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e863168f6382473780d3f28c95fe588d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系列讲座,本讲内容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引用过的一句经典名句。习总书记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这是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的出处,是陈澹然的政论文《迁都建藩议》。陈澹然是安徽桐城人,生活的年代是清末民初。他才华横溢而恃才傲物,一时巨擘如李鸿章、袁世凯、黎元洪等都对他青眼相加,都想将他纳入幕府,不过,在李鸿章那因为有人阻挠,在袁世凯那因为反对袁称帝,在黎元洪那因为鄙视黎的为人庸懦,所以陈澹然并未真正参与到当时的政治生活之中,他对时政的热情与见解,也就只能诉诸笔端,发之于文字了。这些政论文字,后来基本都收录在《寤言》中。时政之外,他也醉心文史,著有《万国公史议》《中国通史》《陈澹然诗文集》等。

  这篇《迁都建藩议》,就出自其《寤言》,创作时间是甲午海战失利之后。自鸦片战争起,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中,就处于屡战屡败的境地;到甲午一战,竟然败给了一向被中国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更是让朝野震动。当此之时,中国到底何去何从,就成了盘旋在许多人心头的家国大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澹然写下了这篇《迁都建藩议》。其核心的提议,正像题目所显示的那样,主要有两条:一是迁都,将都城由北京迁往武汉,这样不但可以据长江之险,而且可以坐享东南的人才、物产、赋税之利;二是建藩,即分封皇室宗亲为藩王,让他们承担起拱卫京师的重任,这样就可以确保京师安全无虞。陈澹然当然也知道“迁都”“建藩”都是大事,特别是迁都,不仅所耗民力与财力巨大,更可能造成民心的动摇,办起来风险和阻力一定不小,但他还是认为,做事情应当从长计议,胸怀全局,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无论是从中国所处的时局,还是从中国的山川形势出发,在当前危如累卵的局势下,要想扭转国运,延长国祚,除迁都、建藩外,恐怕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图为武昌起义雕塑。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图为武昌起义雕塑。

  陈澹然的这篇政论,交给了当时的几个朝廷大员,希望他们能代为转达,上奏朝廷。不过这几个大员对此都不以为意,并没有交给慈禧或光绪,迁都、建藩的事情,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又过了短短十几年,清朝就宣告灭亡了。如果那几个朝廷大员把陈澹然的这篇文章转达朝廷,慈禧或光绪采纳了陈澹然的建议,将都城迁往武汉,清朝的命运,会不会因此而不同了呢?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所以陈澹然的这些主张,包括他这个曾名噪一时的人物,都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名言一经说出,却有着突破具体事件与具体时间的力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用今天的话语来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讲的其实就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考虑和处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大局为重。斤斤于局部的利益,而使全局的利益受损,那么局部的利益也终难保全。这个道理最直观而深刻的体现就是围棋。正如杨官疄在《弈林新编》中所说的:“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这里的“势”指的就是全局,而“子”指的就是局部。高手下棋,总是着眼于全局的大势;低手则相反,他们总是斤斤于局部的经营与缠斗,等到棋终收子的时候,才发现大势已去。

  道理这么好懂,为什么总会有人犯“不谋全局”的错误呢?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事人太看重局部的私利。他们看不清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联,不肯为全局做出一点点牺牲,其结果就是那句成语所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整个局面恶化,大局难以保全的时候,局部的利益其实也就丧失殆尽了。比如“唇亡齿寒”这个典故中的虞国国君,当晋国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的时候,宫之齐已经将虞国与虢国之间唇齿相依的大局讲得清清楚楚,但他仍然不听劝阻,借道给晋国,等晋国攻下虢国,回来的路上,就顺便把虞国灭了。又比如那个著名的阿拉伯寓言,一头驴子和一匹马拉着沉重的货物赶路,驴子不堪重负,请求马替它分担一点,马不肯答应,结果驴子就累死了。驴子死后,主人把全部的重担都放在了马背上。不肯分担一点的马,结果负担了全部。

  不过我们刚才所说的情况,仅仅是“不谋全局者”中最常见,当然也是最简单的那一种情况。它的根本原因,我们也可以归结为个人或小集体中常有的自私自利。但也有很多时候,当事人“不谋全局”的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谋全局”,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能谋全局”。我们还用围棋来讲道理。出于个人或小集体的私利而“不谋全局”的情况,就好比舍不得一颗或几颗棋子而在局部苦苦缠斗的棋手。但也有一些棋手,他们已经懂得了“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的道理,但还是会输给对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全局”观。因为真正的“全局”,绝不仅仅指棋盘上已有的那些棋子,它还包括了随着棋局的展开而可能出现的“变局”,以及潜藏在明局之下的种种“暗局”。比如元末三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要统一全国,就必需剿灭其他两股势力。是攻打实力强于自己的陈友谅,还是攻打实力弱于自己的张士诚?众多的谋士都主张攻打张士诚,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实力弱,动起手来比较有把握。但朱元璋却认为应该先攻打陈友谅。原因是他认为张士诚格局小,攻打陈友谅他一定会坐山观虎斗;陈友谅则更富谋略,攻打张士诚的话他一定会出手相救,那样的话腹背受敌,自己就不会有一毫的胜算。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朱元璋的判断。那些谋士和朱元璋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只看到了当下静态的局面,而没有看到随着行动的展开,各方势力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变局。又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当司马懿大兵压境之时,他不是选择逃跑,而是在城头焚香弹琴,笑容可掬地等待司马懿的到来。当此之时,司马懿只消冲上城去就可以活捉诸葛亮;但诸葛亮明明白白摆出的那副模样,却让司马懿不能不仔细忖度。作为三国的天空下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绝顶聪明之人,司马懿很快读懂了诸葛亮的弦中之音: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眼前的明局,是一座孤立无援的小城;而表象之下的暗局,则是自己兔死狗烹的命运。司马懿读懂了这一明一暗两个局面,所以选择了“认输逃跑”。这两个战例都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全局”并不是简单摆在眼前的一个静态局面,更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谋全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态度,而是智慧和谋略了。

中国邮政发行的《空城计》邮票

中国邮政发行的《空城计》邮票

  所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指的不仅仅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态度,也是一种把控大局的能力。而要拥有这种态度、获得这种能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在很多时候,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全局”就有多大。我们说“不能”谋全局也罢,“不想”谋全局也罢,说到底,还是自身的格局不够。而要提升自己的格局,不外两点:一是技术层面的,就是要不断学习本领,提升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有开放的心胸,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本领恐慌”,一般来说,本领多了,眼界开阔了,格局也会随之而扩大;二是态度层面的,就是要摆脱那种从私利、从眼前利益出发的态度,做人做事要从长计议,从大处着眼,这样虽然从眼前来看你可能吃点亏,但长远来看,得到的必将更多。个人如此,政党乃至国家也是如此。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1: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