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丨古黄河畔的生命守护者——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队长王爱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63岁的王爱东又梦见自己变成了超人,抬脚就可以飞。

  此前,他还曾多次梦到过自己变成了孙悟空,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成几个人,分别跑向不同的地方,非常畅快。

  不过这次在梦里,他的腿使不上劲,坠落了下来。他一身冷汗,醒来,原来腿紧张得有点抽筋。他按摩着腿,扭头看看夜色笼罩的古黄河,静谧如常,岁月安澜。

  这令人焦虑的梦,映射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散发着一名生命托举者的温度和光芒。

  今年,是王爱东从事志愿救援的第13个年头。多年来,他和队友日夜守在古黄河畔,先后把225个鲜活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鲜艳的红马甲犹如一盏盏“安全明灯”,照亮着生命的航路。他们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生命守护者”。

选择

  宿迁当地所称的古黄河,是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改道南下在宿迁市留下的一条故道。市区段有10多公里,水面最宽处180米,最深处有5.8米。

  王爱东选择从事水上救援纯属偶然。

  那是2008年初冬的一个早上,一位摆摊卖菜的老人在河边洗菜时不慎滑入河里。正在河畔晨练的王爱东听到呼救声,和附近开办黄河水上乐园的3名大学生一起奋力救起了老人。

  没想到,时隔几天,又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不慎掉入河中。恰巧经过此地的王爱东再次跳入水里搜救。当捞起孩子时,孩子已经没了呼吸。王爱东扛起孩子就往医院跑,途中孩子剧烈呕吐起来,得救了……

  那天晚上,王爱东躺在床上,眼前不断浮现老人和孩子青紫的面容。他接连打电话,最后了解到,尽管采取了不少防护措施,但因河两岸居民密集,古黄河每年还是会发生几十起溺亡悲剧。王爱东心里像被针扎一样,一夜失眠了。

  不久,他找到那3名参与救人的大学生,组建了救援队。

  成立之初,他们只有一根竹竿、两个救生圈,晴天一顶草帽,雨天一把伞。几次救援下来,王爱东意识到,水上救援,分秒必争,光靠拼勇敢、激情不行,还需要专业设备和能力。

  面对困难,王爱东没有退缩。刚好他的老房子拆迁有补偿款。他从中拿出3万多块钱,自费买了一艘二手救援艇。

  妻子不能理解,哭了。“那些遭遇意外的人,他一个人发生意外,家里可就天塌了呀!”王爱东耐心地解释。后来,妻子不断看到有落水者被救起,她不仅理解了王爱东,还主动加入了志愿队伍,与爱人一起并肩战斗。

  黄河公园的广场边,有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板房,就是王爱东和队友值班的地方。一张双层的架子床、四台电脑、一堆对讲机,就塞满了整个屋子。酷暑,屋里最高温度达45℃;严冬,滴水成冰。

  在这里,王爱东一住就是13年。

  有爱心人士曾愿意提供别处的楼房,他婉言谢绝了,“这是河段的中心点,开展救援更快捷”。亲人请他吃饭,他答应后却开出条件,让把饭菜搬到值班室来。13年间,只有一次,他在队友“强迫”下回家过了年,其余时间,基本都钉在黄河边的“阵地”上。

  一次又一次,王爱东和队友们从这个“大本营”冲出去,完成生命大救援。一个、两个、三个……王爱东和队友救助起的人员名单不断加长。

  “要说图个啥,就是希望我们的母亲河,能成为一条真正的平安河!”王爱东掏心窝子地说:“每次救起一个人,我心里真是高兴好些天!”

托举

  组建救援队前,王爱东就患有室性频发早搏。最严重时每分钟高达42次——正常人每分钟只要有6次以上的早搏,就称为频发性早搏,或叫心律失常。多家医疗机构开出的诊断是:随时有猝死可能。

  这样的情况,显然不适合从事高度紧张、极度劳累的救援活动。但王爱东不管,他选择了“用命救命”。

  2010年6月3日,王爱东救助一名落水者,反复潜水搜救十几分钟没有结果。他心脏难受,趴在船边含了几粒救心丸。过了一会,他因疲劳过度、心脏病复发晕倒在河里,被救起送医抢救4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

  苏醒的瞬间,他无力说话,只看到妹妹在旁边哭得死去活来,年迈的母亲伏在病床边,一边抹泪一边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你醒醒,你可不能走,要死,妈来替你——”那一刻,王爱东泪流满面。

  王爱东不是不珍视自己的生命,而是每次救援都是十万火急,每次遇到的情况各不相同,充满着各种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风险。

  一次,半夜行动,他看着面前明晃晃的水,从艇上跳了下去,却没想到水里是一块块大石头。从此,他落下了腰伤。

  一次,有人在船闸上钓鱼不慎落水。王爱东系着安全绳,从七八米高的船闸下去后,正准备给落水者系救援绳,却发现热心群众没有经验,手忙脚乱地把所有绳头都扔到了下面。要不是发现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他救援一名不慎落水的孕妇。那是数九寒冬,王爱东毫不犹豫跳入河中,冰冷的河水,很快把他冻僵。当他用尽力气将落水者顶到船边时,自己一下昏过去,好在被同伴及时拉住。

  很多人曾问王爱东,救人时,你会想到什么?

  王爱东回答得很干脆:“在那样的情况下,看到落水者在水里挣扎,脑子只会想怎么样更好救援,其它的根本顾不上多想。”没有谁是天生英雄,这是一名心怀大爱者的本能反应。

  但每次救援之后,王爱东也会后怕很长时间。王爱东恐惧那种濒死的状态:全身冰冷,四周寂静,瞬间,一切失去了知觉………

  由于救援行动的特殊性,谁也不敢保证每次都能活着回家。为此,王爱东写过七八封遗书,有写给家人的,也有写给救援队的,还有写给党组织的。

  “如果我突发意外,最大的心愿就是救援队要继续信守承诺,志愿服务,继续守护安全、维护治安,一定要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古黄河畔………”这是王爱东留下的一封遗书的内容。

  好多次救援结束,妻子儿子抱着他痛哭。王爱东却说:“人从出生开始,他就不是纯粹以个体存在,而是具有社会属性。作为共产党员,除了性命之外,还有政治生命和为之奋斗一生的使命。性命可能会失去,但政治生命和使命是永存的。”

  在值班室的黑板上,他写下十六字的心得与队员共勉:累而不苦、苦而无怨、义不容辞、心甘情愿。这是王爱东的心声。这浩气让人动容。

引领

  事实上,王爱东并不是参加救援队才做好事。熟悉他的朋友们说:“他一直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王爱东16岁参军。在部队时,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火车站去打扫卫生,多次被评为“雷锋式好战士”。

  1982年退役后,王爱东进入检察系统工作。看到马路上有碎玻璃,他就带上工具去打扫。遇到有人出车祸头破血流,他开车给送到医院,给垫付药费。好事做得多了,有一次被车祸受害方的家属误解,拉着不让走,医生怒了:“王爱东做好事可不是第一次!”在区检察院工作期间,王爱东先后6次立功,被授予宿迁市“学雷锋标兵”称号。

  对于王爱东成立水上志愿救援队,曾经的战友、宿迁日报副总编辑孙立军见怪不怪:“即使他不搞水上救援,也会做别的助人为乐事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爱东坚守古黄河畔的故事不断被传开,各种质疑声也都变成了赞叹声,许许多多被感动的宿迁市民,纷纷选择加入救援队,汇聚起一股强大的暖流。

  最初被救起的那名小学生,现在已是救援队的一员;被救助者谭宜新带领全家参加了救援队……

  曾因救援艇影响捕鱼而多次发飙的一位市民,看到王爱东奋不顾身救人的过程,当即申请加入救援队;质疑过王爱东的渔具店老板,送来了专业抄网,用于打捞落水者……

  如今,救援队的登记簿上共有4.7万余名志愿者,遍布宿迁大地、各行各业。

  为了更好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救援队成立了党支部,王爱东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救援队分工明确,实现了24小时值班巡逻无缝衔接。他们不仅救死扶伤,还协助警方破案57起,抓获违法人员41名,并开展了各类安全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志愿服务活动,至今已开展讲座18000余场,受众50多万人次。

  一个人温暖一座城。对于王爱东,当地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关爱,联系权威专家为他治疗心脏病,并及时提供各种保障,各类企业也纷纷伸出爱心之手。爱互相激荡。如今,“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都有热心人”,成为宿迁群众的共同追求,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无限温情。

  “什么是党员,他就在人民群众里。茫茫人海中,平凡,只留下背影,满眼,都是大爱……”这是群众的感慨,也是对王爱东由衷的褒扬。

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专题

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专题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 10:5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徐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