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详解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微信扫一扫 ×
b0f4bfba6e3845d984247f0cd6b523a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篇的题目虽然叫“梁惠王上”,但内容不仅仅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谈话,里面其实包含了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三位国君的谈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

孟子塑像

孟子塑像

  既然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对齐宣王这个人,以及二人之间谈话的背景有所了解。

  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争斗中,齐宣王虽然不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赫赫有名,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骗的就是齐宣王。而他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个相貌不佳却本领非凡的女子钟无艳,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相貌奇美而一无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齐宣王一碰到什么麻烦事就去找钟无艳,麻烦过后就把钟无艳抛在脑后,和夏迎春混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么个典故。从这两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约略了解齐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烦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齐宣王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却一直有个称霸诸侯的野心。孟子与他见面时,正逢他趁燕国的内乱,发兵打败燕国的时候。正因为如此,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劈头第一句话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你能给我说说吗?其踌躇满志,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孟子当然不可能给齐宣王讲什么“齐桓晋文之事”,而是讲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护的保,民众的民,大王的“王”,“王”在这里是动词,读四声,意思是称王天下。这里涉及到儒家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样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谁的拳头硬、胳膊粗,谁就是老大;“王道”虽然也离不开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举例来说,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则是霸道。“霸道”很危险,就算成功了也后患无穷,难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却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才能长治久安。那么,作为一个君王,怎样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关键一点,就是一个“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敬爱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将喜爱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做到这一点,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处和本意。从最初的语境来看,这番话是讲给君主听的,但其意义和影响,却绝不仅仅是给齐宣王上了一堂“仁政”课那么简单。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这句话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对个人来说,它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品格提升之路。国学大师钱穆说得好,人类的常情,都是由认识而生情感的,人也只有为了自己所爱,才可能为之奋斗牺牲。爱是情感,而为之奋斗牺牲,就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那么,人最熟悉、最亲爱的是什么?当然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了。这种亲爱源自本能。大自然是神奇的,为了种族的繁衍,它给予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爱子孙后代的天性。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自幼就领受着父母对我们无私的关爱;子女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就会对子女付出无私的关爱。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两种感情感受至深。孟子并不要求一个人像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孝敬所有的老人,并不要求一个人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别人的孩子。孟子要你做的,其实只是运用一下同理心,将自己已有的感情向外扩大一点而已。而这完全是顺应人类本性的:只要你认识到其他人也有父母或身为父母,其他人也有子女或身为子女,则我们的温情就很容易扩散到其他社会成员身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及”字,表明了儒家所倡导的爱,并不是绝对平等之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有等差”。如果单从主张所达到的极致程度来看,孟子的主张,放在古今中外的学派中,似乎显得并不突出。同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就提出“兼爱”,倡导“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家,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对待别人的身体,如同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圣经》中说“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而大乘佛教倡导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将一切生命的苦难都视为自己的苦难,将自己无差别的爱给予一切需要的众生,更是把慈悲精神发扬到了极致。和这些声音相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调门似乎显得不那么高亢而嘹亮。但是,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就会承认,孟子的主张其实更接近正常的人性。因为从人类的本性来说,远近亲疏之别,本来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儒家的主张,从实际情况出发,缘情入理,由自然感情而达于道德之境,正是其特别高明之所在。

  其次,它也是一整套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得以建立的根本方法。其“缘情入理”的思路,不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科学日益昌明、多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也必将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重大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伦理道德,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是一天也存在不下去的。所以,让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任务。那么,究竟怎样建立起一套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认同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呢?从人类的历史实践来看,基本的方法无非就是三种。

  第一种是宗教教化。就本质而言,宗教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套伦理道德规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且以神的名义,允诺给信徒以巨大的福利,给违背者以巨大的灾难。

  第二种是理性教育。这是随着科学的昌明、启蒙思想的深入逐渐成熟而日益成为主流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告诉人们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但与宗教熏陶依靠的是超自然的力量不同,它诉诸的是人类的理性和自觉精神。

  第三种就是“缘情入理”。它从人类共同具有的感情出发,推衍出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方法。而“缘情入理”的关键,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体现出来的“推己及人”的精神。

  从历史实践来看,前两种方法各有好处,但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欠缺。

  先说宗教教化。宗教在教化人心方面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宗教信仰的人生长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中,在与自己的父母亲朋参加宗教活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熏习渐久,也就接受和习得了特定宗教所宣扬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这就是,宗教诉诸信仰,只要你虔诚相信,你就会按照教义的要求去做;但如果你不信,它就没有任何意义。

  再说理性教育。它的好处是诉诸理性,它的力量不会因为科学的昌明而退化。但问题是,人并不总是理性与自觉的。现代心理学、社会学都已经证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动物,而且在很多时候,理性并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它常常是在感情、本能等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做出决定甚至是已经采取行动之后,才出来起作用的。换言之,在人类的头脑中,理性在很多时候充当的只是工具,真正的王者反倒是情感、本能等非理性因素。所以,单纯的理性教育,并不一定真能将道德植入人的心灵之中。受教育程度高,理性发达的人,其道德水准并不一定高于普通人,就是这个道理。

  明乎前两种方法所存在的欠缺,则儒家“缘情入理”就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了。它诉诸人类的情感,而不是像宗教那样诉诸超自然的神力,这样,它的影响就不会随着科学的昌明而弱化。它植根于亲子之爱这个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所以不像完全的理性教育那样缺乏温度。大学者王国维有一个感叹,就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感慨移用来评价宗教与纯粹理性在道德养成方面的缺憾。与之相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缘情入理的道德养成方式,却是既可信又可爱的。这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教化方式,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句话也必将为整个人类文明,发挥出日益重大的作用。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传统文化智慧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2日 16:0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