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时代优秀县委书记风采|为时代注脚的“奋斗书记”——记云南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山区面积高达98.8%,却要村村通路通班车,有人说:“这也就是想想”;作为“老少边穷”县,还要建机场,有人说:“小心通航之日就是停航之时”;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深度贫困县,竟计划提前一年脱贫摘帽,有人说:“做梦都不敢这么做”……然而,一个个“不可能”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都变成了现实。

  “奇迹”的发生,离不开一位领头人的担当与奉献,他就是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

铁肩挑重担,啃下“硬骨头”

  澜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属于民族“直过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及社会发育程度等原因,相对其他贫困地区,贫困面更大、贫困程度更深,贫困人口居全省第4位、全市第1位,成为云南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和攻坚拔寨的“拦路虎”之一。

  2016年3月,随着省委、市委一纸调令,杨中兴从普洱市扶贫办主任的位置上,到澜沧县任县委书记。

  “说心里话,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杨中兴回忆赴任情景时说。之前作为市扶贫办主任,他对全市贫困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担任一个深度贫困县的“一线总指挥”,他感觉“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大事难事看担当。“战胜贫困,我不上谁上?”杨中兴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迎难而上。

  “战书”已下,攻坚战怎么打?杨中兴说:“先要情况明,才能思路清。”

  他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遍访了全县20个乡(镇)、156个贫困村,白天走村串户访真贫,夜间深研细谈商对策,总结推广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十看工作法”,全面摸清了澜沧贫困底数,把准了区位性、条件性、素质性、结构性、意识性贫困“五大症结”。

  杨中兴发现,澜沧县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没能把资源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

  问题清晰之后,如何把握资源、激活资源、利用资源成为当务之急。县委、县政府对症下药,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就是打破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制约,把客人请进来,把资源送出去。

  2017年5月26日,注定要载入澜沧史册。这一天,景迈机场正式通航,架起了澜沧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受益最快的当属机场所在地东回镇。“以前我们这里山多路窄,去一趟县城要好几个钟头,运输成本太高,种的茶叶、甘蔗根本没办法拿出去卖。”东回镇班利村村民张扎儿说,“现在不仅农特产品可以通过飞机走出去,也让更多的人来到澜沧,来到东回。村里有人开了小旅馆、农家乐,收入都不错。”张扎儿还组织了文艺队,带领村民在耕作之余演出赚钱。目前,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

  几年来,杨中兴带领县委一班人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县处级领导联系重大建设项目制度,在一线统筹调度、魄力攻坚,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山区“五小水利”8859件,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38.35万人;行政村100%通动力电、100%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思澜高速建成通车,全县157个行政村通县城、通乡(镇)公路全部实现硬化,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1%以上;景迈机场运营市场势头良好,改扩建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群众笑语欢颜,杨中兴却丝毫不敢松懈。他说:“脱贫不是机场通航了、马路通车了、房子建好了,就算完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要切切实实提高群众的收入,让群众尝到甜头,过上幸福生活。”

  经过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澜沧县大力实施“4+5”产业扶贫思路。2016年以来,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995亿元,提质发展茶产业、畜牧产业、蔗糖产业、冬早蔬菜4个传统产业确保脱贫;培育做优林业经济产业、热带水果产业、香料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和农村劳务5个特色优势产业稳定脱贫。

  如今,走进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自然村,道路干净整洁,民居建筑掩映在繁花绿荫之间,村民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几年前的老达保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发展思路不清,路不畅,业不兴,贫困发生率高达79%。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老达保村民的显著特征。“有这么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却过着穷日子,真是不应该。”杨中兴眉头紧锁。竹楼内、火塘边,杨中兴先后11次深入老达保“把脉问诊”,决定走“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助力党员群众脱贫的路子”。

  老达保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下,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走上乡村旅游之路,把拉祜民族村寨做成了旅游文化企业。“每次演出收入,从董事长到普通村民都会按劳分配,就算有的老人已经跳不动芦笙舞了,都会有一份集体关爱收入。”老达保村党支部书记彭娜儿说,公司成立至今,实现演出总收入430余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7285元,村民们唱唱跳跳脱了贫。

  在杨中兴的带领下,全县走出了一条具有澜沧特色的“民族直过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5.85%降为0,提前一年达到“整县脱贫”标准。2020年11月13日,云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澜沧县脱贫摘帽,真正实现了全国“直过民族”区域最大、人口最多县“一步千年”的历史性跨越。

心中有民,发展有道

  “以前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木板房,吃的是井水。杨书记来了之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里通了公路、换了新房,还有了自来水。”今年61岁的张明祥,是糯福乡阿里村班角中寨村民,每当说起杨中兴书记,就会满怀感激,红了眼眶。

  “别看杨书记平时是不苟言笑的硬汉形象,其实,看到百姓过得穷苦,他也常眼睛湿润。”澜沧县委办常务副主任鲍晓康悄悄告诉记者。

  杨中兴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他最明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有多么强烈,也深知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关键靠产业。

  “产业谋划,杨书记很有前瞻性,脱贫攻坚时就已经考虑产业成果能否持续,是否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丽娟介绍,“4+5”产业扶贫思路现在正进一步深入实施,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推进。

  “思维超前”“什么都懂”“最强大脑”,对于党员干部给他贴的“标签”,杨中兴说他的“绝招”就是,“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精神”。

  他说,澜沧脱贫攻坚工作就是生动体现,“我们始终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工作就有引领、有方向、有成效,就能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创造奇迹”。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澜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茶是澜沧最优质的资源之一,也是当地群众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一直以来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低、企业小散弱、产业链不长、茶叶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等问题。为全面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杨中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作为突破口。

  森林、茶园、古树相互依存,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景迈山古茶林是人地和谐的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既有效保障林下茶种植技术的千年传承,又推动景迈山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古茶树保护、传统民居修缮,还是传统村落环境整治,杨中兴都亲自安排、亲自参与、亲自督促。特别是在前期部分群众不理解的时候,提出组建以10户村民为一组、自由组合的同心互助组,实行单元化管理,有效引导大家主动支持申遗、参与申遗、宣传申遗。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申遗成功,将帮助景迈山打造普洱茶、尤其是古茶树品牌,拓宽茶叶市场。我们还要开办民宿、餐饮、节庆民俗、采茶制茶体验等旅游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惠民镇芒景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南海明对未来充满期待。

  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康养文旅、森林康养、健康医疗等资源,发展“康养+”产业,澜沧的“大健康文章”正在落笔成篇,引领带动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我们要把提升人口素质这项工作长长久久抓下去。”杨中兴说,全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短板必须尽快补齐。近年来,澜沧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如今6000人规模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6000人规模的两所高中建成,全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杨中兴还紧紧抓住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的重大机遇,在全县推进“产业+技能”科技扶贫、开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几年时间,培养出产业技能型人才、新型农民数千名。

  盛夏的澜沧,草木葱茏,鲜果满枝,“院士小院”的技能培训班又开讲了,生态蔬菜园艺博览园里一片繁忙,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紧锣密鼓……澜沧江畔振兴发展的七彩音符跳得正欢。

敢红脸较真,带出过硬队伍

  “这个安置点为什么建得这么慢?你怎么向群众交代!如何向组织交代!”脱贫攻坚现场会上的一连串发问,让在座的领导干部面红耳赤、冷汗直流。

  这样的“名场面”很多,因为杨中兴的“严”,在澜沧是出了名的,他总是把每一项工作盯得很紧、抓得很细。

  易地搬迁安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硬任务,关乎成败。杨中兴既靠前推进、又关门研究,定期带领相关部门同志对问题逐个“过筛子”,逐条定措施。对拖进度的,他总是毫不留情面地“挑毛病”,加压督促整改。

  有同事建议:“能否改改‘臭脾气’,委婉一些,留点面子。”杨中兴“铁面”到底:“不留情面地批评,就是希望干部快速找到过失、纠正过失,而不是‘煞费苦心’去揣摩半天。要面子?老百姓给面子才是真面子!”

  “严是真严,但他不是一味指责。”指出问题之后,杨中兴会帮着大家找原因、想办法、教方法。

  糯福乡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彭贵荣还记得2017年第一次见到杨书记的场景。“那是我第一次挂包村,不知道从哪下手,工作进展比较慢。杨书记一来就狠狠批评了我,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政策了解不清、把握不准,还教了我学习方法。”彭贵荣说,从那以后,只要跟杨书记见面都要“小心”,因为他会随机提问。“但正是有杨书记这样的严师,才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严是真严,但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杨中兴刚中有柔、严中有爱,心底总牵挂着基层干部。

  2019年1月,在深入乡镇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他发现一些驻村干部为了不拖工作“后腿”,连续作战、长时间不休息,生病也强忍着。杨中兴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十分疼惜,反复叮嘱驻村干部照顾好自己、不能搞垮身体,同时安排卫健部门第一时间给695名驻村干部送去药品。驻村干部纷纷感慨,“有组织的爱,虽然是寒冬,但心里特别暖和”。

  “严是真严,但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作为“班长”,杨中兴坚信,“自己先硬起来,才有‘向我看齐’的底气”。

  “到办公室找杨书记,十有八九要扑空。”澜沧县的干部都知道,“杨书记不爱坐办公室,一有时间就去走村串户,要找他得先打电话问问在哪个村。”任职五年多来,全县20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他调研不下10次,遍访了全县156个贫困村726次,遍访率达465%,走访了近2万户农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杨中兴闻讯而动,率先在全市组建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1月27日,上允镇翁板村发现确诊病例,他第一时间带头“逆行”疫区,调度实施防控措施,一线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医疗队,疏导群众思想情绪,成功治愈3例输入性病例。翁板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昌说:“有杨书记在,我们不慌。”

  以上率下,其力无穷。“铁面书记”带动澜沧干部作风大提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干出了澜沧新气象,锻造了作风过硬的铮铮铁军,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2016年以来,全县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任用干部185名。

  “官之至难者,令也。”凭着咬定目标、披荆斩棘、苦干实干,杨中兴带领全县人民交出了不负时代的答卷。今年2月,杨中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七一”前,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面对荣誉,杨中兴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就必须用奋斗标注时代坐标,不能留下半点遗憾。”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5日 12: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