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60846614fa034f5c8f7c1ade2e5838f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讲话中引用过的。

  这句名言的出处,是《礼记·礼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后学的作品。它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典籍。

  具体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出自的《礼运》,则是今本《礼记》的第九篇。全文讨论了礼的起源、运行与作用,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特别是书中所提到的“天下大同”的思想,更是在中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是这样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大道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会推举那些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让他们出来管理国家。人人讲求诚信,彼此和睦相处。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当子女,让老年人能有个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有个工作来养家糊口,年幼的孩子可以有个健康成长的地方,让那些鳏夫、寡妇、孤儿、残疾人、独居老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它被白白扔掉,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事业竭尽全力,而不一定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所以大门也就不用紧紧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出处和大意就是如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句话虽然出自儒家,但“天下为公”的理念,其实并非先秦儒家所独有。比如姜太公的《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就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贵公》也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可见,“天下为公”在先秦的时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观念。

  “天下大同”虽然只是一种基于对上古三代状况充满历史想象的重构而提出的政治目标,但因为它呼唤起了人们心中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用来审视、评价现实世界的标准,所以一经提出,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在不同的时代,它被不断重提,成为激发人们改进现状、追求理想的号角与旗帜。

  到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1924年,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说:“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又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从古至今,“天下为公”的理想从未熄灭,并一直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激励着士民们。士人修身齐家,欲以一己之力兼济天下,百姓翘首以盼,始终相信那个大同社会的存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萦绕在华夏子孙心中不灭的梦想。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0日 18:24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