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这首歌曾听哭了几代人,如今它修复回归了......

微信扫一扫 ×

  今天,《我的祖国》4K超高清彩色修复版如约在央视频和大家相见。

  在新中国第71个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想和大家说说这首电影插曲背后的人和故事。

  听完这些故事,也许你会更加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修复它。

  1956年,为了撰写《红孩子》的电影剧本,29岁的剧作家乔羽正在曾是中央苏区的江西体验生活。

  在前往江西途中过长江的时候,载他过江的轮渡足足开了两个小时。

  江水清澈,江上白帆点点。这个京汉大运河边长大的年轻人暗自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河。

  过江之后,漫天遍野都是碧绿的水稻田。年轻的“乔老爷子”对这一切感到特别新鲜。

  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种新鲜感对他的创作生涯将会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

  同样是在1956年,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上甘岭》的拍摄接近尾声。电影讲述了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中,一个志愿军连队英勇战斗的故事。

  为了这部电影,48岁的导演沙蒙曾以志愿军战士身份,在朝鲜体验了将近200天的战地生活。更率摄制组两度前往上甘岭阵地实地考察,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

  正片部分拍摄完成后,沙蒙总觉得缺点什么,想来想去终于想到:缺一首插曲。于是他和几位同事赶写了一首名为《我的祖国》的歌词: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沙蒙找到延安时期的老战友、歌剧《白毛女》作曲家刘炽来谱曲,刘炽看过后却连连摇头,说歌词没有韵律,很难流行开来。

  刘炽向沙蒙推荐了乔羽。彼时,这位年轻的创作者刚为一部儿童电影写了一首电影插曲,叫《让我们荡起双桨》。

  于是,一封电报从长春飞往江西。

  今天的人们或许不太了解,当年让创作者如此郑重对待的这部电影,其背后所反映的那场战役究竟有多重要?

  简单来说,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军再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北纬38度线上。

  而这一切,都是志愿军先烈们在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用超乎想象的坚守与牺牲换来的。

  整个战役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共向志愿军坚守的两个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最高峰时,美军平均每秒就有6发炮弹被发射。

  缺乏重武器和空中支援的志愿军战士们,顶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在被炮弹削平近两米的两个山头坚守了43天,以伤亡逾万人的代价,击退敌人冲锋900多次,歼敌2.5万余人,硬是用强大的战斗意志将美国人打回谈判桌前。

  黄继光、孙占元等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参战的15军获三等功以上的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这一战,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这样一场战役,没有理由不被中国人永远铭记。

  时间拉回到1956年,正在江西体验生活的乔羽接到电报后,给沙蒙回了一封电报:“还是就地请别人写吧,我回不去。”然后又专心去搞他的剧本了。

  沙蒙急了,不断给乔羽拍电报,电文从一张变成厚厚的一沓。他告诉乔羽,片子已停机待拍,有了他的歌词才能最后拍完,摄制组等一天就要花去数千元的经费。

  最后一封电报中,沙蒙不仅为乔羽安排好了启程的路线,电文最后还一连用了三个“切”字,加了三个惊叹号。

  乔羽坐不住了,连夜动身,从江西经上海转车赶赴长春。

  在长影看完剧本和样片,乔羽问沙蒙:“对歌词有什么要求? ”

  沙蒙回答:“只希望将来片子没人看了,而歌却是流传的。”

  乔羽感动了,但在随后数天里,他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沙蒙也不催他,只是每天笑着到他的房间坐坐,聊几句闲天就走了。

  乔羽心里明白,大家都在等他。 

  一天,创作思维几乎枯竭的乔羽在外溜达,发现一群孩子正在小小的水沟里放草船。

  顿时,赶赴江西时看见的宽阔激荡的长江闯入他的脑海。随后,家乡的黄河与京汉大运河、太行山西部的汾河……自己曾经见过的那些河流接踵而来。

  乔羽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了第一句就等于有了全篇。他一挥而就,写下了三段歌词。

  歌词距上甘岭的气氛有些远,乔羽心里没底,将稿子交给了导演沙蒙。沙蒙一声不吭地足足琢磨了半个小时,突然一拍大腿:“就它了!”

  定稿后,沙蒙将歌词交给刘炽谱曲。刘炽统计出1949年至1955年间人们最喜欢的10首歌曲,然后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一遍遍唱这10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以分析它们的旋律。

  为了防止被干扰,那段时间刘炽不会客,甚至还在门上贴了一个“刘炽死了”的条子。

  20天后,曲成。沙蒙找来民歌歌手郭兰英演唱歌曲,她只唱了一遍就拿下了这首歌。

  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向全国播放了这首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等到1956年底《上甘岭》公映时,“一条大河”已是家喻户晓。

  在《上甘岭》电影中,《我的祖国》出现在一个关键时刻:七连指导员负了重伤,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卫生员王兰为他唱起了《我的祖国》,坑道里鏖战多日、伤痕累累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歌声中昂起头来,眼眸清亮,在歌声中想念祖国的山山水水。

  在朝鲜战场的现实中,这些只有十几二十岁的中国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为了防止红旗倒下选择跪着牺牲,被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轰炸43个昼夜依然能守住阵地……

  宁死也不退,因为故乡就在身后,退了,故乡早晚也会变成战场。

  感谢60多年前那群执着、真诚而又天才的创作者,用《我的祖国》让世人记住了那群坚定、勇敢且从容的卫国者。

  “我的祖国”这四个字,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美好,有时千钧重……

  现在的你,是否能够明白?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30日 22:16      来源:央视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