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红色印记》第62集:邓稼先的"秘密武器"

微信扫一扫 ×
f94c2c0db9624be3b7a3a6e43cc390e6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妻侄许进。我讲述的文物是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这台深灰色的手摇计算机,乍一看像一部老式按键电话,表面上是黑白相间十横十纵写着阿拉伯数字的按钮;只能进行加减乘除、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运算,但它曾陪伴我的姑父邓稼先多年,见证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国家博物馆馆藏 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面对美国的核威胁,当年5月19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研究机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李琮:毛泽东曾再三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 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负责研制核武器的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先生对一个34岁的年轻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叫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句话一说出来,年轻人立刻就明白了,这个大炮仗就是原子弹!而这句话也开启了他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活。这个年轻人就是邓稼先。

△年轻时的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41年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毅然回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姑父邓稼先成为钱三强选中的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守着秘密,夜里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坐起来对身旁的妻子——我的姑姑许鹿希轻轻地说:“希希,我要调动工作了。”

  许鹿希:我问他到哪去,他说不能说,我说去干什么,不能说。我说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号码给我,我给你写信,他说不能写信不能通信,这个家以后都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这些工作了。他这句话说得非常坚决,他说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为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一家四口

  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核事业,成为了邓稼先不变的誓言。而他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1959年6月20日,苏联政府背信弃义,中断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撤回所有的专家。这给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造成巨大困难。

  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姑父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只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的核知识是零,于是姑父决定边学边教。

  邓稼先的同事周光召回忆:“我们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研制的。有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说中国人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再过十年也做不出原子弹来。”

  多年以后,姑姑许鹿希对我说,在这段时间姑父邓稼先非常沉默。即便有时候在家里说起有趣的事,他开怀大笑时也会突然中断,感觉到他整个人被分成了两半,工作那一半永远在运转,即使放松下来,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姑父邓稼先很喜欢音乐,尤其在思考问题时,他最喜欢听的就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但有一天姑姑突然发现他听的曲子不一样了,变成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震撼人心的音符不断从唱机里传出来。直到多年后,姑姑才知道,正是在这一天姑父邓稼先找到了中国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 李琮:邓稼先选中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这三个方面作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攻方向。

△邓稼先用算盘计算数据

  仅找到了方向远远不够,美国氢弹之父特勒曾经说过,在研制原子弹氢弹中,有一座不可逾越的计算高山。当年美国研制原子弹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相比之下,中国的研究设备极其原始简陋——几台简易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都成了宝贝,姑父就抱着这些“宝贝”一遍又一遍演算。

  李琮:手摇计算机是一个机械装置,把数据输入进去之后,用手摇算出结果。用很原始的手摇计算机进行最现代的理论计算,在当时这种景象是长时间维持的。

  △研究人员用手摇计算机计算数据

  当年苏联专家撤走时曾留下一个技数参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以为是助力的参数,却给姑父邓稼先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为了验证这个参数,姑父带领理论小组开启了攻关。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的胡干达回忆起那段岁月,感慨不已。

  胡干达:晚上就睡地板,盖个黄大衣,24小时干的,真是不容易。开始理论探索的时候,九所在这方面克服了很多困难。

  一个内容要进行九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手摇计算机哒哒的敲击键盘声见证着科学家们夜以继日上万次的方程式推算。斗转星移,历时9个多月时间,他们用来装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的大麻袋一直堆到屋顶上。对于这段往事,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的胡思德至今记忆深刻。

  胡思德:我们要算一个模型,上万个数据,因为这种计算方法算的话,一个错,他就可能会传染,一下子把错误带到里头来,整个计算就全都作废了。

  经过大家对每一个数值反复计算核对后,确定了姑父邓稼先带领的理论部得出的参数才是准确的,苏联专家给的数据是错误的,扫清了中国自行设计原子弹道路上的“拦路虎”。后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这次演算评价为,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中国科学家凭借着手摇计算机这样最基本的运算工具,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无数次模拟计算和分析,基本绘就出原子弹设计蓝图。而这一切完全是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

  1964年10月16日,茫茫戈壁滩上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年之后我国的第一个氢弹也爆炸成功。然而,由于长期研究核武器,导致姑父邓稼先不幸患上了直肠癌,即便如此,他依旧奋战在一线,直到身体条件不允许他再工作。28年隐姓埋名铸与核事业半生情缘,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人们才从报纸上将原子弹与“邓稼先”这个名字挂上钩。从医数十年的姑姑眼睁睁地看着鲜血从姑父邓稼先的鼻子嘴里流出来,却无能为力。每每说到这段往事,姑姑总是未语泪先流。

  许鹿希:我老扶着他,当时他站起来非常不容易,就是药的效果不能够维持他老站着或老坐着,他一共在301医院住了363天,一年是365天,差两天他就去世了。

△晚年的邓稼先与许鹿希

  在姑父的最后一刻,他深情地对姑姑说:

  “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也选择你。”

  牟笑彤: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牟笑彤,出生于1996年。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看起来比今天的电脑笨重了许多,但在讲解这件文物的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重新感受着那些激荡人心的时刻,我相信这种永不磨灭的“两弹一星”精神具有穿过岁月、透过空间,历久弥新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14:24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