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长征路上的军民鱼水情

《同学》工作室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书写的既是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也是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光辉篇章。

  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长征路上的军民鱼水情!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一首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道出了老百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间的深厚情感。

  1934年10月,在于都河北岸集结着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此时的外围,敌军重兵正围追堵截,步步紧逼。部队集结于都期间,军民齐心协力,于都人民纷纷支前拥军。当地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

  为了保密,于都人民在各级党政军组织指挥下,配合红军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白天于都河畔与往常并无二致,渡河行动则选择在晚上进行。为了确保红军安全渡河,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4点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8点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河,次日凌晨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何痕迹。通过8个主要渡口、5座浮桥,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途。

  于都河,从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而“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佳话更是永远流传。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出的草鞋地图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出的草鞋地图

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湘赣边界的湖南省汝城县进行休整,其中一支部队进入了沙洲村。不少村民见状都躲到了山里。可是大家发现,这次来的部队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白军不同。进村后,有些红军看见门口有柴火就帮村民劈柴,有些看见水桶里没有水了就去挑水。

  当时34岁的徐解秀因为裹了小脚,又背着刚一岁的儿子,没来得及走远。看到这一幕,她又回到了家中。那段时间,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看到红军这么艰苦,徐解秀就让3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那时天气雨雪交加,红军衣服都湿了,徐解秀就赶快烧起热水给她们洗脚、洗澡,烧好水后又煮饭给她们吃。

  因为家里穷,当时徐解秀家的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睡一张床,盖一条行军被。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则帮红军战士们煮饭。

  一转眼,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其中一名女红军就要把行军被送给她,徐解秀执意不肯。红军女战士就将行军被剪下半条留给了徐解秀,并对她说:“我们以后解放了和平了还会到这来看你们,买床新的被子给你们。”

  因为这个温暖的故事,沙洲村被誉为“红军房东村”。1991年,徐解秀去世前还在告诉儿孙:“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你一半的好人。”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保留着当年三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住的老屋与小床。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保留着当年三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住的老屋与小床

彝海结盟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以风驰电掣之势继续北上,准备抢渡大渡河天险。红军到达泸沽后,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东路是西昌至雅安的大道,西路不仅山路崎岖险峻,还要通过彝族聚居地。敌军判定红军不会走小道,将主要兵力置于东路。据此,红军果断作出决定:少量部队走东路迷惑钳制正面之敌,红军走小路,穿过百里彝族聚居地。

  但在历史上,彝族人素来不允许汉人军队进入他们的领地。1935年5月22日,当红军总部工作团一行进入大凉山地区的彝族聚居区时,受到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的堵截。但是,红军战士们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坚决执行“不准开枪”的命令。红军战士们严格的军纪和友好的态度,让彝族人民认识到红军确实与反动军队不同。负责群众工作的萧华同志借机向彝族首领小叶丹表明,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只是想借路北上。

  小叶丹在亲自见到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后,对红军更是深怀敬意,提出要与刘伯承司令员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刘伯承欣然应允。5月22日,在山清水秀的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举行了著名的彝海结盟仪式。红军授予他“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他派向导为红军带路。红军在他派出的向导带领下,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

油画作品 《彝海结盟》

油画作品 《彝海结盟》

哈达铺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从四川进入甘南,来到一个叫哈达铺的地方。在历时将近一年的艰苦转战中,中央红军从出发时浩浩荡荡的8万多人只剩下7000多人,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急需休整,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哈达铺让红军在千难万险的长征后看到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红军长征途经哈达铺,严格执行群众纪律,爱护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播下革命火种,充分体现了哈达铺作为红军长征路上军民团结、拥军爱民模范之地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在哈达铺,红军以严明纪律和模范行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和广泛支持,乡亲们纷纷送上物资粮食。黄镇同志回忆道:“红军进入哈达铺的时候,当地百姓热情欢迎,好像我们自己是他们的家人”。一位清末老秀才赋诗称赞道:“只道伤残如列寇,哪知仁义胜王师”。红军在哈达铺活动期间,建立了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游击队,播下了革命火种,许多陇南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体现了红军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深情。

  1936年8、9月间,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也先后通过哈达铺进军陕北。哈达铺不仅成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也成为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毛泽东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决定

毛泽东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确定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决定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1日 19: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徐瑶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