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用电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创作生产的创新实践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引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传递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中国电影一直在探索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之路,但是在国际电影市场的影响力仍较为薄弱,尤其在最能代表全球化共同命题构建的科幻电影创作上还有很大欠缺。究其原因,科幻小说原创力不足、剧本创作想象力欠缺、观众对国产科幻缺少信心以及电影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大大制约了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如何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一个成功示范。其一,影片在主题立意上实现创新,将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象地传递给世界观众,成功传播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其二,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在硬科幻中融入了中国人柔软的情感以及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其三,遵循类型创作规律,注重情节设计,加强节奏感和可看性,使故事更具有紧张感。其四,在拍摄制作上发扬工匠精神,为影片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五,注重营销创新,激发起观众的热情期待。

  《流浪地球》创作生产的创新实践,为用电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那就是中国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要不断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优秀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嫁接,突破本土化坚守与全球化视野相统一的难题,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文艺创作 科幻电影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电影“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电影生产力空前提高,呈现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中国电影人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和技术发展浪潮,拍摄制作出《红海行动》《战狼2》等一大批体现中国电影工业水准和创作制作工匠精神的大片。步入新时代的电影,取得很多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中国电影目前仍存在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尤其是最能代表产业实力、工业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幻电影,依然是中国电影的弱项、短板,创作生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一时还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幻电影的新期待。

  一是科幻小说原创力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科幻创作和出版几近停顿。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期,90年代一本名为《科幻世界》的杂志逐渐兴起,王晋康、柳文扬、星河、何夕、凌晨、赵海虹、潘海天、杨平、刘慈欣等一大批“新生代”科幻作家从这里崭露头角。但当前中国科幻作家偏少、科幻小说原创力不足的问题还是相当突出。

  二是剧本创作实力问题。除了科幻文学提供的艺术滋养欠缺,电影创作者在改编或原创剧本时的想象力不够丰富、艺术视野不够开阔等,也是制约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思想精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许多影片中的“科幻”与“奇幻”“玄幻”“魔幻”等因素相互交杂,剧本创作中缺乏家国情怀,缺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的甚至追求“以洋为美”“唯洋是从”,难以称其为真正意义上“国际制作、中国表达”,也因此很难吸引和打动观众。

  三是观众审美惯性问题。以2014年为例,入驻中国市场年度票房榜前20名进口影片中,其中有9部是科幻大片,累计产生票房约75亿元,占当年中国市场总票房296亿元的1/4。中国观众更愿意为中国的动作、喜剧、爱情电影买单,但对于科幻电影则偏好国外的影片。广大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值和认可度比较低。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投资方更乐意投资回报保险系数较高的影片。四是技术基础薄弱问题。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文艺形式,技术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国电影的技术由于受整体科技水平较低、产业化经验缺乏、行业标准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与世界电影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因为缺少一流的技术保障,很多影片的特效制作甚至道具、服装都只能拿到国外做。

  五是人才队伍匮乏问题。由于科幻电影往往意味着大投资、大场面和大制作,因此原本就不受观众和资本青睐的国产科幻电影,很难吸引到较大的投资,也很难吸引到顶尖的人才,凑齐一套懂技术的人才队伍已经难得,凑齐一整套各部门的骨干人才几乎不可能,创作不断陷入死循环,制作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与世界科幻电影先进制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电影人并没有因为技不如人就故步自封、裹足不前,一代又一代电影工作者一次一次尝试,探索既能满足国内观众需求,又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赢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道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股份)作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学习交流的重要阵地和窗口,也在寻求在先辈经验基础上打造当代中国的科幻大片。2019年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圆了几代电影人的科幻梦。在与同档期上映的其他7部国产影片的竞争中,凭借良好口碑于上映次日起就强势逆袭,最终不仅取得春节档票房冠军,在北美等地的票房也创近年华语影片新高,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二、主要做法

  中影股份在2014年购买了刘慈欣的三部科幻小说版权后,综合各方面考虑,决定率先启动最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项目。出品方放弃找外国大导演的计划,于2015年确定由“80后”中国青年电影人郭帆担任导演。中影股份专门组团到世界优秀的特效公司去考察学习,影片75%的特效由中国团队完成。《流浪地球》的创作生产团队倾注了四年心血,专心打磨、攻坚克难,破解一系列难题,以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出了一部国产科幻电影精品。

  (一)抓主题立意,深植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流浪地球》主创团队,严把剧本创作关,明确主题立意。创作过程对标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精品要求,以思想精深为标准,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出中华民族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和伟大贡献。

  《流浪地球》团队创造出“流浪地球”崭新的范式。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同时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片中三代人、兄妹关系的设计,则充分凸显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家国情怀、代代相继,子子孙孙、愚公移山,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文明、抵抗黑暗的力量。

  面对灾难危机,中国人给出了有着鲜明中华文化内核的解决方案,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主题立意使得《流浪地球》既有当代生活的底蕴,又有中华文化传统的血脉;既深植家国情怀,又具备全球视野。

  (二)抓人物塑造,追求触及灵魂、以情动人

  《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偏重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对灾难时的活动,而电影则聚焦于人物自身,人是中心词,灾难则是远处的背景。韩子昂对女儿的怀念,刘启最初对父亲的怨恨和后来的理解,刘培强对儿子的亏欠与支持,韩朵朵对爷爷的依恋,刚子、王磊等人舍弃自己保护他人的仁爱之心,错综复杂,互相缠绕。从小说的哀伤格调到电影的视觉震撼,可以说电影《流浪地球》已改变了小说最初的模样,除了借鉴“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科幻创意外,电影基本采用了全新的叙述视角、人物形象设计和情感表达手段。

  在创作中,剧组使用了基于统计功能的现代科学的编剧软件,对每个角色的对白、场景进行了数字化的统计,更大化地区分角色。同时,在遵守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画出故事曲线、人物曲线、台词曲线和表演曲线。主创团队还专门请来了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来帮助强化人物关系,充分贴合观众对故事和人物的心理需求。

  (三)抓情节设计,强化节奏感和可看性

  原著小说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四个章节,电影只是选取了《逃逸时代》中的最后几个自然段,大概1000多字。小说描绘了地球经过木星的壮丽场景,并且借用木星的引力,地球达到逃逸速度,被甩向外太空,而电影则把主要矛盾点设置为地球即将和木星相撞的大灾难背景之下,使故事更具有紧张感和可看性。影片类型设定为未来灾难片,人物及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原创的,主题基调也由忧患和悲观转向了希望,“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为了建构50年后的世界图略和人们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主创团队特意请来了中科院的科学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指导影片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科学家与编剧一道描画了50年后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世界版图、生物群落、大气现象等)、人类社会(世界人口、政治、社会分工、行政版图、经济与物资、家庭与日常生活、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等)、技术概况(行星发动机、地下城、高速地表运载车、外骨骼装甲、补给站、“领航员号”空间站等)在内的景观图略。

  除此之外,主创团队还撰写了从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编年史,在编年史中,“2018年,前氦闪研究小组专家推出‘流浪地球’模型,第一次提出行星发动机概念”,一直写到故事的发生年代“2075年4月24日,木星危机”,而且故事设定在36小时之内,戏剧矛盾冲突更为集中,并采取了公路片的类型模式,动作性和节奏感更强。影片临近结束上演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英雄人物的牺牲和地球的被拯救,把观众的情绪推至最高,可看性大大增强,也成为影片赢得口碑和市场的重要因素。

  (四)抓拍摄制作,发扬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对技术手段、表现形式的运用一直是国产影片在与国外大片竞争中的短板,也是中国电影难以讲好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如何抓好拍摄制作、体现创作制作的工匠精神,是包括科幻电影在内所有国产电影亟待克服的难题。

  《流浪地球》作为技术要素较多的科幻大片,片中的空间站介于真实与未来之间,航天部分基于真实的中国航天技术,偏写实。行星发动机的部分是具有重工业感和机械感的,整个呈现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这也符合剧情需要。在空间美术方面大量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比如影片一开始对地下城的展示都是中国式的,中国结、红灯笼、福字、鞭炮都是鲜明的中国元素,洋溢着浓浓的过年氛围。

  影片在青岛连续拍摄了125天,用绿幕和实景相结合的拍摄方法,很多难题依然沿用老办法和人海战术来破解。同时,与世界优秀公司合作,引入VR(虚拟现实)等技术协助美术的置景工作,为拍摄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将近7000人的创作团队专注细节,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万多件道具,搭建了8座摄影棚,置景延展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后期制作上,电影中2003个特效镜头大部分由中国特效团队完成,50%都是高难度视效镜头,有大量的全CG(计算机动画)镜头和CG替身,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用全CG把上海砌进冰墙,观众也得以观赏到冰封上海的视觉奇观,而这个镜头前后修改了249次。《流浪地球》最终呈现了观众前所未见的磅礴大气的中国科幻视效,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平树立了新的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流浪地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文艺作品的要求和精品的标准进行创作,为国产科幻影片乃至所有国产影片的创作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经验启示

  《流浪地球》是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和工业化两方面的重大进步,从剧本改编到后期特效基本都彰显出“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浓郁气质。影片通过科幻灾难的壮丽故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艺术化地展示给世界观众,成功传播了中国理念,展现了中国精神,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合作共赢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核,塑造了面向未来宇宙的中国力量,可以说是用电影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典范。

  (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1.中国式科幻大片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在电影领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满足当下人民群众新期待、让国外同行和更广大观众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电影的国产科幻电影一直处于空白。《流浪地球》的创作实践,正是体现了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影片中凸显的全人类联合起来“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主题,从艺术视角回应了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时明确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颇富时代内涵、体现文化使命。

  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影片《流浪地球》关于质量、品位和风格、类型的追求,关于奋斗人生的讴歌、最美人物的刻画以及“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的正能量的表达等,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体现,也是影片成功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要弘扬中国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流浪地球》在创作生产的各个阶段,主创团队都自觉地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任务,无论是人物、场景还是内涵,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影片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时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战胜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提供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方式和中国方案。

  (三)要追求守正创新,不断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流浪地球》的成功,与影片的艺术创新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1.“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范式、全人类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理念,都是艺术创新的体现。尤其《流浪地球》的剧情和人物设计,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人类面临重大困境的时候,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具备所谓优先权,人类必须携起手来,点燃希望的火种。电影里令观众热血贲张的英雄壮举,实际上是当代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全世界宣示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担当,体现了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同时,把人类共通的亲情友情,以及人类公认的美德(如自我牺牲等)与性格气质(如乐观阳刚等)赋予人物。宇宙无涯,人间有爱,在这样的强烈反差中,将人性的崇高壮美升华到中华文明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2.该片75%的特效由中国团队自主完成,反映了我国电影工业化的最高成就。在与国外大片的激烈竞争中展现了当代中国电影人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该片大胆创新电影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绚丽、震撼的视听效果,如浩瀚无际的太空,宏伟灿烂的星河,行星接近时的天文现象,等等,尽显宇宙的雄浑之态,使观众耳目一新。

  3.影片突破“尚古”的传统,实现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统一。长期以来,科幻题材一直是我国电影创作的短板,滞后于高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步伐。《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为国产科幻影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缩小了与国外同类电影的差距,对探索国产类型电影创作、推动中国电影创新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要坚持“双效”统一,自觉承担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作为电影行业的龙头国有企业,中影股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使《流浪地球》赢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出品方和主创团队清醒地意识到,以强刺激的视听效果震撼观众感官,只是电影必须具备的手段,以浩然正气、充满正能量的中国价值观内核征服观众内心,才是中国电影的终极目标。《流浪地球》尤其受到青少年观众的欢迎,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看了多遍,引发了社会上的科幻热、科普热,影片也成为首部被中国科技馆馆藏的电影,在国民教育和精神培养的方面发挥了强大的溢出效应。同时,影片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良好的收益。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引下,要不断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优秀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嫁接,突破本土化坚守与全球化视野相统一的难题,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思考题】

  1.如何在电影创作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