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f17def84d3fe467fa29bc12251d41c74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句话,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谈到加强道德修养时引用的。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出处是《周易·益》。《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是中国文化源头性的大经大典。它的内容玄妙深奥,宇宙天文、历史规律、思维逻辑,应有尽有,奠定了我国古代基本哲学体系和主流观察认知方式的基础。“益”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二卦,原文为:“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思是,遇此卦适于有所前往,有所追求,利于渡过大江大河,《象辞》解释为,本卦上卦为巽,巽就是风;下卦为震,震就是雷。君子见到风鼓雷鸣会因惊恐而产生敬畏,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就自觉去学习,自己有过失就努力改正。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善”与“过”的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将其引入本门思想,成为儒家积极入世的基本价值观中克己修身、养德向善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曾经感慨:“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把有人发现、指正自己的过失当作幸运的事。又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与益卦中的思想一样,追随美好的事物、改正不好的地方,本来就是修身养德所必须走的路。

  这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出处和大致背景。这句古老的格言,突破了环境、时代、地位、学说的种种约束而闪烁着智慧的光彩,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历史上,因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获益的例子很多。

  比如春秋时期晋国的主帅栾书。晋成公八年,楚国攻打郑国,晋国前去解围。楚国自知很难获胜,于是不战而退了。晋国撤兵时,大将赵同、赵括不想无功而返,就想顺路攻打蔡国。他们找到主将栾书请战,栾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时候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个谋士赶紧过来劝说:“这种不义之战,胜利不会是荣誉,失败将成为耻辱。”栾书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顶住主战众人的压力,继续退军。《左传》对此事称赞说:“从善如流,宜哉!”(《左传·成公八年》)实际上,当时的情势分析,晋国攻打蔡国的战役一旦爆发,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很难获得胜利。一战之胜败也许不需要太过计较,但是留下的恶名和对国力的损伤却很难弥补。这就是“见善则迁”的力量。

  对于普通人来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养成美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齐国宰相晏子有个马夫,总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自己不是车前的马夫,而是车里的宰相。时间长了,估计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人说他什么。有一天,他的妻子凑巧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比宰相还趾高气昂,这怎么行呢?于是,妻子劝告他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身居高位的人尚且那么谦恭,你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马夫恍然大悟,此后时时注意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面对马夫的改变,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怎么了?”马夫就把妻子的劝诫告诉了晏子,晏子听后大为欣赏,推荐马夫做了大夫。试想,如果这位马夫面对妻子的话不是从善如流地“有过则改”,那么他的一生充其量也就是个熟练的马夫而已吧。(《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前事之成,后事可学。小到个人,大到组织、国家,莫不如此。想要最大程度地有善可从、知过能改,就必须拥有敏锐的耳朵和博大的心胸。用心胸去容纳天下的事物,好的就去学习,不好的就引以为戒。一个自信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而一个文化自信的国家也必然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国家。今天,国家治理的完善,要听民众的声音,要听社会各界的声音,还要听世界的声音。广心怀,乐倾听,迁善改过,才能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最充足的条件。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1:2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