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墙缝里未寄出的家书

微信扫一扫 ×

  在湖南长沙的开慧镇板仓,有一处始建于清末的院落。院落青瓦覆顶,坐北朝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修缮院落时,从墙缝中意外发现了很多书信手稿。遗憾的是,此时的写信人和收信人都已不在人世。那么,这些手稿是谁写的,又是写给谁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杨开慧纪念馆,跟着讲解员何锐来寻找答案。

  首先,杨开慧纪念馆讲解员何锐带我们来到杨开慧故居的卧室,她介绍说:“1982年和1990年两次维修杨开慧烈士板仓故居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了杨开慧留下的一些家书手稿,一部分藏在杨开慧卧室里面的墙缝里,一部分藏在卧室外面挑梁下的墙缝里。这些信件藏得出奇地好,几十年来,敌人、友人甚至是亲人都没有发现。如果不是修葺房屋,这些藏匿在墙壁之中的书信可能会被永远尘封下去。”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也是在这里,杨开慧认识了长自己8岁的毛泽东。由于共同的社会理想,1920年冬,两个年轻人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

  在长沙清水塘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杨开慧纪念馆馆长彭春华为我们介绍道:杨开慧同志受到新文化思想的洗礼,不做“俗人之举”,勇于打破世俗的观念。在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的时候,没有媒妁之言,没有花轿,没有嫁妆,在毛泽东的教员宿舍花了6块大洋,完成了他们的整个婚礼。

  1921年冬,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名女性党员。此时的毛泽东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爆发,反动派疯狂搜捕共产党人。8月31日,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毛泽东受命组织湘鄂赣边区秋收起义。当晚,杨开慧将毛泽东乔装成一个行医郎中,离开长沙。自己和孩子则回到了老家板仓等候。谁也想不到,这竟是夫妻间的永别。 

  分别后一直等不到毛泽东消息的杨开慧,通过写信的方式来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她在信中写道:“润之,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简直太伤心了……五十天上午收到‘贵重的信’,即使你死了,我的眼泪也要缠住你的尸体。”

  杨开慧纪念馆讲解员何锐介绍道:在信中所说的“贵重的信”,是不久前毛泽东用暗语写下的。信中写道,他们出门后,“一开始生意不好,现在好了,兴旺起来了”。杨开慧收到信件后,欣喜万分,立即准备给毛泽东回信。但是由于当时板仓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收信和寄信都有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因此,这封“贵重的信”成了他们唯一的一次成功通信。

  杨开慧一边抚养三个孩子,一边在长沙周边坚持革命斗争,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她曾想过要去井冈山找自己的丈夫毛泽东,但是看到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内心无比纠结。她在手稿中写道:“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回家看望母亲和孩子时,被军阀密探发现,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几次提审杨开慧,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并提出,只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即可获得自由。杨开慧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面对生的希望,杨开慧为什么这么坚决的拒绝呢?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余敏分析说:“在杨开慧看来,她跟毛泽东不仅仅是夫妻,更是战友,所以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实际上对她来说就意味着对组织的背叛。因此杨开慧当年留下的那一句‘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就成为了我们当年的革命者,守护爱情、守护信仰的千古绝唱。”

  此时的杨开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她的手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为了革命理想甘愿赴死的决心:我想象着,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1930年11月14日,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一个月后,毛泽东得知了杨开慧遇难的消息,万分悲痛,挥笔写下八个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作为丈夫和战友,此后的几十年,毛泽东时常怀念起杨开慧。1957年,他在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1962年,章士钊先生问到主席,为什么“我失骄杨君失柳”,用的是“骄杨”二字而不是“娇杨”?主席是这么回答的: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就是说,女子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岁月有时是冷酷的。1982年发现杨开慧烈士手稿的时候,她的寄意人毛泽东已离世6年,而杨开慧,已经牺牲了52年。毛泽东终究没有收到爱妻那份沉甸甸的思念。讲解员何锐说:“在故居内,我们将杨开慧、毛泽东的照片挂在一起,既是纪念他们,同时也是为了弥补他们没有一张合照的遗憾。”

  几十年后,当我们再读这些书信,它是否寄出、是否收悉似乎已经不再重要。这信中饱含着无尽的爱与力量。当共同的信仰在心底点燃,再难的前行道路也将被共同的梦想照亮。

  了解更多细节,请登录《共产党员》电视栏目网页点击收看。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3日 10: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