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强农业产业链势在必行。近些年来,四川射洪、山西代县等地将原有合作社、企业等进行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重组”,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使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红色动能”。
四川射洪
建农业产业综合党委
今年以来,四川射洪市委组织部探索在酒粮、柑橘、洋姜、蔬菜等农业产业链条上建立综合党委,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政治引领和助推发展作用,形成“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模式,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产业党委4个,功能性党支部13个。
市委组织部统筹规划“一盘棋”,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镇、企事业单位等18个单位,在市级层面建立农业产业综合党委。综合党委根据产业规模和成熟度,跨乡镇设置酒粮基地联合党委、柑橘产业联合党委、洋姜产业联合党委和蔬菜产业联合党委等4个联合党委,联合党委根据产业发展重要环节,下设基础建设、生产加工、产品营销等党支部,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大党建大服务格局。综合党委和联合党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联、功能相近、资源相融、发展互促”原则,把地域邻近、产业相同的若干个村联合起来,融合组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研究解决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难点和生产中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经营分散、资源浪费的难题,总结和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带动同类产业交流互鉴,促进连点成片、组团发展。
为强化产业支部的组织功能,联合党委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把产业大户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大户,把党员大户培养成村干部”的“三个培养”活动,抓好党员教育培训,定期开展集中学习交流,实现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全覆盖。实施以“联合党委+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要内容的党群创业工程,引导党员群众投身产业项目,并为重点项目配备“项目秘书”,推动更多资源下沉,为群众就业创业保驾护航。按照“自愿加入、自我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鼓励项目周边农户加入项目专业合作组织,以专业合作社为桥梁纽带,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农资配送等服务,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山西代县
党员聚在产业链
近些年来,山西代县聚焦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打破传统“产业链”设置模式,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使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激活乡村振兴“新密码”。
代县紧盯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聚合辐射、引领支撑作用,创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地,筑牢产业发展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农业、交通、水利、扶贫、教育、卫生、电力等部门职能,统筹各方项目资金,统一步调、同步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
该县紧盯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服务带动作用,坚持群众致富、党员引路的理念,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退伍军人、外出创业人员和毕业回乡创业大学生等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对象,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深入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大力推行党员亮身份,抓教育培训、主题活动、创业带富、党内关怀4项行动,培强育好农村党员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建设一支带头创业致富有实际本领、带领群众致富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发挥“党员中心户”传帮带作用,鼓励党员主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形成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方的良好格局。
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党组织牵头,充分借助企业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利益捆绑机制,加速生态扶贫机制转型,牢牢抓住“四个不摘”的过渡窗口期,推动造林等扶贫生态专业合作社完成由靠政策增收向靠市场增收的转型,确保专业合作社持续稳定带动农民增收。主攻打造以杂粮、中药材、肉制品、饮品、酿品、保健品为代表的新型农产品精深加工6大集群,充分发挥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