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红色信仰铸就绿色奇迹——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塞罕坝,北京向北400多公里,首都的绿色屏障。

  59年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如今,成了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的绿色明珠。

  “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从做出重要批示到亲临林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一直牵挂于心。

  让总书记动容的塞罕坝,凝聚着三代塞罕坝人执着坚守与艰苦奋斗、塞罕坝党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与担当。

“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1962年,为了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369名干部职工,在第一任党委班子带领下,肩负神圣使命毅然开启了创业征程。

  然而,前两年机械造林成活率不足8%,出现了连续造林失败。能不能造林?面对困难,有人缺乏信心,有人退缩,有人困惑,林场刮起了“下马风”。塞罕坝造林处于十字路口。

  “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关键时刻,党组织是主心骨。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携妻带子,举家搬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坝上,有力稳定了军心、增强了信心、汇聚了人心。1964年,塞罕坝党委组织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塞罕坝大规模造林由此拉开序幕。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使命,始终是塞罕坝党委永恒不变的追求。在林场党委的领导下,三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把党赋予的使命责任化为自身的任务担当,让坚实的生态屏障拔地而起,让沙地的南侵步伐戛然而止。如今,造林护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林场人的手上。

  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毕业的于士涛,2005年来到塞罕坝林场。在党组织和老一代务林人的帮助和带动下,他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一个小班、每一块林地。为了真正扎根这里,他苦心做工作,把女友也迁了过来。

  “我不服气,这是我最大的心事,最大的遗憾!”为把油松引上塞罕坝的曹国刚至死都牵挂着自己的未竟事业。

  厚植信念信仰,让使命根基更牢固。将每年8月份定为塞罕坝精神宣传月,深入开展巡回宣讲、座谈会、参观展览馆、知识竞赛等发扬塞罕坝精神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林场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教育、生态保护等研学宣教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注重典型示范……林场党委牢记初心使命,让信念浸润年轻党员职工,筑牢扎根林场的信仰根基,不断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动力,把发扬塞罕坝精神变为自觉实际行动。

  “林场党委每年都会在尚海纪念林开展党日活动、举行党员宣誓仪式。”塞罕坝林场机关党总支书记林树国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牢记使命,传承好老一辈人的精神。”

  党组织的号召引领、党员的带头示范,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投身护林育林事业。金秋九月,正是防火季节。三三两两的新入职大学生职工,在路上举着防火标语,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

  “我们是第三代塞罕坝护林人。”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刘鑫洋引以为豪,“作为年轻人,就要传承塞罕坝精神,接过前辈们的光荣旗帜,保护好这一片林子,让绿色成为坝上永久的颜色。”

  安居才能安心。2013年,林场党委启动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工程,改善生产一线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如今,全场所有的营林区、望火楼、检查站和管护点的职工,都住上了集室内卫生间、电视、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标间,极大提升了幸福指数,过上了老人、孩子在城里安居、求学,职工在岗位上乐业的新生活。

  “现在再也不担心受寒挨冻了。”林树国高兴地介绍道,“这是林场党委开展标准化营林房建设的效果,主要致力于引进、留住人才,改善职工待遇,让他们安心扎根。”

  塞罕坝绿了,塞罕坝旺了。但塞罕坝党委、塞罕坝人有更长远的考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委书记安长明表示,“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守政治使命,进行二次创业,保护好这一片森林,让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让党的旗帜在塞罕坝高高飘扬。”

艰苦创业扩展绿色版图

  在塞罕坝四道沟东坡上,数万株樟子松树苗迎风舒展,生机盎然,见证着塞罕坝的又一个绿色奇迹。

  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石裸露的荒山,一道坡度接近30度的石质山阳坡,曾被专家断定种树难活。

  石质荒山种树,等于是向石头缝里要绿,难度可想而知。“坡度大、土壤厚度只有几公分”,北曼甸分场场长尹海龙说,“山上挖树坑其实就是凿石头,坡陡、石硬、路不通,石头缝里凿坑震得手疼,机械上不去,人工背树苗常常勒得肩膀红肿。”

  怎么办?不少人没有信心。人抬马驮、挖石换土、保水覆膜、栽植大规格容器苗……林场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对石质山阳坡实施攻坚造林。

  有困难,党员先上;要攻坚,党员带头。党员干部带头创新、大胆实践,去最艰难的地方,在最难栽树的地方试验,先后实施人工林天然化改良、落叶松中小径级培育、低效天然次生林改培等项目,大力提升森林质量,成功打造了高寒干旱地区造林营林的新样板,形成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生动局面。

  在石质山阳坡上种一亩树,成本至少要1200元,而国家补贴只有500元。这就意味着,种得越多,搭进去的钱越多。“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安长明说。

  如今,百万亩林海间那一块块曾经如芥癣般的荒山秃岭,正生长起一片片绿海。

  这片绿来之不易,守护好这片绿也并非易事。林场党委把保护生态做为首要任务,经营、利用和培育并举,造林上做加法,加大零散宜林地、石质荒山等地的造林力度;采伐上做减法,保持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的四分之一,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

  护林育林,防火是重中之重。林场党委与周边区域开展联防联护,加强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成“火灾预警监测网、生态安全隔离网、防火隔离带阻隔网”三大防护网,建成雷击火监测系统、红外探火雷达与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侦查巡护系统组成的智能防火监测体系,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火情监控网络。

  在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制高点,有一座孤零零的望海楼。13年来,瞭望员刘军夫妇,一直坚守在这里。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不论白天晚上,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辖区方圆20公里林海的火情并汇报。“防火责任大,就是睡觉时也得睁一只眼。”他们形象地说。

  在林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中,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的绿色版图得到扩张。林场有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林木蓄积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单位面积的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建场59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

脱贫攻坚党旗红

  以前每年的5月和11月,围场县哈里哈乡哈里哈村曾经的贫困户于利国都会和林场周围的群众,一起来到塞罕坝林场,对树木进行打枝、砍伐等作业。

  “在分场,大概有50人来割草、修枝、伐木,每人一年收益近2万元。”林场坝梁营林区主任魏爱国介绍道,“林场为了更好服务周边群众,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长期与营造林务工队伍开展合作,给他们增加收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场党委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为有力抓手,以实际成效让绿水青山变成林场职工与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以“绿”养“绿”,成为塞罕坝周围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实行生态旅游扶贫,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农家游、土特产品销售、山野菜采摘等多种业态,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行绿色产业扶贫,依托绿化苗木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1000余家4400多亩,辐射带动3500余户贫困户、45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实行劳动就业扶贫,通过设置公益岗、生态护林员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每年为当地4000余人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带动3200余名贫困人口受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林场党员无私奉献,免费为周边区域提供技术支持,加快三北防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经济林194万亩,实现1.6万人稳定增收。

  在围场县,从苗木种植到旅游开发,从手工艺品制作到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搭上塞罕坝这趟绿色发展快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哈里哈村建立近200人的植树专业队,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扩大苗圃种植规模,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满山披绿、从村集体收入一穷二白到存款千万元的巨大变化。

  如今,林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等诸多基地。林场党委依托教育基地,改陈扩建塞罕坝展览馆,适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宣传活动,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0万人次,有效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覆盖面,实现了生态与社会效益双赢。

  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对这些殊荣,塞罕坝并没有骄傲。“要进一步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实际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把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示范区。”安长明对未来充满期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6日 10: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