用转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15:0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