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石钟山记》开篇说道:“《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段话中的“郦元”指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而他的代表作就是《水经注》。
要讲《水经注》,我们先要了解《水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所以人们十分重视对水的利用和治理,古书中对河流也多有描述和记载。像《尚书·禹贡》和《山海经》中,就出现了有关水道分布的记录。《汉书·地理志》中则用极简的文字,将西汉时期三百余条水道的情况做了勾勒。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虽说是一部按汉字部首进行编排的字典,但在“水部”中则留下了一百余条单名水道的简略记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河流的利用和改造有了很大进步,对河流的认识也不断增加,《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中关于河流的记载已不能满足于当时人们的需要,于是专门记载河流的著作开始出现了,《水经》就是其中一部。
关于《水经》这部书的名称,有必要作个交代。中国古代,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专名,“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后来才把“江”“河”二字借用为一切河流的通称。那么,河流除了专名外,有没有通称呢?有,当时河流的通称为“水”,黄河称“河水”,长江称“江水”,其他如“济水”“淮水”“渭水”等等。既然古人将河流通称为“水”,又将重要的书籍称为“经”,因此,这部专门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定名为《水经》。
关于《水经》这部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目前都存在疑问,但这部书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开创了水志的记述体裁,确立了以水证地的方法。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其家乡在今河北涿州一个被称为郦亭的村庄。郦道元出身官宦人家,父亲郦范在北魏曾任青州刺史等职。郦范去世后,郦道元承继了父亲永宁侯的爵位,开始了他十多年的为官生涯。
郦道元一生好学,生前有不少著述,但流传后世的唯有《水经注》一种。这部书共四十卷,是郦道元在为官之暇,利用所搜集到的各种文献与实地考察所得而撰就的一部“宇宙未有之奇书”。那么,郦道元为什么要撰写这部书呢?其动机大致有三:
第一,郦道元钟情于地理,深爱于山河。
郦道元一生热爱地理学事业,钟情于地理研究。从《水经注》 全文来看,他记述水道,结构谨严,脉络分明,条分缕析;注释旁征博引,考辨详细,勘正谬误,尽显一位地理学家的学识和风范。《水经注序》中还记录了他亲自考察、研究地理的活动:“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郦道元做官因公出差时也不忘拨冗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地方官吏,寻访古迹。书中说道:“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在实地考察的同时,他还与地图比对,以究其实。郦道元不仅精于自然地理,还精于人文地理。由此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视,曾多次奉诏设置州县等地方行政区。
此外,郦道元还深爱着中国的美丽河山。在任地方官时,他每到一处,除认真进行地理考察外,还满怀热情地欣赏美丽的山水,用心与大自然交流,体会山水之趣。因此,其笔下的山水草木多带有情感,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的亲近、欣赏和热爱之情。面对佳山丽水,他常用一句简短而直抒胸臆之语将自己的感受和盘托出。如“望之极为奇观矣”、“信为游神之胜处也”,等等。不仅如此,书中还有大量篇幅描写如长江三峡、杭州灵隐山、庐山瀑布等郦道元足迹未达到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自然风景,在他的笔下同样生动细腻。在《水经注》以前的地理著作中,描写中国自然风景的很少,而郦道元在这方面予以重视,则充分表明他对国家山河的热爱。
还需指出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处在分裂状态,但生活于北朝的郦道元在注《水经》时,没有拘泥于北方地区,而是将南北融为一个整体,这表明他具有统一中国的理想和志向。可以说,郦道元用毕生的心血,把一个统一中国的锦绣河山,描绘在了这部书中。
第二,补《水经》粗陋简略之失。
《水经》一书的内容是相当简略的。《唐六典》曾说这部书“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后因残缺,仅存河流一百一十六条。每条河流只是很简略地叙述了它的发源、流向和归宿。这显然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因此就要对《水经》加以完善。
那么,郦道元为什么独独选中《水经》一书呢?原来,作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熟谙前人的地理著作,认为它们都不够完备。相较之下,《水经》一书虽记载简略,但还算有条理,是这些地理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因此,他决定选《水经》为底本,附其枝要,布广前文,详加注释。
从结果看,《水经注》确实弥补了《水经》的不足。《水经》共三卷,一万多字,而《水经注》全书四十卷,三十二万余字,篇幅是前者的三十余倍。《水经注》记载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余条,是《水经》的十倍。郦道元不仅逐条详细记述每一水道的源头、流向、经过、支津、汇合、归宿,以及水道沿革等情况,而且还对每条水道流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了描绘。不仅如此,《水经注》中还记录了水利工程、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并引用了大量的民歌谣谚、诗赋文等,富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水经》只能算作一部简略记载水道的地理书,那么《水经注》不仅是一部详记水道的地理名著,而且还具有历史、考古、民俗、文献、目录等学术价值,以及卓越的文学价值,堪称南北朝时期水道方面的百科全书。
第三,勘正《水经》的错误。
除了丰富《水经》的内容之外,纠正《水经》中的错误也是郦道元撰写《水经注》的一个动机。相较而言,纠正错误这项工作的意义显得更为重大。因为,如果人们将错误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很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水经注序》中指出:“《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
《水经注》成书后,之所以受到后世的广泛重视和好评,与郦道元在此书上花费的心血是分不开的。这部书体现了郦道元的多种治学方法,直到今天,这些方法仍对我们研究和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一是广泛地占有资料。
资料是基础,没有资料而空谈理论,就如沙漠中盖房子,楼层越高,越有坍塌的危险。《水经注》究竟引用了多少种典籍,很难估计。仅从书中列出的来看,就有四百三十余种。此外,郦道元还将搜集到的金石碑刻用于注释中。
其二是谨慎地分析资料。
有了资料作为基础,下一步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去粗取精,辨讹核实,从而将可靠的史料运用于注释当中,以便保证《水经注》的可靠性和权威性。这方面,郦道元也是做得很到位的。
其三是勤勉地野外考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郦道元身 上再合适不过了。注释《水经》这部地理著作,仅仅依靠文字的资料还不行,因为这往往会被人诟病为“纸上谈兵”,只有不辞辛苦地实地踏查,通过亲眼目睹,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踏入仕途之后,郦道元曾跟随北魏国君到各处巡查,从而利用工作之便对所到之处进行考察。后来,他又到地方为官,于是对当地及沿途地区的山川地理进行考察。应该说,郦道元的地理考察,并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巡览,而是地图、文献、访问相结合的综合调查法,因此,他的考察结果不仅详细,而且真实性很高。
其四是求实的科学态度。
地理是一门科学,需要求实求真。郦道元在作注时,只是客观地写出事实,并不自以为是,更不轻易否定前人的意见和观点。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姑且两存之。
再有,郦道元的科学态度还体现在坚持事实、反对迷信方面。古代对于一件事的记载,有时会掺杂迷信成分,甚至有很多荒诞不经的鬼怪色彩。用这种说法来解释自然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也是郦道元极力反对的。他引用张安世的话说:“神道茫昧,不宜为法。”反映了他不信鬼神的科学精神。
时至今日,《水经注》仍有其现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地理学方面。这部书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独具特点的著作。它以河流的流域范围为纬,以河流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为经,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以河流为主的历史区域地理文献。
首先,这部书从地理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六世纪以前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弊端,而且将《水经》以来开创的“因水证地”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叙述方法,推向成熟、完备和规范。此外,身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那种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勤勉地实地考察的精神,都是后世地理学工作者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除了自然地理,《水经注》对于历史人文地理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注文内容涉及到区域经济、交通道路、关隘津梁、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城市聚落等,包含了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纸等古代手工业部门,涉及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物产和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其次,书中蕴含着郦道元是非分明的态度,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他对人物的褒贬上,使《水经注》成为一部对后世有着教育意义的著作。
比如,该书卷二十二《洧水》,郦道元记述了东汉大臣卓茂这位为民造福的好官,突出了他宽仁的品行。最后一句“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意在表明卓茂深受百姓的爱戴,名留青史。身为官员的郦道元,是在呼吁做官者应该为民造福。
对于那些虚伪的贪官污吏,郦道元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该书卷二十九《湍水》中,郦道元揭露了张詹这样一个追求厚葬而又说谎的无耻之徒,并对这种以谎言欺世的人给予鞭挞。
最后,《水经注》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它的语言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价值。郦道元描写风景的特点是语言新颖,不用前人的陈词滥调,像“鱼若空悬”“分沙漏石”等词语,用得十分绝妙,后世文学家也纷纷效仿。明末清初的张岱将郦道元与柳宗元、袁宏道相提并论,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