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以生命赴使命——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党支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们中,有人闺女从床上跌下来,磕破额头却无法照顾;有人父亲中风躺卧在床,相见甚难;有人将家人支回老家,了无牵挂。他们争相要求上前线,紧跟党走;他们坚守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他们连续值守24小时是家常便饭,接诊、会诊、气管插管样样都干……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党支部火线动员部署,带领全体党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

  从2020年1月1日至3月24日,呼吸内科党支部26名党员带领科室其他同事,转战武汉协和医院本部、西院区、江汉方舱、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协和肿瘤医院5个隔离病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有人问,你们害怕吗?“从未。”

  为什么?“有支部、有医院、有国家做靠山。”他们的回答坚定有力。

党旗领航聚合力

“党员突击队成立后,心一下就齐了”

  “书记,你想想办法,怎么治疗有效啊?”2019年12月底,有着近20年呼吸危重症救治经验的周琼面对的,是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发热病例越来越多,以往的治疗手段效果不好,病人多、医护人员少……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猝不及防。

  武汉协和医院,是疫情中武汉发热患者定点医院。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披露的14名医护人员感染就发生在武汉协和医院。作为呼吸内科的党支部书记,周琼压力巨大。

  “面对陌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该怎么治?”眼看着发热门诊接诊量与日俱增,周琼心里明白: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必须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带动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

  “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在这种危难的时刻,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申请加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斗中去,请组织批准。”书记带头示范,党员冲锋在前,呼吸内科的26名党员无一例外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呼吸内科党支部迅速成立党员突击队。

  “党员突击队成立后,心一下就齐了,形成一种从无形到有形的力量。”周琼介绍,支部一方面建立工作责任体系,从留守监护到开辟隔离病房……精准赋予每个人明确的职责;另一方面确定“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课,示范采样流程、检查大家的防护穿戴。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2020年1月18日—19日,呼吸内科开始开辟新的隔离病房,专门收治本院感染的医务人员。1月25日,苏远医生、程梦护士、柳晗护士紧急支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2月1日,金阳教授带领团队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8楼,建立“党员先锋岗”……

  “我那两个月看的CT片,比我工作近20年看的还多。”周琼作为党员突击队的队长,也是首批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师。她回忆,在与病毒赛跑的几个月里,支部所有党员坚守岗位,不是在病房查房问诊,就是在线上答疑问诊、查阅文献。“好像自己打了鸡血似的,休息的时候,脑袋里晃的也都是这些CT片、病人的情况、指数。”

  在党支部的发动和带领下,那段时间以来,平均每周都有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作为主力军建立或接管新的隔离病区。除去呼吸监护室患者无法出院或转科,需留守监护人员外,其余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全部转战各大隔离战场,以生命赴使命。

党员冲锋战前沿

“组织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底气”

  2020年1月24日,正值除夕,武汉迎来了一场大雨。按照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示,武汉协和医院隔离病区的病人需转运至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要转运的病人基本上都是重症病人,部分病人还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不能脱离呼吸机、氧气瓶、心电监护仪等医疗仪器,难度非常高。”呼吸内科党支部委员杨丹作为呼吸内科和隔离病区的护士长,积极参与到转运中。

  “当时压力特别大,特别担心病人在转运时出现意外,急得要死,完全没去想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为保证病人平安转运,杨丹与团队制定了一整套急救方案,对每一步流程进行了细化:急救车和谁对接,车上留哪一个医生和护士,病人归谁管,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后和谁对接、谁签字……

  从除夕的晚上7点开始转运,一直到凌晨2点,最后一位病人才转运结束。看着雨越下越大,窗外的人影逐渐消失在视线中,杨丹一时有些恍惚,不知自己刚刚哪里来的力气将10L的氧气瓶抬到救护车,“最重要的是病人转运过去后,体征是很平稳的。”杨丹总算松了一口气。

  与病毒抗争,党员冲锋在前;为生命接力,党员舍生忘死。

  支部党员张建初是呼吸内科的副主任。作为最早一批上前线的专家,他奔波于武汉协和医院本部和西院区。作为湖北省及武汉市首批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他还要到金银潭、亚心总院等医院去会诊救治危重病患。

  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张建初发现,病人呼吸道有痰,痰液堵塞呼吸道后,病人容易呼吸衰竭,而普通排痰方法无法真正清除痰液。

  为守护病人生命通道,张建初与同事成立“内镜清肺小组”,通过纤支镜清肺。“医生在插管时,一般只用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操作。但进行纤支镜清肺操作,需要半小时。医生要通过纤支镜查看病人肺部情况,然后顺着肺部的各条气管将黏液吸出来。这些黏液都是在下呼吸道以及肺部,病毒浓度很大。”

  在与病毒的较量中,张建初舍生忘死的抉择,让不少人深受触动,“虽然用了正压头套等防护设备,但操作的医生仍有风险。在生死抉择面前,他们没有犹豫。”

  党员冲锋在前,不计得失,背后是支部的默默关怀与坚守。

  “支部每天都会在工作群里进行防护特别提醒,非常注重对我们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在各病区设立了专门联络人,每周了解一线人员动态,对于新上一线的人员前三天每天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了解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杨丹介绍。

  为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呼吸内科党支部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技能培训,全流程科学规范管理。并在每月的支部组织生活线上会中,积极分享全院各病区一线医护人员经验,不断探索优化排班、查房、手术、护理等工作流程,严把防护环节。

  支部如灯塔高高屹立,党员冲锋一线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支部的领航下,像杨丹、张建初一样“哪里有需要就去哪儿”的党员,在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党支部还有很多。

  “书记,让我上吧!”王小溶是最早去发热门诊值24小时连轴班的医生,也是第一批进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冲锋陷阵是我的本能反应,该我上了。”支部委员、护士程梦是第一批主动请缨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党员。医生苏远、孟大全主动请战,大年三十当天奔赴定点医院,负责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患者诊治……

  就连身在海外的党员同事,也尽全力帮助筹集防护服、N95口罩等防疫物资。

  记者问杨丹:“是什么支撑您一路走来?”

  “组织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底气。”杨丹坚定地说。

党群齐心克时艰

“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2020年3月20日,一场简单又特殊的入党仪式在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党支部举行,铮铮入党誓言下,陈龙医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无论什么灾害,都是党员冲锋在前,更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能加入这样一个组织,我感到非常自豪、荣幸。”陈龙说。

  疫情防控是一场硬仗、一场大考,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每一名党员都是“白衣战士”,他们逆行而上、冲在一线,以自己的身先士卒将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齐心协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1月18日,是陈龙31岁的生日,生日当天,陈龙接到通知,参与组建武汉协和医院本部隔离病房。此后,他又接连转战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江汉方舱、协和肿瘤医院等多个战场。

  2020年2月5日,江汉方舱开仓,原本预计收治100名患者,实际涌来了200多名。方舱内一片忙乱,直到深夜,舱内才慢慢安静下来。陈龙作为方舱中区的负责人,24小时都没有休息。

  在一条空荡荡的走道上,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肖行远医生看到,不远处的陈龙静静地靠墙站着,半天一动也不动。肖行远走过去叫他:“嘿,陈龙,睡着了?”

  厚厚的面罩之下,传来了一个轻轻的声音:“有点站不住了,我靠会儿。”极度疲劳下,他担心一旦坐下去就会睡着,他需要方舱里这薄薄的简易墙帮他蓄积一丝力量,只要有需要,他还能继续战斗。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以优秀党员为榜样,一大批医护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支部的党员每天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衣物黏身、头发湿透,双手被消毒剂浸出了一道道裂口,依旧浑然不觉。”“95后”呼吸内科护士田甜二上战场,刚下抗疫一线就递交入党申请书。她说:“总被身边党员们的言行感动着,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年近花甲的杨卫兵教授,是这次呼吸内科抗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战士。作为一名非党员医护人员,他主动请缨投入抗疫一线,从协和医院本部隔离病房建立之初到关病房,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在党支部的带动和大家的努力下,抗疫期间,呼吸内科共收治患者600余人,其中危重病人130余人,而所有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有医务人员在,我们放心!”呼吸内科全体党员群众的付出,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20年1月23日早上,呼吸内科15楼护士站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外卖。一位河北的朋友给呼吸内科医护人员送来了慰问:“你们辛苦了,一定要安全从一线退下来。”

  来自汉阳的陈先生,在即将出院时,将很多医护人员的名字写在了手心:张建初、马燕玲、贺新良、陈平、王芬护士长、张玲玲。“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怎么记住他们,报答他们?我要把恩人的名字,记在手心,深深刻在心里。”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7日 11:0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