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广播“村村通”搭建基层党员教育新平台

贵州关岭自治县顶云乡 杨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解放的程度。我们要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围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创新农村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改进和提高农村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新形式,不断创造农民群众广泛接受的文化新方法,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关岭自治县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的广播“村村通”全覆盖工程,紧扣十八大报告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我县“三结合三联系”的党建总体规划,将广播站点的“建、管、学、用”工作与当前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结合起来,与开展创建和谐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活动结合起来;联系全省“两加一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主基调,联系我县“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旅游兴县,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更加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教育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播在农村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宣传载体。每天清晨和黄昏,村村寨寨的广播就会不约而同地响起,为单调的农村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农民朋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的新闻联播声中,精神饱满地投入生产劳动,又在熟悉的广播声中,结束一天的劳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收音机、录音机、音响、电视机等等逐渐走进农村家庭,多元文化生活取代了单一的农村文化生活模式。露天电影、广播等渐渐淡出了农村文化生活主题,农村的广播功能弱化,从传播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新闻,宣传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桥梁”,传达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农村工作的重要政策的“天线”,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当前我们正在狠抓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远程教育设施建设、互联网搭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广播在农村生活中应发挥的作用,大部分村级组织已不能为村民提供广播节目的服务。

现代视听设备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文化内容,占用了农民群众大部分的空余时间,各类综艺电视节目、泡沫电视剧成了他们茶余饭后消遣的主菜单,同时存在一部分人以“放广播过时了,电视、计算机可看图又能听声音”为理由,不关心、不重视、不关注广播在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上发挥的作用,造成农村广播新闻长期失声,这种思想的存在既受社会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平台的日趋完善等外部因素影响,更有自身认识方面的局限,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事情,更要最广泛地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发展中来,为发展补充“新血液”、注入“正能量”,增添“新动力”。现在很多基层群众不再如过去一样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新闻、要闻,更不要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让农村广播重新响起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广播在农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广播是来自党和政府最亲切的“乡音”。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对广播建立了一种亲情般的情感依赖,对广播的声音有一种心理认同感,把广播的声音视为村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中央正在开展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题教育活动,而广播的存在恰恰是我们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最实际和有效的体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

(二)广播是党委、政府权威声音离普通老百姓最近的“捷径”。广播具有时效性、及时性及受众广等特点,广播站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能够把当前重要的政策、新闻、信息等资讯内容在第一时间告之群众,确保了政令畅通、确保了公共服务、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对当下全县开展的工作有一个全面、具体、真实地认识,特别是对今年全县开展计生工作“摘帽升位”决策部署中涉及到的计生政策解读、法律法规普及等有重要的宣传推介作用;结合我县开展的律师下基层进行法律服务,让律师们通过村级广播站开设法律知识“空中课堂”,可进一步提升群众法律知识普及率。

(三)广播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舞台”。广播特有的语言,为农村营造了一种温馨、祥和、热闹的氛围,对推进“四在农家”活动的深入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和谐的“气场”改善文化农村社会生活环境。

(四)广播是有效推动村务公开的“载体”。广播具有播出的灵活性,各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可以从实际工作出发,根据公开内容采取经常性、动态性和临时性公开的播出方式。对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村干部的年度考核、考评、民主评议,以及其他以年度为执行时间的事项。对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村干部管理,村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党建工作情况以及其他例行的工作,村务管理信息等进行公布,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子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五)广播是构筑基层安全体系的“护堤”。从近年来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的抗灾救灾中体现出广播在灾难发生时在传达政令、沟通信息、疏导交通、安抚民心、救助被困群众等各项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显示出广播站点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巨大优势。结合关岭自治县座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地貌具有高地起伏大,类型复杂多样,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特征,构建覆盖全县的广播“村村通”站点对进一步提高关岭灾害防治能力和危机处置能力能够发挥现实而长远的作用。

二、关岭广播“村村通”试点工程为实现全线广播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2013年上半年,关岭自治县根据农村基层发展实际,把农村广播“乡乡通”作为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惠民实事来抓,特别是把其作为开展创建“和谐小康”村居的具体行动,在全县开展农村广播“乡乡通”建设,并选择部分行政村作为试点。这种被称为“党委政府的嘴”、“农民的顺风耳”的农村广播,奏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惠民曲,深受干部群众的喜爱。日前,该工程在县委组织部、县文广局的具体实施下,已建成乡镇广播工程13座,13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也分别建起了广播站、完善了广播设备。

在实施农村广播“乡乡通”工程过程中,市、县领导高度重视,曾多次亲临一线督查指导,对农村广播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50余人次,开展相关业务培训13场次,并规定广播每天早晨8时、中午12:00、下午6时分别播出三次,同时,加大对农业、政策法规等节目的播放。且明确专人负责,要求每日播出的内容须由乡(镇)分管领导和村支部书记把关审核。在试点工作开展期间,主要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对实现我县广播“村村通”全覆盖提供了人才、制度、机制等方面保障,表现在:

一是使农村广播播放工作常态化,作为考核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激励机制,定期实行考核督促,建好了一支站点建设队伍、一批操作员队伍、一批管理维护队伍和一支教学辅导队伍。

二是激活了村级活动场所作为农村文化站的服务功能。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带头在村民聚集区域播放广播新闻、优秀文化节目,营造良好的广播文化宣传氛围。通过“室内看远教,室外听广播,了解世界进网络”的形式,扩展了村级班子获取党的理论知识、市场动态、社会经济发展等信息的渠道,提高了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成为村民心中的“百事通”、“老先生”、“明白人”,提高了他们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三是充分利用各村委会现有广播设施条件,明确各村支部书记兼任广播员,根据各村实际,每天三次,定时播放广播,让农民群众每天都能听到来自中央、省、市、县的新闻,增加群众对国家时事政治、重大新闻、方针、政策的了解。

四是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统一规定农村广播播放的内容,以播放中央、省、市、县的新闻、重要的农村工作决定、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自选播放的内容为上级党委、政府要求宣传的有关安全、卫生、健康、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措施要求,上级要求的临时性通知,涉及本村农业生产的安排布置等,切实做到了建有所用,用有所获。

五是把农村广播播放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完善广播设施,建立播放管理制度,用农村广播的魅力,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不局限于形式,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了共建和谐广播的事业上来,通过在本村开展介绍“我身边的好人、好干部”、“我的中国梦”等村民业余活动,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营造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好氛围。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16:2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