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用脱贫攻坚“金钥匙” 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四川省金川县独松乡嘎伍岭村原第一书记徐俊仍激动不已:“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驻村干部倍感振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一定要在乡村振兴大路上继续奋斗!”

  在脱贫攻坚一线,一批批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为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作出贡献。如今,脱贫梦圆,征程再启,包括18.6万名第一书记在内的56.3万名驻村干部完成轮换,他们为一个个帮扶项目奔忙,为一件件民生实事出力,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青春之花绽放脱贫路上

  嘎伍岭的路彻底变了!河上摇摇晃晃的铁索桥变成钢筋混凝土大桥,14个盘山村道回头弯拓宽加固,村里山货搭着物流车销往全国。

  徐俊还记得2017年5月,第一次走在嘎伍岭村道时的惊心动魄,“海拔近3000米的大山里,14个回头弯,每个弯都有180度,要想过弯必须倒车顺方向。下头就是百米悬崖,我一路紧紧攥着扶手。”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的头两个月,徐俊天天在摩托车上“办公”——把村里145户走了个遍。走访发现,村里藏着宝贝:高山松茸,乡亲们养的土鸡,品质不错,“卖出大山,一定能鼓起‘钱袋子’”。

  徐俊随即联系眉山市对口帮扶单位,争取资金、推进项目,新改扩建村道9.1公里,建起跨大渡河钢筋混凝土桥……嘎伍岭的出村路畅了,4年间,徐俊骑着摩托车跑了5万余公里,致富路不断延伸。

  百亩花椒串串紫红,百亩脆李挂满枝头,产业发展驶上高速路。徐俊牵头成立“一家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网店年销花椒上万斤,土鸡3000多只;红脆李、中药材种植成了乡亲们的“新钱袋”,带动参与种植的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南太行山深处,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也悄然发生变化。乡亲们总是念起“老郭书记和小郭书记”的好。原来,2019年8月,村第一书记郭建平积劳成疾,倒在扶贫岗位上。郭建平去世10天后,女儿郭子涵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申请,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1个月后,经组织批准任命,郭子涵来到台北村,当起第一书记。

  郭子涵把村民的冷暖牢记在心间,用心用情办实事:新增两个蓄水池,村民用水更便利;推进“煤改电”,冬季取暖有了着落;扩种白皮松、连翘,建加工车间,村里有了新的增收门路。

  拳拳真情,郭子涵成了乡亲的贴心人。握指成拳,大伙齐心协力抓产业,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年人均收入增长到8000元。“村子大变样,日子有奔头!”76岁的贺三珠老人说。

  真情投入,让乡亲们生活更上一层楼

  脱贫攻坚战打赢后,郭子涵没有离开陵川县。去年12月,她响应组织号召,来到平城镇秦家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促脱贫到抓振兴,陵川发展有我,用好脱贫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秦家庄村位于旅游公路沿线,乡亲们渴望吃上“旅游饭”。为补上发展短板,郭子涵与村干部一起,请专家出点子,听取群众意见。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美丽乡村规划出炉。郭子涵介绍:“民宿接待中心、农耕体验园年底就能建成,预计带动30多人就业。”

  走在村里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电子屏上记录着光照、温度、湿度,生菜、圣女果、草莓等果蔬生机盎然。更神奇的是,大棚里还“长”出了鱼。“有机菜,生态鱼,立体种养,一水两用。”郭子涵说。

  为了产业兴旺,郭子涵和村干部建起有机肥生产线,发展“设施蔬菜+有机肥生产+观光采摘”,促进现代农业循环发展。村集体入股产业,乡亲拿分红、鼓口袋,乡村正变成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村民李志菊在大棚里打工,每天收入60多元,“家门口务工,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

  “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奋斗乡村振兴新征程。”去年5月,徐俊回到家乡四川省青神县,担任高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台镇是晚熟柑橘产业核心区,徐俊有了新的发展思路:“既要橘海,更闻稻香,乡村产业振兴,水稻、水果两手都要抓。”

  高台镇百家池村,田间地垄间,早稻育秧紧锣密鼓,今年村里的500多亩良田实施“水稻+蔬菜+中药材”粮经复合轮种。“去年以来,全镇发展水稻等粮食作物,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徐俊说。

  山上柑橘产业也在提档升级。徐俊推动专业合作社托管果园,带动果农抱团发展。“7亩果园入股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打工,又拿一份工资。”百家池村村民兰术芳说,统一管理,果子品质好,去年底算账,收入近3万元。

  “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近1年来,高台镇创新推出居家养老服务,在诸葛村开设“长者食堂”,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平价午餐、晚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照看等服务。“伙食有人管,病痛有人问,生活更安心了。”诸葛村的杨玉仙老人说。

  像徐俊、郭子涵一样,一大批驻村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大家,为脱贫攻坚无私奉献,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才有了脱贫乡村日新月异的面貌。他们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一支支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也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7日 07:1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建文 打印