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062f0f0cbb4c4460886d187e5e41387b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是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到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中华书局出版的《旧唐书》

中华书局出版的《旧唐书》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出处,是唐代大臣柳泽给唐睿宗李旦的一封奏疏。此篇奏疏,最早见于后晋刘昫等撰写的《旧唐书·柳亨传》所附的《柳泽传》,后被收录在《全唐文》中。

  柳泽,生卒年不详,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睿宗时任监察御史,玄宗时任太子右庶子。后被委任为郑州刺史,未及成行,即患病身死,追赠兵部侍郎。

  这封奏疏的写作背景,是唐睿宗李旦第二次被立为皇帝后不久。李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他曾两次让出皇帝之位,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其经历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他第一次当皇帝,是他的哥哥唐中宗李显因为不肯当母亲武则天的傀儡而被废掉之后。后来武则天称帝,李旦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母亲。这是其第一次让出皇帝之位。他第二次当皇帝,是中宗李显驾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少帝李重茂,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镇国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废掉少帝,拥立李旦为帝。而李旦在两年之后,又将帝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是其第二次让出皇帝之位。

  柳泽给睿宗上的这封奏疏,谈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皇太子——确切地说就是关于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的教育培养问题。李隆基能够联合镇国太平公主,在错综复杂、稍瞬即变的政局中一举拿下韦皇后、安乐公主,其政治素质是有目共睹的。但他也有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喜欢奢侈享受,喜欢音乐歌舞,喜欢打猎游玩,这些都让柳泽感到十分担忧。如果没有太大的变故,李隆基将来当皇帝,应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假如他带着这些问题登上权力的顶峰,一定会给大唐带来一些麻烦。柳泽给睿宗上这封奏疏,就是希望睿宗能够注意到李隆基身上的这些缺点,并加以训导和改正:“诞降谋训,敦勤学业,示之以好恶,陈之以成败,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则福禄长享,与国并休矣。” ——对太子身上的毛病,要多加留意,时时加以训导,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做什么会导致成功,做什么会导致失败;用道义指导做事,用礼法约束心性;在祸患没有萌发之前就预先准备,在灾难没有到来之时就预先防备。这样的话,个人可以长保富贵,国家也可以永保太平。

  柳泽的奏疏,睿宗表示赞赏,还将其提拔为监察御史。不过,让柳泽始料未及的是,睿宗对当皇帝似乎没什么热情,很快就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所以柳泽的这些建议,等于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李隆基仍然带着让柳泽担心的那些缺点做了大唐的新一代天子,就是唐玄宗。后来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唐玄宗李隆基才干非凡,继位之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贤臣,很快将大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堪称辉煌的“开元盛世”;但也正像柳泽所担心的那样,唐玄宗喜欢奢侈享受,喜欢音乐歌舞,喜欢斗狗走马,这些给盛世的背后埋下了隐忧,让大唐在极度繁荣之后不久,就走向了衰落。我们在惋惜之余,还真是要佩服柳泽的先见之明。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出处和史实就是这样。不过,我们要说明的是,这句话虽然是柳泽说的,但核心意旨却来自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类似的表述在中国典籍中所在多有。比如《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子·牧民》说:“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黄帝内经》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有这些,都是强调要在不好的迹象刚刚冒出苗头,灾祸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善加预防。

  这里面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有未雨绸缪方能事半功倍的经验和智慧。

  《韩非子》一书中,扁鹊为蔡桓公看病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扁鹊见到了蔡桓公,说您生病了,病灶在皮肤的纹理之间,不治疗的话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病。扁鹊出去后,蔡桓公就对左右说,医生就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然后说成是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几天,扁鹊再次来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之间了,不治的话就越来越严重了。蔡桓公没有搭理扁鹊。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了,说您的病在肠胃之间了,不治的话就越来越重了啊!蔡桓公还是没有搭理扁鹊。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蔡桓公,一句话没说,扭头就走。蔡桓公觉得奇怪,就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皮肤的纹理,热敷之类的手段就能治好;病在肌肤,针灸之类的手段就能治好;病在肠胃,汤药之类的手段也还能治好;病在骨髓,那是死神的事,什么手段都治不了了。又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再派人找扁鹊,扁鹊早就跑到秦国去了,于是蔡桓公就死了。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目的当然不是在说治病,而是由“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的道理,推及到国家治理的道理,所谓“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也”。他接着举了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时经过郑国的故事。重耳经过郑国,郑国国君对他非常轻视。叔瞻劝谏郑君,说重耳是贤公子,您应当礼貌地待他。见郑君不听,叔瞻又劝谏,说如果您不能厚待他,干脆就杀了他,以绝后患。郑君还是不听。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重耳流亡十几年后回到晋国,成为晋国的国君,很快就发兵打败郑国。春秋时候的战争是不以灭国为目的的,但即便如此,晋文公还是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市,表示对郑君的惩罚。当晋公子重耳落魄流亡时,一顿好饭,一杯好酒,一次温暖的谈话,就可以与他交好,使郑国在将来可以拥有一个强大的后盾;或者趁重耳流离失所,身边只有十几个面黄肌瘦的旧门客追随左右时,带着一队士兵,轻易夺取他们的性命,这样郑国将来就会少了一个与己为敌的雄霸之主。郑君缺乏这种远见,当然就会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

  古人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以及未雨绸缪的智慧,具有着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今后一段时间,很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这些风险,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面对这些风险,正确的态度,就是所谓“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当然,“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是一个态度,是一个战略,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也还是有所不同的。对于来自内部的、相对可控的问题,“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体现在风险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尽量消除,不要养痈贻患,努力避免重大问题的出现。比来自内部风险更为复杂的是那些来自外部的风险,因为这些风险是否到来以及程度如何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面对这种问题,“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则表现在练好内功,提早准备,即《孙子兵法》所谓“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保持一种不可战胜的状态,这样,就能保证在重大风险来临的时候,能够扛得住、过得去,柳暗花明,化险为夷。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07日 11:1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