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1f175aef83ea4c2bb98290eeefc7a481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这句名言,是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引用的。习总书记说:“‘‘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这段话充满温度,深刻道出了群体智慧的力量。

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子疏义》

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子疏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文子》一书。《文子》又称《通玄真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子的作品,属于道家著作。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是老子的弟子,曾经在楚国和齐国游学。他所创立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起组成了北方道家,是道家的祖师之一。他在《文子》一书中多次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又说:“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意思就是,众人的力量和智慧集结起来是无往不胜的。

  这就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的出处、含义和大致背景。它告诉我们,要重视并善于运用群体力量。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是运用群体智慧尤其是群才智慧的典范,他选人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就予以厚待和重用。曹操曾三次发布求贤令,令中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又提出:“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最后一令里还强调:“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各方面的人才都能集中过来,不要因为不是全面的人才就被忽略,大家的智慧凑在一起,大业才能完成。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他还发布《求言令》:“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这是广开言路,虚心听取臣子意见,反对臣下“面从”也就是当面只说好话的行为。同时,曹操注意维持人才大局。我们都知道,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告终。实际上,这之后还有个小插曲,就是曹军打进袁绍的大本营,翻东翻西,发现了一些机密信件,打开一看,怎么这么多熟悉的名字?再仔细一看内容,竟然是曹军中的一些谋臣在和袁绍暗地联络沟通。可以想见,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按照常理这些人八成是要被砍头的。但曹操拿到这些书信后并没有看,而是把它们付之一炬。这一举动的含义就是:我不跟你们计较这些,不要害怕,以后安心跟着我做事。要知道,虽然袁绍能力有限,但是官渡之战前,他仍然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有些人很可能是担心曹操输了之后自己被俘虏,才想在袁绍这边留个后路。而曹操既然已经胜利,再杀掉这些人也只不过是让自己少了可用之才,不如放过他们,还能安定军心。这就叫大格局、大气魄。合众长于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力量会远远超过每人长处的简单相加。乱世正是用人之际,正是这样重视人才、挖掘人才、重用人才的策略,使曹操迅速在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中脱颖而出。后来天下三分,曹操独占北方辽阔的疆土,不得不说与他手下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有着密切关系。

  而在曹操之前四百年的项羽显然不懂得这一道理。他仗着自己武艺高强、精通兵法,从来不把广纳贤才的重要性放在眼里。范增帮他出主意,想尽办法让他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他不听,反而因为张良替刘邦送上的玉器和说的恭维话而沾沾自喜。这和他的对手刘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刘邦出身市井,就个人能力而言或许没有项羽强,但他求贤、爱贤,遇事多向身边的谋臣勇将咨询对策,有人调侃说,刘邦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如之奈何”,其实这正体现了刘邦对发挥众人才智的重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我们知道,但凡有才之士,都想投奔一个能发现、发掘自己才能的君主,都想用自己的才华一展抱负,刘邦正是提供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俗话说,双拳不敌四手,项羽的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战胜刘邦手下众多人才联合起来的智慧和力量,“西楚霸王”的失败就成了定局。这样看来,如果项羽不改变自傲的态度,即使当时渡过乌江,再带八千子弟卷土重来,恐怕依然是同样的命运。

  由此可见,集体智慧的运用对个人命运和政权兴衰都有着重要影响。司马迁在追思刘邦起家的历程时曾经感慨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说的就是群体智慧累积的成果。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也说:“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成就的取得凭借的往往不是一人之力,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海尚且需要通过容纳小溪和河流来充实自己,个人英雄主义从来就不是成功之道。

  所以,众常常可以胜寡,寡却往往很难敌众。作为一个一向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的古人在这一点上有着深刻的认识。孟子说:“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法家的韩非子也说:“寡不胜众。”群体的力量积累得越多,这个集体就越强大。这就好比冬天多穿点衣服总比少穿衣服暖和,做饭的时候多添加点柴火总比少添柴火熟得快。

  这个事理不但受到统治者的普遍认可,也在人民群众之中拥有深厚根基。我国古代的劳动经常是集体劳动,同一个村落、乡镇之间的人际关系也非常密切,“人多力量大”是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观念。困难来了,人们说“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呼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还说“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团结的号角吹出万丈豪情。平时,邻里互助、雪中送炭是广受称赞的美德,因为“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没有什么天灾人祸、艰难困苦不能在群体的合力之下被战胜、被克服。这是一种信念,也是民众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感悟。

  那么,该如何运用好、发挥好群体智慧的力量呢?当代社会科学将群体智慧定义为“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及群体与个人之间通过多次协作、竞争和其他机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转化成共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优于个体及团队的智慧,可以去解决大规模的复杂问题”。这个定义就点明了在群体智慧中每部分实际发挥的作用都比单打独斗时更大的事实。为了使这种作用尽量扩大,首先要保证群体中人才的多样性。一个集体就像一个球,每个方向的人才都在努力,球体才会尽可能圆、尽可能大,而如果一个球体缺陷太多,就无法再维持形状,投射到集体上,这个集体也必定是孱弱而涣散的。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激励和公平分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相信:一分耕耘就该有一分收获。大家付出努力,除了集体荣誉感的因素外,一般还有个人得利的期望。要想让人才长久地发挥作用,就必须给予与他们的贡献相匹配的奖励,不然岂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奖励分配中还要格外注重公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放到今天来看,这句话已经有些落伍和偏激,但不公平对一个群体凝聚力的伤害确实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群体管理者时时注意。

  事实上,需要集群体之力的又何止是国家与集体呢?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不可能仅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生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集众力,集众智。集合身边的力量,遇到事情多向亲人、朋友请教,方便时还可以请求他们的帮助,而不是“打光杆司令”或者搞个人英雄主义,在原有的问题之外又给自己制造新的问题。另外,身处网络时代,所谓“群体”的范围大大扩展。网络让人们走出自己身边的圈子,看到更新颖的观点,更有趣的故事,了解到更多的知识。群体智慧通过无形的网络摩擦出最美的火花,这里也因而成为人们交友、讨论的新平台,群体智慧的涵义在这里变得更加多彩。

  积力能克敌,众智能成事。让群体智慧、群体力量的光芒绽放出来,从集体到个人,都将站在新的高度之上。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2日 09: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