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战地日记】挑水要到井边 采访须去一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今天推荐的是农业农村部机关团委副书记、农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李飞发自武汉一线的采访手记:

  2月8日,元宵节,我总算解决了去往湖北的交通问题,瞒着家人连夜赶往重庆奉节。次日,将有一辆满载脐橙的货车,从奉节驶往湖北宜昌,那是淳朴的果农们捐助给一线医护人员的,以表达他们“橙”致的敬意。

  时针回拨至1月23日凌晨,结束在四川绵阳采访节前生猪保供情况的工作后,我回到北京。飞机落地后不到一小时,武汉宣布关闭离汉通道。

  怎样才能到武汉,到第一现场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各方联系了很多获准驶入武汉的物资运输车,但对方出于保护记者人身安全的考虑,都委婉拒绝了。一位从云南曲靖出发,驾车运送蔬菜去武汉的司机师傅,原本同意了我在长沙与他会合,但在最后一刻又告知:行程取消了。

  所以,得到奉节果农和宜昌疫情防控指挥部双双“获准”后,我没有来得及带上任何换洗衣物就出发了,好在背包里早早备好了口罩和护目镜。

  能一路逆行到武汉,我自认为是很幸运的,不仅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向公众传递疫情严重地区所发生的真实情况,促进社会各方理性科学地防控疫情、恢复生产,而且还切身地感受到身处危险中的人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之光,在重症病房和方舱医院,在蔬菜大棚和农贸市场,在居民社区和农家院落,博爱、温良、顽强、乐观之光无处不在。

  这一路,我看到奉节八阵村20多户果农连夜采摘、分选、清洗、包装,一枚枚地挑选最好的脐橙,捐给一线医务人员。看到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的医护人员按下一颗颗红手印,请战参与到病区改造建设中来。看到60岁的农村老党员代德兵于寒风中坚定地站在村口的移动路障后,一站就是整整一天。看到武汉市民李中华(化名)对80多岁的、同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糖尿病和新冠肺炎的老母亲不离不弃。看到重庆志愿湖北医疗队的一位护士长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危重症病区为半身不遂的病人俯身清理大小便。更看到村干部赵龙、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彭传红、菜摊主侯长珍、快递小哥王建华、社区工作者张忻欣以及无数在各自岗位上坚守的普通战士的坚强与奉献。

  在看到、听到、感受到中,我也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

  新闻报道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积极意义是什么?真实准确、有建设性、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报道可以让民众清楚地掌握各方信息,帮助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做出科学的判断;可以在强化民众防控意识的同时熨平社会情绪,消除恐慌,降低秩序打破带来的社会损耗;也可以于细微之处看到我们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还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帮助相关部门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作为一线记者,我将始终将有利于疫情防控,有助于社会进步作为第一原则。

  信息找人时代,记者为什么还要到现场去?挑水要到井边,采访须去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四力”要求,排第一位的就是脚力。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集党性和人民性于一身,做人民的记者。这些要求,都需要记者以来自一线的新闻报道作答。采访报道中,我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新闻现场的力量:只有走进危重病房,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病人的恐惧与艰难,也能真正地感知生命力的顽强;只有真正穿上防护服,哪怕10分钟,才能在大汗淋漓中对医护人员的辛苦有切肤之感,笔端才会迸发出呼吁社会保持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的呐喊声;只有跟在农民身后,走进田间和院落,亲眼看到平日里“会过日子”的他们没有一丝犹豫地捐出水果和蔬菜,亲眼看到深知农时不等人的他们在田间闷声埋头搞春耕生产的场景,亲眼看到他们在家中憋闷时隔着二十多米和邻居聊天,也就更加理解我们之所以要“爱农民”,是因为他们本就是那么的可爱!

  疫情终会结束,但社会进步的脚步不会停止,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伟业也不会中断,亿万中国人仍将坚定地携手走下去。作为一名记者,能身处时代的现场,见证、记录和促进这一进程,是荣幸,更是责任!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7日 10:46 来源:旗帜网 编辑:边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